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振,蘇日樂
基于已有的金融素養研究成果,本文從金融素養的定義、測度、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詳細的文獻梳理,著重闡述金融素養對金融行為影響的研究進展,最后提出改善居民金融素養的建議和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為提升國民金融素養水平,中國政府做了一系列工作。中國人民銀行在2012年成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并先后于2013年、2015和2017年開展三輪全國范圍的消費者金融素養試點調查。2016年1月正式建立消費者金融素養問卷調查制度,截至2019年已發布兩輪《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簡要報告》。從理論上看,金融素養研究始于Noctor等1992年提出的金融素養概念,自Jump$tart(2002)公布的一項關于學生群體金融素養調查后,金融素養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
本研究從四個方面對相關研究進行梳理:金融素養定義與測度、金融素養與經濟金融行為的關系及內生性、金融素養的影響因素以及如何提升消費者金融素養。
文獻梳理發現,金融素養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權威定義,但核心要義是個體的金融知識和技能。已有定義大致歸納為三類,第一類側重個體掌握的金融知識(Financial Knowledge)(⑥、⑦、⑧),第二類側重金融技能(Financial Capability)(③、④、⑤),第三類將前兩類融合起來(①、②)。具體見表1。

表1 金融素養的定義
在金融素養的測度上,也未形成一個標準化的金融素養測度體系,已有測度方法可歸納為三種:
1.主觀金融素養測度
從受訪者主觀方面的金融知識和技能角度進行測度,即金融素養水平的自我評價,代表性研究如 Lusardi&Mitchell(2014)、Jappelli&Padula(2015)等。
2.客觀金融素養測度
用客觀金融知識指標測度消費者金融素養水平。典型代表是Lusardi&Mitchell(2008),作者設計了利率、通貨膨脹、投資組合風險分散三個問題,該測度體系表現出較好的信度和效度,被廣泛采用。Lusardi&Mitchell(2014)進一步新增資產定價和抵押貸款知識項目,實現了多維度測度消費者的客觀金融素養。隨后,Klapper et al.(2015)提出一套金融素養測度的改進方案,增加了受訪者計算能力指標。
3.主客觀金融素養測度相結合
第三類方法是將主觀和客觀金融素養測度指標結合起來,很好的結合前兩種測度方法的優點,代表性研究參見胡振和臧日宏(2017)、吳錕和吳衛星(2017)。
有學者認為精確測度金融素養存在很大難度,進而提出通過更具綜合性的替代指標進行表征。具體的替代指標包括:收入和財富(Dhar&Zhu,2006)、教育程度(Christiansen et al.,2008)、專業地位(Calvet et al.,2009)、智商(IQ)(Grinblatt et al.,2012)。另有學者將消費者金融行為的結果作為金融素養的替代變量,例如股票投資組合風險分散化程度(Goetzmann&Kumar,2008)。
研究表明,金融素養能顯著增加消費者提前制定儲蓄規劃的概率(Behrman et al.,2012),提高個體預防性儲蓄比例(Anderson et al.,2017)。Lusardi&Mitchell(2006)利用美國消費者數據分析發現,金融素養可以提高消費者制定退休規劃的動機。基于法國、加拿大、歐盟成員國消費者數據的研究也證實了上述結論(Arrondel et al.,2013;Boisclair et al.,2015,Kalmi&Ruuskanen,2017)。
從投資動機看,金融素養與消費者投資概率正相關(B?nte&Filipiak,2012),與股票市場參與可能性正相關(Rooij et al.,2011),并能顯著提高基金市場參與概率(Yoong,2011),降低衍生品市場的進入壁壘(Hsiao&Tsai,2018)。也有學者發現金融素養水平越高,投資決策失誤的概率越低(Bucher-Koenen&Ziegelmeyer,2014)。從投資績效看,金融素養能顯著提升個體投資效率(Calvet et al.,2009)。基于荷蘭數據的研究顯示,金融素養水平低于均值且僅僅依賴自主做出投資決策的群體,較其他群體的投資收益率低0.5%(Gaudecker&Von,2015)。對金融危機期間家庭的調查發現,金融素養水平低的家庭更傾向于出售減值的資產,造成損失永久化,因而投資者長期投資回報率受金融素養水平的影響較大(Bucher-Koenen&Ziegelmeyer,2014)。
在融資途徑方面,金融素養水平越高,投資者融資決策失誤的發生概率越低。為準確衡量兩者之間關系,Lusardi&Tufano(2009)提出了“債務素養”概念,并證實債務素養會顯著降低消費者使用高成本借貸的概率;Chatterjee(2013)發現金融素養水平低的群體使用高成本借貸方式的可能性更高。在融資成本方面,高金融素養水平能避免過度負債(Sevim,2012),低金融素養水平個體的信用卡和房屋抵押貸款的融資成本是高金融素養者的2倍(Huston,2012),并且低金融素養水平個體有效使用信用卡的可能性明顯低于較高者,更容易出現償還最低還款額、逾期還款等高成本行為(Allgood&Walstad,2013)。
此外,金融素養會顯著影響消費者現金流量、信用管理等日常財務管理行為(Hilgert et al.,2003),也會對消費者養老金再投資(Banks et al.,2015)、金融糾紛發生概率(Shen et al.,2016),以及家庭參與創業活動積極性(尹志超,2015)等其他經濟行為產生影響。
1.年齡
年齡對消費者金融素養水平的影響呈駝峰狀分布(Arrondel et al.,2013;Boisclair et al.,2014)。即認為青年人因其接受金融知識較少,金融素養相對較低,因而包括學生在內的青年人群是各國金融教育的重點人群。老年人的實際金融素養水平也很低。可能的原因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認知能力逐漸下降,其金融素養水平也可能隨之逐漸降低。如Bucher-Koenen&Lusardi(2011)基于德國的研究證實,老年群體的金融素養水平較低。Finke et al.(2016)進一步發現,60歲以上的群體金融素養水平與年齡呈反向線性關系。
