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星 姜 丹
當下,關于文藝評論的效能如何看待,文藝評論的價值如何認定,都必須以媒體這一載體的變遷作為背景觀照。媒介改變的時代帶來更多融媒體等相關概念的討論。探討融媒體或者是媒體融合時代的文藝評論,實際上是正視世界的發展趨勢,即在現實中看到的媒體急劇變化的狀況。媒體融合,意味著媒體消長使得傳統媒體的生存、影響力和權威性都在改變。文藝評論面對這一至關重要的媒體變局,會受到一定影響并產生自身的適應性,這些都導致其產生錯綜復雜的變化。因此,分析文藝評論當下的現狀與問題,不能不首先弄清楚這幾組概念涉及的核心所在,即媒體融合的趨勢、融媒體局面中的文藝評論困境、跨媒體的文藝評論與評論人才在不同媒體交融中的適應和進出、如何適應不同情況,以及超越文藝評論的嚴肅和通俗的模糊認知等等。
媒體融合是一個現代世界發生變化的景觀,人類文明的承傳自然經歷了從口頭傳播到書面的紙質媒體傳播,到廣播、電視和電影的傳播,再到當下的互聯網時代傳播,互聯網時代傳播又加速于移動互聯網的迅疾變化。2018年媒體數據可以證明網絡在聯絡大眾和影響生活上已經不可阻擋地成為重點,“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29億,全年新增網民5653萬,互聯網普及率達59.6%,較2017年底提升3.8個百分點。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眾所周知,很長時間以來,專業刊物發行量達到幾百、幾千已經是極限,而近年來報業的停刊和歇業層出不窮。但移動媒體上的網絡大電影、網劇等已經不是少數,紙質媒體甚至文學作品的網絡傳播成為巨大的市場。“2016年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總數達到1160萬,預計2020年達到2240萬,年復合增長率17.8%。2016年網絡文學新增作品約190萬部,預計2020年達到320萬,復合增長率達到13.7%。2016年中國原創網絡文學作家估計有600萬,預計2020年達到850萬,復合年增長率為9.2%。”網絡媒體時代所帶來的媒介狀態的改變成為重要背景,忽視它文藝評論就無所適從。
媒體相互之間的融合所帶來的融媒體概念特別重要,原因在于它打破了直線發展的線性狀態,而不同媒體必須也只能交織在一塊,形成了媒體之間未必相互取代卻相對融合交織的新變化和狀況。紙質媒體包括報紙、雜志,電子媒體包括廣播、電視以及電影,一直到新媒體,形成日漸融合的趨勢。網絡時代很難說誰被完全取代,但是彼此之間產生融合,使得創作對象和媒體的評論人面對的局面絕不單一,文藝評論對象、發布者、評論者這三者之間形成復雜的狀況,造就文藝評論今非昔比的面貌。融媒體不僅僅是一個媒體之間的關系,它實際還反映出媒體信息、反饋信息和評價信息之間的一個錯綜狀況。論及融媒體的現實必須要說到媒體融合所帶來的包括刊發文字文章在媒介上的不同,特別是媒介評論所面對的一些難題。媒體融合給評論者帶來的最大難題,就是必須要具備不同的媒體經驗,知道受眾者的趣味需要。
跨媒體的文藝評論將成為話題的聚焦點,以往的媒體和新媒體不同的接受者、傳播者和評論者之間,已經不是過去的單一性情況,既往與現實產生了很大的差別。比如,當批評現代媒體混亂不堪或反對和指責現代媒體的批評凌亂時,也許正是出于拘守某一種傳統媒體而不能適應現實的表現。實際上時代要求的最大難題就在于,在傳統的媒體批評失去了更大程度的影響的時候,全媒體素養成為最需要強化的媒介批評者氣質。虛假而缺乏媒體知識的文藝評論難以得到跨媒體受眾的認可。因此跨媒體的文藝批評者,應當具備更高的水平,更巧妙地適應這個時代的叩問和需求。跨媒體的文藝批評者需要寬闊的視野和多樣的語言結構,既不能失真也不能屈就,但需要懂政策,不能偏離主航道,還要呈現自身的文化學術的文藝評論素養。要能和更多的網絡評論者相較高下,與海量自發的評論者們在語言形態和認知接受方面同場競技,呈現自身的內在涵養并讓人信服,顯然是一大難題。但是難題并不是不能解決,目前,已經出現了許多面對不同媒體而相對游刃有余的批評者,換句話說,媒體的傳播和接受必須適應這樣的新時代。時代在改變文藝批評的傳播者和接受者,其實文藝批評也同時在改變著網絡媒體,從而實現向更大的跨媒體介入,適應于傳媒的變化,這才是文藝評論時代發展的趨勢。
