■ 甘肅省嘉峪關市第一中學/張興山
如果有人問:讓戴望舒《雨巷》中的“我”徘徊在一條悠長悠長又寂寥的小路上會如何?
一怔之后,我們立刻會想,“巷子”和“小路”都是走人的地方,二者似乎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又覺得,在這首詩中,要是把“雨巷”的意象換成“下著雨的小路”或者更簡潔的“雨徑”,則似乎不妥。到底是為什么呢?
原因也許是這樣的:與平展地伸向天際的“路”相比,“巷”中的一切不能夠盡收眼底。因為“巷”的兩邊有建筑物,它限制著我們的視野。在彎彎曲曲的巷子里,有限的視野使遠方的一切有了一層未知和神秘。這種未知使我們心中的種種憧憬和期待有了立足之地。
可以說,行走在巷子里的體驗與我們對于人生的感受有某種相似性。在人生中,幾乎每個人都懷著各自的遺憾而期盼著未來。在這種期盼里,時間悄然流逝,舊的遺憾未必能夠消弭,而新的遺憾卻又接踵而至。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執著地等待著那個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到來、甚至不知道會不會到來的“戈多”。這正如雨巷中那位癡癡等待著的詩人,他徘徊著,彳亍著。他迎來了一個又一個失望,卻又在失望里懷著憧憬看著前方。只要巷子還沒有走盡,他的期盼就不會結束。
就是這樣,戴望舒撐著油紙傘在雨巷中等待著他的丁香姑娘。盡管最后還是沒有等到,但這種等待讓他走盡了這雨巷。試想一下,假如“我”不是徘徊在一條下著雨的巷子里,而是漫步于細雨蒙蒙的鄉間小路上,一抬頭便知遠方是否有人,那么,詩人心中可否還有那份美麗的憧憬?
或許,“雨巷”的魅力正在于此:那里不僅僅有一位若隱若現、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有著病態美的“伊人”,更在于有著一段埋藏著神秘、蘊藏著希望、吸引你一步步向前的未知,而貯藏這份未知的正是限制“我”視野的雨巷。
不過,在古詩詞中,“巷”的意象并不多見,而“路”的意象則俯拾即是。諸如“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不一而足。莫非古人僅鐘情于“路”卻不懂得“巷”的妙用?
非也!其實,古詩詞中的“路”多是山路,而非鄉間田野上平展的小路。山路兩邊雖無建筑物,卻有山石和樹木,且常常蜿蜒崎嶇,云縈霞繞。這一點,與房屋掩映的巷子有異曲同工之妙。試想一下,如果岑參走的不是山路,則詩中的景象不會是“山回路轉不見君”,而恐怕是“故園東望路漫漫”了;如果李白夢游的仙境不是山路,則何必“千巖萬轉路不定”,或許他早已經“直掛云帆濟滄海”了;如果陸游所走的不是山路,那么那句妙絕古今的“山重水復疑無路”便失去了依托,這樣一來,縱然寫出比“柳暗花明又一村”更美麗的景致也難免黯然失色了。
可見,不論是“巷子”還是“山路”,都比“路”多了一份掩映。于是乎,詩里面便多了幾分猜測,幾分神秘,也多了一大片可供想象的空間,從而使詩歌生出綿綿不盡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