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晨
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和方向就是從趨同化教學轉為個性化教學,為學生運用英語學習學科知識提供語言支持,使其能理解專業領域的英語知識,滿足其專業學習的需要。
首先是課程內容的改革。大學英語的課程一般安排為兩年,學生學習英語主要目的是為了考過英語四級或為了英語考試不掛科,保證拿到畢業證,三、四年級能堅持繼續自學英語的學生是少數。學生在書本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沒有重視實際的聽說、翻譯和寫作能力,也就是忽略了所謂的交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英語教學的現狀與學生的實際需求不相符,ESP就是為了適應英語學習者的某個明確的目的而進行的教學,在大學第二年的英語學習中將基礎課程改成專業英語的初級課程,讓學生進入專業英語的學習,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習目的自主選擇不同的專業課程,針對性地學習所需要知識,培養學生在實際環境中應用語言能力的教學。
其次是建立統一、科學的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教學大綱要符合專業英語的需求,滿足學生特定的需求。大綱設置不能想當然,而應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上,需求分析包括學術需求和職業需求,并且這些需求是隨著政治、經濟、文化不斷變化的。大綱應是一個動態的、強調學習過程的大綱,而非靜態的、強調結果的大綱。在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改革中,完善教學配套教材這一措施顯得尤為重要。選擇適合的教材有利于大學英語向ESP的轉型,同時為英語學習者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根據英語學習者的不同水平、不同目的、不同專業,編寫適合英語學習者的學術英語教材的要求顯得尤為迫切。
傳統的大學英語課程主要采取測試型評價方法,而ESP課程通過建立健全外語學習測試評估體系采用非測試型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評估。通過對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的客觀評價實現ESP英語教學評價的積極意義。專門用途英語課程設置的變通性十分注重能力的培養,因此,其考核和評估方式也應該是靈活的水平測試,完善的大學英語教學評估機制有利于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
教師評估方面,學生們所需要的就是教師們所要考慮和分析的,教師需要建立一個評定是否達到某一項能力的標準,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予以選擇。在教學評估方面,通過學生的評課、同行的評課、督導的評課來評估教師的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效果。ESP英語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并體現教師的教育價值,在教師管理評估方面,有效的教學管理是高水平高質量教學的保證,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評估,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中的法律英語、商務英語或警務英語教學中,教師評估學生的語言學習和專業學習成績可以根據學生的案例PPT制作、演講、學期論文等方面的能力進行考查。
學生評估方面,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應該首先打下堅實的基礎,也就是要掌握基本的英語知識再采用ESP學習方法。ESP教學是根據學生的需要而進行的,在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中對學生實行過程性評估,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平時的學習成績,通過采用雨課堂中的課堂活動記錄、課前或課后的網上自學記錄、訪談和座談等多種學習形式來進行測評。另外,還會對學生進行期中和期末的課程考試,考試評估的形式可以通過口語、書面或口語書面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試,學校教務部門可進行命題組織考試,或通過網上的批改網等考試軟件進行無紙化測評,通過機器評閱及教師批改多樣化的方式對學生考試全過程進行監控評估,客觀全面地提供考試數據。專門用途英語(ESP)的精髓是分析和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因此對學生進行的評估都要考核學生實際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以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能夠在工作中讀懂自己專業的英文文獻資料,能對相關專業的進英文文章進行翻譯,在實際語言環境中正確使用英語進行交際。
專門用途英語(ESP)的教學就是要將學生的學習需求、就業前景與專業的內在聯系作為教學目標,強化英語教學理論的實際意義,重視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和英語應用能力,改變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現狀。在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課堂中,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師主要起主導作用,把控課堂的節奏和進程,課堂上師生交流學習的重點或難點,在對學生英語學習方向做出引導,學生利用教師選擇的材料進行自主學習,通過雨課堂中的小組討論的方式來鍛煉學生的英語表達,教師在每個小組討論后總結觀點,對于學生的觀點進行點評,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后改善其學習方式和方法,真正實現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的目的。
ESP具有獨特的詞匯、句法和結構模式,ESP英語教學要求學生掌握英語交際的技巧和不同場合中相關的交際詞匯和句型,在教學指導活動中,學生要根據教師提供的專業性的各類英語材料,把英語基礎知識與自己專業知識的相結合,有效地學習自己專業方面的常用詞匯、句法結構和表達方式。例如課堂上可進行案例教學法和對比教學法,讓學生不斷地研究有效真實的案例,實現案例分析,對詞匯、句法、文體等英語學習內容進行比較和辨析,達到教學目的所要求的教學效果。另外,依托課本教材內容,專門用途英語(ESP)的教學應把知識學習和實踐應用相結合,通過專業學科知識學習促進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學科問題的過程中,加強學生理解英語詞匯和語法等的基本語言結構,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的學習能力。
在我國的高校中,大學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在我國已經延續了百年之久,由于大多數學生只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沒有更多實踐英語的機會去進行英語表達及交流,因此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發展要求進行ESP教學法的改革尤為重要。只有進行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改革,學生才會在今后的工作中較熟練、準確地應用英語,只有根據學生真實的英語語言水平,把學生的相關專業、就業需求和英語教學結合起來,開設專門用途英語ESP課程,才能進一步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才能將ESP教學理論逐步融入ESP教學實踐過程當中,針對學生的實際特征,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差異選擇適當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進步。學生也能及時了解自己英語學習中的薄弱環節,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