藝術批評的準則在于以藝術觀念為中心來對藝術創作的內容、方法和觀念進行批評。但放在融媒體時代來透視,顯然沒有那么簡單,需要把握與批評相關的復雜的傳播影響力和有效性問題。就傳播而言,融媒體背景下文藝評論的影響力、價值觀和感召力思考是不可或缺的。
融媒體時代的文藝評論影響力的問題就在于需要認識有沒有影響力、對誰產生影響力、如何產生影響力、影響力何在等相關問題。傳統的影響力在于主流媒體。但是它未必因為在主流媒介上就一定對大眾具有影響力,需要拓展向下。直面文藝創作在大眾熱點問題上的關注就會有關注的影響力。比如近期一部叫《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電影在持續發酵,并使得專業層面的認知遇到難題:缺乏真實邏輯的支撐,豆瓣評分直線下降,并被認為是“三觀不正”,卻因為一些觀眾所謂“無邏輯失真不怕,情感的沖擊足夠就喜歡”而大賣,而且票房不斷增長,已超越7億。與此同時,筆者在第一時間看完電影后深感其太不合情理而寫就的直觀小影評,自發布后目前已有五百多萬的微博閱讀量。可見互聯網時代的受眾需要分析評論,影響和影響力之間就產生區別。影響誰?理想是既要影響創作、影響政策,更要影響大眾感知。而批評的影響力,說到底還是批評者和批評的價值觀所呈現出來的影響。影響力的核心是批評的形式、批評的內容和批評的方式。
這就需要探討融媒體時代的文藝評論和批評的影響力。有沒有影響力,如何產生影響力和影響力如何實現的問題,這是文藝評論的效能體現。以往文藝批評也許曾經很有影響力,并且因為依附于主流媒體,或者是發表在權威的文藝類刊物、報紙上而具有了附加力量。但它本身是否具有評論的影響力,超越大眾單一接收渠道后能否依然保持其影響力則要重新考慮,能否接續以往而面向更大受眾和改變了的媒介環境,則取決于評論者的適應度如何。現在傳媒的影響力已產生了很大的轉變。首先主流媒介機構的文藝評論權威性已經不太能形成單向的對更大受眾的影響力。因為媒體的占有已經漸次消失,傳統媒體的文藝批評拓展已經降低,局限于主流媒體,無論是受眾還是發行量都受到了影響,更多的人們未必關注主流媒介的報紙雜志,甚至電視電影,不考慮這一點則影響力就無法實現。也許同樣的道理是媒體變化之后,傳媒進入網絡時代,更多的大眾都成為“評論家”,他們各式各樣的評論能在多大程度上反饋到主流機構與創作者是一個問題。但是不言而喻,文藝評論要介入而影響就不能忽視最大的受眾群落和網絡媒體。
文藝批評需要價值觀的引導,但也需要顧念大眾價值觀的寬容性認識。在藝術多元化發展的當今,尤其是網絡時代的受眾,對于藝術產品的認知總難免眾說紛紜,文藝評論之間的差異也時可見及。比如對電視劇《都挺好》如何看待就引發不同議論,多數人因為其展示出了一個復雜家庭的豐富性人格而喜歡,但也有觀眾因質疑劇作的生造復雜和故作矛盾而不滿,還有極端的各種批評,比如對于簡單地把其對于所謂原生家庭的表現斥之為“雞賊”(3月18日,《北京日報》發了一篇關于《都挺好》這部電視劇的文章,指責它過度販惡,人物慢慢失真。)有人對劇作感覺過癮,但也有不滿憤怒。顯然對一個引發關注的熱播作品如何進行批評的分寸需要我們慎重評判。價值觀認知成為重心,注重價值觀但不能簡單強化固有的認識,比如因《延禧攻略》是宮斗戲就加以排斥的簡單定性,顯然代表了一種不加辨析的傾向。
2017年我國木質家具出口數量25 603.69萬件,其中出口美國9 860.3萬件,占38.51%;木質家具出口金額137.33億美元,其中美國42.83億美元,占31.19%。
文藝評論不能不堅守主流價值觀,我們強調價值觀的堅定性是國家的政策確定性和審美價值的堅定不移。但批評的點要在如何實現價值觀上下功夫,也要知曉價值觀如何適應不同的網絡時代的要求。價值觀無疑特別重要,在要觸及傳統的價值觀,還是適應現代的價值觀,是個人偏激的價值觀,還是俯就世俗與一時一地政策的價值觀等方面,以及價值觀的陳舊還是新鮮,是不是因時而變等等都特別重要。
