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院/周軍
在科學家眼里,“工業味精”“工業黃金”……這些稱呼如今已不能完全闡釋稀土在當下和未來對于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稀土元素被廣泛應用于電子、石油化工、冶金、機械、能源、輕工、環境保護、農業等領域,特別是在軍事方面,稀土的使用可以大幅提升雷達導航、導彈制導、戰斗機等武器的性能。可以說,稀土的作用無處不在。
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未來稀土材料在新能源領域也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各種高科技產品須臾也離不開稀土,各國都為尋找掌握更多稀土資源而絞盡腦汁。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稀土工業儲量總計1.4億噸。其中,我國稀土儲量為5500萬噸,占世界總儲量的近四成。
2018年4月10日,礦產資源貧乏的日本宣布在本國經濟區海域深處發現了儲量高達1600萬噸的稀土資源礦,可供全世界幾百年之用。就在日本“幻想”藉此轉身成世界級“稀土供應商”的時候,專家們卻很冷靜地稱:沉睡在海底的稀土看上去很美,但短期實現規模化開采挖掘并不容易。
目前,海底稀土資源開采技術上已然可行,但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深海開采成本。不同于陸地的開采,深海開采需要專門的開采設備和運輸存儲設備,還需要相對穩定的地質環境,而且容易受到海況和氣候等大環境的制約。
此外,人類對深海海底稀土的分布規律和儲存狀態認知條件也限制了這種大規模的開采。據了解,相對于陸地開采,海洋開采——尤其是國際海域的海底資源開采,還有著比較復雜的國際規則制約,從探測開始到落實具體開采行動,需要相當長的周期才能實現。
日本此次宣布發現的海底稀土資源雖然在自己的專屬經濟區內,開采可不受國際規則制約,但資源所在海域平均水深5000米左右,短期無法開采利用。海底地質結構復雜,海況復雜,開采難度極大,以現有技術能力,即便能夠進行采礦,開采成本也很高。此外,海底采礦還存在著不可忽視的污染問題。稀土中所含的重金屬或有害元素一旦混入水體中會嚴重影響生態環境,還會給漁業和海洋環境帶來災難。
要從數千米深的水下稀泥中分離稀土礦物的成本很高,日本的深海開采技術仍有待進一步提升。日本仍然離不開對中國稀土資源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