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雄
陜西省延安市志丹縣旦八初級中學 陜西延安 717504
我們常說,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美術教育就是引導學生發現和感悟身邊美好事物,并把它們具象化、升華后以另一種藝術形式表達出來。這個過程是學生對生活事物的感知理解和再創作。初中美術教育的生活化和改革,能夠更好的將生活中熟悉的人、事與美術學習聯系起來,既有利于學生積極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又培養學生時刻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并從生活中點滴中發現創作素材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高效系統的學習美術知識,創造出有溫度有靈魂的美術作品。同時美術作品的傳播,對社會對他人起到一定教育及啟發意義,才是美術教育的根本意義所在。
學習的根本在于興趣的培養,只有學生自覺地學習才能達到學習效率的最大化,美術教育也不例外。初中美術教育生活化、趣味化能最大范圍調動學生美術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學生結合課堂知識的學習和生活探究發現進行作品創作,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將課堂知識更好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更好的發現美、創造美,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習效率。
在初中美術教育教學中,引導學生從日常的生活中發現美學細節,聯系美學知識,創作美術作品,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熱愛生活、關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而培養正確的人生觀,積極樂觀的應對生活中出現的所有狀況,從而達到全面培養和提升中學生道德品質和綜合素養的目的。
(1)教學情境生活化
在美術教育課程中,教師美術教學應趨向多元化,應該結合學生日常生活,設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于美術的學習興趣。除了利用課堂上的課本知識進行教學以外,應將課堂延伸至室外,更好的接近社會生活中去,利用生活中的美術教學資源,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開拓發散思維,創造出更多元化、多層次、多角度的藝術作品。
首先,自然文化資源的利用是美術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將美術課堂直接改在當地或周邊縣市的自然遺址、風景區等有特殊文化符號和美學資源的地方,通過游覽寫生等方式,開拓眼界的同時提高和豐富美學情感,感悟生活的同時積極的用現有的美學理論知識表達生活,不僅可以拓展美術教學和美術創作的素材,還能全面了解風土人情,豐富創作靈感,將對自然文化的情感注入美術作品,使作品更生動更具有靈魂。
其次,社會公共設施資源也能豐富美術課堂,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情境。學校和教師應當積極利用當地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等資源,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課堂,豐富文化知識,通過對優秀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品鑒開拓發散思維,豐富美術理論知識。
最后,美術教育回歸到課堂,隨著現代教育教學形式多元化,各種教學多媒體的運用也十分重要,教師應在美術教育教學之前搜集整理各類相關美術作品,名家風采甚至生活中自然現象、生活常態等以圖片、音樂甚至視頻影像的方式展現出來,活躍課堂氣氛,更加快速高效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1)課堂內容生活化
學生在學習各科文化知識時均以課本知識為理論基礎,美術教學也不例外。但美術教學并不應該一味的拘泥于課本知識,應在課本知識中找到出發點和突破點,讓學生自己從生活中尋找生活中的點滴與課本知識的關聯,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引導學生自己網上搜索當地風俗習慣或歷史名跡,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了解歷史文化知識,并從中找一感興趣的點進行創作。再比如,請同學們進行手工創作掛飾、繪畫作品、設計作品等,裝扮自己的校園、教室、宿舍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地方,提高動手能力的同時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從而達到學校教育的目的,為社會創造出更多優秀全面的人才。
(2)教學評價生活化
階段性教學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檢驗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元化、多角度、多層次進行美術教育,學生在課堂上學的理論知識,只有經受社會生活考驗、對生活有一定的啟示才具有真正的意義。因此,美術教育教學評價不用簡單圍繞在班級及校園內的自我評價、和校內比賽中,應鼓勵學生走出校園,積極參加社會性比賽,使自我評價、校園評價、社會評價相結合,使教學評價更加公正客觀,有助于培養學生自我認知、提高美術自信、增加生活熱情、促進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美術教育生活化是促進學生德育、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將教學與社會生活更加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豐富課堂內容的同時更好的利用社會資源才能最大程度開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創作資源,提高審美能力并最終創造出有意義的美術作品,培養全面發展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