融媒體時代的文藝評論面對的狀況復雜多變,卻在嚴守價值觀上依然需要和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理論上也需要具有一貫性,價值觀是決定文藝評論的基礎,價值觀也指引著文藝評論的好惡評價,決定判斷作品的價值所在。文藝評論是針對于作品的考察,針對作品之中所流露出來的表現方法、思想情緒、人物關系以及是否符合文藝規則等作出正確的評價,而看到作品之中價值觀呈現的高低,是和評論者的價值觀評論的中肯與否相互聯系,在文藝評論的價值觀呈現中,既有對于作品中所揭示的價值觀的評判,更有價值觀評判和文藝作品的性質吻合度如何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評論者本身的價值觀會在評論中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呈現出來。但是無論如何,文藝評論價值觀是核心所在,它決定了文藝評論自身的價值。對我們而言,文藝評論的價值觀必須要注意是遵循什么樣的思想基礎,強調當下的文藝評論價值觀,就是新時代的文藝按著習總書記所要求的以人民利益為基礎,為滿足人民精神情感需要的價值觀。換言之,主流價值觀的倡導和對于違背主流價值觀表現的批評,當成為文藝評論的核心。我們用主流價值觀而不是用過去相對比較單一化的標準,是因為從形式的角度來說主流價值觀是一種根本性的,為整個國家民族利益和人民的文化思想所服務的價值觀。它要求文藝作品有一種恒定的符合文藝表現的性質,也是符合國家利益的一種創作的思想,是向上積極的、符合最大多數人民利益的要求,它也是和人性的關愛與精神追求的向上、向善的思想情緒所吻合的價值觀,因為如此,正視多樣的藝術表現就成為更好地襯托和凸顯文化價值觀依存主流價值觀的重要因素。核心價值觀事實上是排除盯著某種政策去亦步亦趨地詮釋政策,而失去了對政策本質的理解,也是祛除個人喜好認知的片面性。主流價值觀從根本上說,是一個國家的文藝和文化符合世界潮流更符合人心所向的一種藝術表現的核心所在,也是文藝評論堅守的最大價值觀,由此文藝作品具備之,才有跨越時空的感染力,直擊人心的動人性,并符合國家整體文化長遠性要求。當然問題的復雜性就在于,許多作品會不由自主地按照舊有習俗和過去的束縛,膠柱鼓瑟地去表現生活,但我們的文藝評論不能畫地為牢,而要通過提示指出發展的目標、要求來實現引導。
感召力尤其是融媒體時代文藝評論實現價值的所在,感召力也是對于真正好的作品闡發而得到好的批評傳播效果的顯現。如何獲得當下受眾的感召接受,取決于文藝評論的角度和創意,好的創意如何實現?2018年初不少國家網絡媒體闡釋中國最高領導向世界發出的“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的理念,讓人們為之感動。后來有國家媒體針對敵視中國強大的威脅觀念,接續用了一個出色的闡釋:“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中國與各國相互合作,世界一定好。”顯然具有巧妙的柔和說服的感召力!這就是感召力。而如何得到感召、感召誰、感召什么樣的群落等等相關問題無疑需要思考,尤其在融媒體時代,兼顧紙質媒體固然不可少,深入網絡媒體更為迫切。說理到達受眾才是有效。
文藝評論顯然要做到一切圍繞著評論批評的對象進行,而評論媒介和評論的出發點無疑是需要考慮并且是越來越重要的問題,首先選擇的作品的批評,和表現的形態的批評是不是具備有內涵。評論并不在于位高權重,并不在于是多么富有文采,而在于是不是有力量。批評的感召力當然跟媒介有相關性,微博上的開放,微信朋友圈的交流,短視頻的魅力都各有自己的影響力,和傳統媒介的影響力顯然天差地別。顯然媒體融合的重要性日漸顯露,文藝評論不能脫離網絡媒體而只偏向傳統,更重要的是影響最廣大的受眾。影響力的核心在于到底講什么道理,和如何讓批評超越單一媒體而實現傳播價值。
對于網絡受眾而言,感召力來源于真實性和真誠度,而文藝批評的首要原則是公正性,針對作品的具體分析敘述的邏輯性,以及理論思維的嚴謹性。由此,構成對文藝作品本身超于常人的一種概括分析評價,切近了文藝作品的文藝批評,與創作構成一種良性關系。好的文藝評論是對于對象能夠深入,鞭辟入里看到內涵,并且揭示出常人感知卻說不出的意味。融媒體時代發生的問題就在于,一味指責和隨聲附和都沒有受眾的認同感,不做權威性的高高在上的文藝評論,而是深入大眾內心的感悟說出可以理解的道理。特別是網絡時代,媒體大眾人人都是欣賞者、創作者和批評家,因此一本正經的自上而下的“指點江山”,似乎不受歡迎,人們更需要的是你的評論能夠貼近作品,呼應社會大眾對作品的整體感知,而提出獨辟蹊徑的內涵分析,因此感召力的出現就成為必要。所以感召力首先是跨過了高高在上的指導,改變讓人們無條件的信服。貼近作品閃現批評新穎,文藝評論者要投入感情闡釋自己的直觀感受,知曉網絡受眾對于高高在上的概念演繹嗤之以鼻,人們更希望在彼此平等的條件下來探討問題。所以感召力來自于放下身段的投入,把文藝評論當成了一個朋友傾談得失。不能離開作品的分析空談概念,要通過對作品細致的情感、藝術表現手法、人物之間的關系來展開,尤其是通過對于作品的細節的分析展開來贏取人們的信任。好的文藝評論家一定是在眾多評論家之中獨樹一幟的。