然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9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簡要報告》顯示,中國居民消費者金融素養水平與年齡呈正相關,在40~49歲階段金融素養水平提升最快,之后隨著年齡上漲提升速度放緩,但依然保持正向關系,與已有文獻研究結論存在一定差異,但具體原因尚未有解釋。
2.性別
總體看,金融素養水平存在性別差異,但在其具體表現及原因方面觀點不一。大部分研究認為男性金融素養水平高于女性。Hsu(2011)認為家庭中,勞動力專業化導致已婚女性僅在晚年才有更多提升金融素養的機會,然而這種結論無法解釋高中和大學生群體中的性別差異。也有學者認為,這種差異主要是不同性別受訪者對金融素養調查問題的興趣不同所導致(Brown&Graf,2013)。
3.教育
大量研究發現教育對金融素養水平具有重要影響,兩者存在正相關關系。如Bucher-Koenen&Ziegelmeyer(2014)發現,受教育水平和個體金融素養水平嚴格正相關。這一結論在發展中國家也同樣得到證實,比如印度(Bharucha,2017)。同時,Lusardi et al.(2010)發現受訪者的金融素養水平與其父母受教育程度,特別是母親的教育水平,顯著正相關。因此,金融素養水平并不完全取決于自身受教育水平,在相當程度上也受父母教育程度影響,經由日常交流直接或間接影響孩子金融素養水平。
4.職業
職業和消費者金融素養存在密切關系。直觀上,職業不同必然會造成金融素養水平的差距,日常的存貸款和繳稅等行為也能增加金融知識。Bucher-Koenen&Ziegelmeyer(2014)研究發現,自營職業者金融素養水平相對較高,且當消費者處于全職工作和退休狀態時,有利于提升金融素養水平,務農則會產生反向影響。
收入、房產等經濟因素和消費者金融素養存在密切關系。研究表明,個體收入水平越高,其金融素養也越高(Lusardi&Mitchell,2011;Klapper&Panos,2011)。因為隨著個體收入和財富的增加,接觸理財產品的機會逐漸增多,金融知識和理財技能逐步提升,進而提升了金融素養水平。而收入結構對金融素養的影響存在異質性,如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以及財產性收入對金融素養產生的影響存在差異。
除人口社會學因素和經濟因素外,學者們認為,家庭和學校(Grohmann et al.,2015)、地域因素(Klapper&Panos,2011)、種族、國籍和宗教信仰等也和消費者金融素養存在相關性。
大量研究表明,提升消費者金融素養水平,可以降低其金融決策失誤概率,進而增加個體金融財富規模,提升其金融福利。消費者金融素養的提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針對不同的目標人群,開展針對性金融教育。研究表明,青少年群體金融素養水平總體上較低,中小學生時期是金融教育的啟蒙階段。推進金融教育進校園、進課堂,在更大層面上覆蓋所有在校學生,讓其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系統學習金融知識。針對大學生群體,可增加金融教育通識課。針對農村居民以及老年群體,需要采用靈活多樣的金融教育形式,如金融夜校。
針對目標需求提供金融教育。不同職業群體對金融知識需求存在差異,其中學生和農村居民對銀行卡知識的需求遠高于在職工作者,失業群體對保險知識的需求更為迫切。應結合不同群體的金融知識需求,有針對性的提供金融知識教育,從而實現金融教育價值的最大化。
不同群體金融素養存在差異,也存在學習能力上的不同特點。針對學生群體,除了金融教育進課堂外,還可以定期舉辦金融知識有獎競猜等活動,提高其學習金融知識的積極性。針對成年人等全職工作者,可重點考慮與互聯網途徑相結合。此外,雇主也可組織日常研討會、金融產品投資交流會等,提高大家對金融理財產品的認識。針對退休工作者和社區居民,可通過金融教育進社區等活動提升金融安全意識,防范金融騙局。針對農村居民,政府可以聯合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等入村定期開展金融教育,宣講正規金融機構產品。
已有研究表明,金融素養有助于消費者制定合理金融決策,實現個人、家庭福利最大化。因此,提高消費者金融素養意義重大。然而,現實中有關金融素養理論的研究雖較多,但在具體的定義、研究方法、研究樣本、研究內容等方面仍存不足,而且金融素養理論研究范圍還有待擴展,未來研究空間巨大。
首先,普適性的金融素養定義、測度方法和指標體系還有待探究。不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各異,金融市場發育程度不同,國民消費者金融素養存在差距,綜合考慮各方影響因素提出一個普適性的金融素養定義,設計一貫可比性的測度體系,不僅有利于各國準確測度國民金融素養,也有利于國別間的橫向比較。
其次,已有金融素養研究多基于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研究較少,金融素養有關結論在其他發展中國家是否成立,還有待商榷。而且已有消費者金融素養與特定經濟金融行為關系的研究大多具有不連續性,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及關聯程度強弱,可能會因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產生差異。
再者,已有文獻表明金融素養對消費者投資、儲蓄等經濟金融行為產生正向影響,金融素養能顯著增加消費者的金融福祉。但在具體研究中,內生性問題的存在,可能使得估計系數有偏,結論失準。如何有效解決內生性問題,得到金融素養對消費者行為干預的凈效應,還有待研究。
最后,受經濟發展水平、自然稟賦以及個體特征的影響,金融素養對不同群體經濟金融行為影響的異質性需要更深入分析。再者,各國和國際組織針對不同群體開展的金融素養提升計劃,其有效性還需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