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敏霞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一市鎮東岙小學 浙江省寧波市 315604
1958 年公布《漢語拼音方案》,一直到2016 年為止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小學一年級都是先教漢語拼音。這一政策在我國已經實行了將近60 年,得到了舉國上下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都普遍認為利用拼音字母可以幫助識字和正音,提高了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教學質量的提高表現在:1、識字量增加了。2、閱讀能力提高了。3、表達能力迅速發展。4、有利于學習普通話。5、給使用字典提供了先決條件。甚至周總理在1958 年所作的《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報告中說:“我們應該承認:漢字是難讀難寫的,因而也就難記。不要說初學漢字的兒童,就是學了多年漢字的成人,對于不少的漢字也是不認識或者要讀錯的。利用拼音可以提高漢字的教學效率,這一點已為過去的速成識字法以及現在的小學先教拼音字母的經驗所證明。”
在這一背景下,2016 年9 月,濟南地區的一年級學生率先使用部編本語文教科書。2017 年,全國小學統一使用部編本語文教科書。大家議論最多的變化是“先識漢字,后學拼音”。打開教材,在開篇的《我上學了》之后,第一單元就是“識字”。這不是與之前的政策與教材具有本質性的區別嗎?這一“顛覆性”的變化引發了小學語文界、學生家長和網友的密切關注熱議。針對大家對部編版一年級語文教材先識字后拼音的顛覆性變化,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執行主編陳先云接受《小學語文》雜志社獨家專訪時,談到教師、家長以及社會應該怎樣去理解這樣的編排:拼音的作用絕大部分都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識字的拐棍、幫助學習普通話、幫助閱讀。
之前過去的孩子的識字量是很少的,那時的孩子除了在學校、在課堂上,其他生活場景中很少碰到文字的,所以在上學前孩子是不認識字的,家長也是忙于家里的生計,不會去過多地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而現在,社會經濟、物質、文化都在快速地發展,語言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生活中到處都是文字。孩子在進入小學前就已經擁有了一定的識字量,因為,現在的爸爸媽媽都會在生活中教孩子一些字,比如乘坐電梯時,會告訴孩子電梯廣告上的字;有些知識文化水平比較高的家長,在孩子學說話那期間起就每天晚上給孩子讀繪本、讀故事書,甚至于每天看電視看動畫能認識不少字,因為現在的電視節目都是配上了字幕的,這樣每天耳濡目染的,日積月累,孩子們在上小學前已經認識了不少字。我在2013 年9 月第一次當一年級語文老師的時候,那是還是人教版教材,但是那時候我就發現班級里的很多孩子已經認識了很多字了,甚至有些孩子的識字量已經達到了三、四年級的水平。部編版教材第一單元先認識一些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孩子們也相對比較熟悉的字,這樣孩子們就能在語文學習上獲得成功的喜悅感,實現幼小銜接時的過度,幫助孩子適應小學的語文學習。
此外,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打開,在開篇的《我上學了》之后,第一單元就是“識字”。學生通過入學后語文課程上的識字,就初步了解了中國漢字語言的特點,漢字、漢語是語文課程中最重要的學習對象,而拼音只是拐棍,幫助孩子認字、閱讀。等到第二、三學段,學生就要丟棄這個拐棍,平日很少接觸到它的。
對于學生也好,教師也罷,甚至于家長,小學生入學后馬上進行拼音教材,難度很高!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從未接觸過這類拉丁字母,讓他們死記硬背地記住這些拼音,對于他們來說是有不少難度的。對于教師來說,教學拼音時,很多形相似、音相似的字母,學生難以分清;平舌翹舌、前后鼻韻母等都是難點。可硬要把拼音塞給沒有任何基礎的學生,教師教得很辛苦,成效也不顯著,這也讓教師們苦不堪言。對于家長來說,他們普遍拼音不學好,后面的語文還怎么學啊,但是孩子又學不太來,自己輔導時又不知道讀得標不標準,所以很多家長,在孩子學習拼音這段時間都會很焦慮。
在眾多的質疑聲中,部編版教材用實踐證明,先識字、后拼音的教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不是目的。當兒童有了漢字基礎以后,他們就對漢字的讀音有了一種“感知”,期待一種相應的輔助手段來幫助。這時候學拼音,就使拼音這種抽象的表音符號,在依附了漢字之后有了具體意義,因而容易掌握。孩子們先學的400多個漢字不僅是常用字,而且覆蓋了拼音中全部的聲母和韻母及高頻音節。讓兒童通過在熟悉的漢字中尋找讀音的方法來學習拼音,使漢字成為學習拼音的“拐杖”。
先識字,后拼音不是部編版教材開的先例,其實我國自古以來都是先認字的。在1958 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以前,上溯到秦漢時期,當時的人們都是認字的,不存在通過拼音去認字!歷史上的文人墨客、大詩豪、大文豪,哪個人學過拼音啊,他們不都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名留青史嗎?
我國在部編版教材出版前的小學語文教材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版)、江蘇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蘇教版)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以下簡稱北師大版)等出版的小學語文教材緊扣《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要求,并借鑒了國內外教學改革和教材編寫經驗,都把拼音教學放在教材的起始階段,新生入學7~8 周接觸的是拼音,小學生活從拼音開始。
先識字,后拼音——拼音倒置,這顛覆了中國近60 年來的小學語文教學傳統:先拼音、后認字,也是小學語文教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改革!先識字,后拼音——拼音倒置,這一重大的改革是取決于我國現在的國情的,符合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的,我們堅信先識字,后拼音——拼音倒置在小學語文教育史上掀起的改革,能給我們小學語文教育帶來不一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