融媒體時代文藝評論的環境、媒介變化和受眾群落的差異性,造就了新的景觀,一些新的基礎認知和延伸思考也應運而生。
針對于網絡時代受眾的細微差別,文藝評論與文藝批評的差異也需要廓清。一般而言,就性質而論,前者相對自由而后者學術性更強;就對象而言,前者針對作品指向性明確,后者更多會超越批評對象而指向創作動向和思潮傾向;就問題而言,前者靈動后者更端正大氣。但其實二者時常混用,網絡時代的具體性作品評論會更為切中大眾需要。
在眾說紛紜的網絡時代,強調文藝評論的職責不是小事。我們強調文藝評論助力文藝創作繁榮而不是轟毀大局,助力創作提升而不是貶損創作熱力,助力大眾認知而不是隨聲附和或不知所云離題萬里。
所謂要助力文藝創作繁榮,即文藝評論不能把自己看成一個高高在上、指東道西的批評者。事實上文藝評論和文藝創作既有相關性,也是一種獨立性又依存性的存在。這獨立性就是有自身的理論原則和批評原則,而依存性就在于要對藝術創作給予指導、評介與分析,因此其根本任務并不是為了顯示自己多么高妙,而是為了引導文藝創作的正確方向,給予建設性的而不是刻薄轟毀性的責難。最重要的落腳點在建設性,就是提出方針方法以及路徑,要有助于藝術創作健康全面的發展,需要鼓勵多樣性的藝術風格,讓創作者能夠呈現個性發揮而不違規出軌。因此建設性的評論要呈現善意,不可過于強調自己的高高在上,那樣既不能和創作者親近又不能和創作產生直接的聯系,反而會招致唾棄。其實建設性也就是主流價值觀的體現,對于作品的多種趨向如網絡一般議論,不能一棍子打死,非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千篇一律的路徑。創作與批評一樣需要指點卻沒有一定之規,也就是要允許多樣的創作風格表現,但又有一定之規,就是要按照國家和人民的要求來創造豐富性的精神產品,對于不足也不能只及一點不及其余。終歸到底,文藝創作的方向和文藝評論指向一致,都是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更豐富的發展,也是要有利于我們的主流價值觀體現,更主要的是讓不同的創作者能夠寬容地看到自己的創作優點,海納百川都指向一個豐富多樣、個性化而具有中國文化和中國民族特色的藝術創作路徑,這就是文藝評論自身的價值所在。所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決定了在互聯網時代文藝評論和更多的年輕人親近接受的方向。
所謂助力與大眾認知,是因為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發布者、批評家,人人都是創作者,都能寫文藝評論,但文藝評論起的作用就是助力認知創作的妙處,拉近大眾對于作品的理解。文藝評論的對象可能多種多樣,有的偏向文藝氣質,有的帶著商業大眾化的娛樂性質。但畢竟不同人們的感知都有各自的趣味愛好,好的文藝評價正是要以此為橋梁,通過評論讓大家對一個文藝作品,無論是歌曲是舞蹈是美術繪畫書法,還是影像作品,揭示出微妙的地方,指出高妙之處,梳理不足和問題,讓人們更好地理解創作。不能和網絡隨意的、無節制的眾語喧嘩那樣“拍磚”和恣意批評。評論有理有節的分析讓人們看到不易察覺的細節的美妙之處,看到后面的意蘊、意味,讓大眾看到大家都有感觸卻未必理解或者沒有看清楚的趣味,網絡受眾自然就會對文藝評論產生興趣。要超越網絡所謂評論的好批評家,當然應該能看到更多更深,但是不能指桑罵槐也不能想當然評點,不能脫離現代大眾的趣味,但又必須要提升趣味,這正是文藝評價的責任所在。善意理解作品甘苦也讓網絡受眾知曉創作艱辛,學會從不同角度讀解作品也更好地理解創作,懂得分析不同風格作品的意味,使得大眾自身評價也得到提升并獲得新知。所以,文藝評論既獨立地對作品闡釋分析,同時又依存大眾需要,必須將理論闡釋和分析讓大眾能夠接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作品,分析作品和指出得失,這就是文藝評論者助力大眾接受的成功所在。
