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超
合肥市西園新村小學南校
如今的語文教學課堂,不單是知識的傳授,更應該深入德育和美育的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和審美能力。
最近一段時間內,校園犯罪事件時有發生,更引發了人們對于教育的反思,我們的教育體系和教育方法必須做出改變。防止高分低德和善惡不分現象的發生,作為一名基層小學的語文教師,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日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只有將德育、美育教育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崇高的道德水平和審美的能力,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就此,筆者在個人教育實踐中思索的一些問題和解決方法進行粗淺的闡述。
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壓力,素質教育雖已提出了多年,但卻落不到實處,成為一紙空文,導致語文教學陷入了“戴著腳鐐跳舞”的尷尬境地,甚至變得程式化。在多數語文課堂上,老師講課的內容多以教授知識為主,內容分析也貪多求全,往往把原本人文性、趣味性很豐富的文章“肢解”得七零八落,語文課堂變成為知識技能的訓練場,老師自己無暇顧及文章中德育的因素,也不會給學生留有空間、時間去體味文章的人文氣息,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人生關懷,致使語文課堂枯燥、乏味,成了教師的“一言堂”。老師上的累,而學生對學習語文還是提不起興趣,根本就無法無法達到新課程理念中提出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審美興趣和創新精神”。也許這樣的語文教育能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但卻忽視了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品德與道德的培養。
在審美的教育的發展歷程中,許多大哲學家、教育家、美學家都進行過深入的探究。在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十分重視“六藝”教育,其中“禮”“樂”就是一種審美的教育。1960 年,王國維在《論教育宗旨》中指出:“完全之人物不可以不具備真善美之三德,欲達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亦分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蔡元培則不僅在理論上對美育進行過詳細的闡述,還積極地實踐,他曾說過“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也。”現代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就曾提出過“美感教育及美育,培植學生學生的審美能力,是語文教學懸著的明確目標。”葉圣陶先生還把語文教育中隊語文的鑒賞比作采礦“你不動手,自然一無所獲,只要你動手去采,隨時會發現一些晶瑩的寶石。”通過葉圣陶先生的論述,就更能說明語文教學與美育有著不可分割的緣分。審美教學是語文教育中人文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語文教育質量,深化語文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
美育教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指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一種按照美的標準培養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過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養,具有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等等。小學美育的內容包括:藝術教育,如文學、音樂、圖畫、戲劇、電影、舞蹈等;組織學生觀察和欣賞自然美;引導學生體驗社會生活美和勞動美。
心理學研究的結果表明,“任何一堂語文課都會形成一定的‘情感場’,這種‘情感場’是以教師的情感為核心,去影響學生的情感,進而形成師生對教材及師生之間的情感體驗,而去作用于整個教學過程。”[1]小學階段正是孩子情感形成、培養的重要時刻。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正需要這種“情感教育”。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情感場”的輻射教育的過程,這種情感教育產生的正能量,決定著情感教育的效果。
在如今的語文課堂中,如何的滲透美育呢?
1.營造課堂氣氛,在文本的朗讀中感受美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讀書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小學階段,因此在新的語文課程計劃當中,提高了讀書在課堂教學用時中的比例。學生在讀書時要做到三動,及動口、動腦、動情,這樣才能把文本中蘊含的感情表達出來,才從充分的展現出語文的語言美、形象美、情感美。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對美的辨別能力。
2.貫穿“人文”精神
作文的教學時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要讓學生學出像樣的作文出來。一是沒有邏輯和語法的錯誤,更重要的就是在文中要體現“人文”精神。讓學生的作文中,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獨到的見解,有情感,有文采,寫出擁有審美價值和情趣的文章。
3.塑造美好的形象,無時無刻的在教學過程中展現美
語文是一門學科性、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強的課程。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去注重學生們的個體感性經驗。因此就要求語文教師擁有豐富的知識,參加創造性的教學,以自身的內外在美,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學生對美的向往和追求。
筆者認為在今后的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重視的不僅僅是文本知識的傳授,更要多專注于語文學科人文性特點的挖掘,將美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各種方式滲透傳遞到每位孩子的心里,為實現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更要多專注于語文學科人文性特點的挖掘,將美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各種方式滲透傳遞到每位孩子的心里,為社會主義發展提供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