文藝評論對于作品的分析評論,無論是基于學術認知還是對于網絡大眾引導,都要在針對性上下功夫,其中重藝術、重人物、重審美是文藝作品認知的重要因素。
文藝評論有許多東西需要關注,比如主題思想、表現方式等形式和內容等方面,但是文藝評論注意操作表現,注目于人的情感感知,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簡言之,表現好人物是創作之要,因此評論對于藝術作品的人物表現的分析顯然要放在重要位置。而刻畫人物和敘述故事對于大眾而言,是否讓人相信取決于藝術性,多角度衡定文藝創作本身合法不合法,是不是符合文藝創作規律,藝術對象是基本標尺,沒有這個基本原則,那就是教科書或者是一種道德教化。從文藝創作的藝術成色來分析,才能讓人們信服其價值所在。尋找并且揭示文藝作品的藝術表現,按照藝術基本要求判斷作品是否合理合法,藝術作品的人物故事是否表現出色等,才能讓受眾接受評論的闡釋情理。作品情節到底還是隱含著人物的思想情感,在藝術中以人為核心是藝術創作最重要的因素,能看到人的思想及凸顯個人的表現方式和人的行為邏輯闡釋,也是考核藝術創作者的藝術功力。但同時評論看到的超越了藝術創作的是藝術創作者和作品的思想,創作是為人服務的、是表現人的,還是提升人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說到底,審美毫無疑問是藝術創作品牌,巧妙的技巧是為了提升接受者的審美情趣。無論是為中小學生還是成年人,藝術審美是投注于情感訴諸于心靈,拉升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文藝評論對于創作作品千變萬化之中審美趣味的高下認識,揭示創作俯就還是提升人的道德情操,才是評論要義。因為這決定判斷作品的境界,也看出藝術創作者本身創作的格調。
在文藝評論的價值高下中強調道德和操守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所謂的道德操守就是要忠實于作品本身認識,針對于創作藝術文化或者內涵的分析,而不是夸夸其談的理論訓誡。它是一種道德操守,這也就意味著評論不唯上、不為利,也不為名,而忠實于對象生發。不唯上即不是為了一種簡單的政策而去漫無邊際地闡述,不發自內心地評論就不能實現它本身的價值,也沒有感人力量。對于時代要求和主流價值觀理當遵守,主流價值觀是我們執守的標尺,但是評論并不是死拉硬拽地對作品按圖索驥地分析。道德操守中的不為利,也就是文藝評論不是為市場或者廠家做宣傳,應該是針對作品本身得失的評價,評論是為了創作者、創作機構能更好地實現創作,而擴大影響。廣告式的宣傳評論一定不是長遠之道,也失去了文藝評論的價值。互聯網時代的文藝評論一定要超越常人的愛好式評論,嚴守不為名的文藝評論操守,就是注重作品而不是評論者的名聲,不能強求作品按照自己的固定觀念去對照,而是要按著不同作品自身的邏輯去分析,也許作品未必符合自己的趣味,但依據藝術標準而不是個人固定評價標準來判斷不一樣的風格、不一樣的類型和不一樣的創作作品,差異性的文化趣味、風格特色應該尊重,別為了一時的個人判斷來強制強求,無需守護所謂的既有名聲,維護自己的虛名而影響了對作品本身創造性認識的評價,評論的道德操守決定評論的格局大小。總而言之,遵守道德操守就是為保證對好的作品內涵的揭示,去踏踏實實地做藝術上的闡釋。
注釋:
[1]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出爐: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N/OL].第一財經.http s://w ww.yicai.com/news/100127009.html.2019-2-28.
[2]2018年網絡文學行業報告[N/OL].創業邦. http s://w w w.cyzone.c n/artic le/173762.html.2018-2-8.
[3] 過度“販惡”,《都挺好》慢慢失真[N].北京日報.2019-03-18.
[4]央視快評:將世界經濟大合唱越奏越響亮[N/OL].鳳凰評論.http://news.ifeng.c om/a/20181108/60150480_0.shtml.20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