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永強,邢俸郡
陜西省榆林市中醫醫院(榆林 719000)
跖筋膜炎是骨科門診常見疾病,多為40 歲以上女性多見,約為男性患者的3倍[1],常見原因包括長期行走、長期站立、過度肥胖、足部畸形、劇烈活動等[2],患者主要表現為足跟底疼痛,這是一種慢性勞損性無菌性炎癥[3-4]。目前,針對跖筋膜炎的治療,大約有10%的患者經保守治療無效而需要選擇手術治療[5]。跖筋膜炎屬于中醫的“筋傷”、“痹病”范疇,中醫認為:“肝在體合筋,腎在體合骨”,“足少陰腎經起于小趾,出于然谷,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人至中年,肝腎虧虛,引起“不濡則痛”;機體自身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外邪趁虛而入,而導致寒凝氣滯、氣血不暢,故“不通則痛”[6]。本研究觀察射頻技術結合活血止痛湯治療跖筋膜炎的臨床療效,通過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表現,為跖筋膜炎的臨床治療提供一條新的途徑。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榆林市中醫醫院骨科門診及住院的臨床明確診斷跖筋膜炎的患者52例,使用完全隨機對照的方法分成兩組:治療組(雙極射頻聯合活血止痛湯浴足) 和對照組(雙極射頻聯合溫水浴足),每組26例。治療組女20例,男6例;年齡58~70歲,平均年齡54.5歲;病程1月~16月,平均8.5月。對照組女22例,男4例;年齡56~68歲,平均年齡54歲;病程1~15月,平均8個月。根據觀察發現,跖筋膜炎的發病女性人數較男性人數明顯差異,年齡分布見于60~69歲,病程在1~15月,患者在年齡及病程方面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西醫診斷標準:根據《疼痛診斷治療學》中跖筋膜炎制定。起床后行走或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時,跟骨下方疼痛,行走一段時間后可緩解,疼痛感可沿跟骨結節內側擴展至前足底部,查體:跟骨結節的跖筋膜附著處偏內側壓痛陽性,跟骨側位X線片:骨質可無明顯異常,部分患者可見跟骨結節骨刺形成。
中醫診斷標準:中醫證型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2010年頒發的《中醫診療規范》中肝腎虧虛證:骨節疼痛、腫脹、時輕時重、屈伸不利、腰膝軟痛、筋肉瘦削、形寒肢冷或骨蒸勞熱。舌淡,或有瘀斑瘀點,苔白或白膩,脈沉細或沉細澀無力。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西醫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標準;②患者均為接受過不少于3個月的藥物治療、理療、局部封閉或應用足跟墊等輔具無效者。③簽訂知情同意書,成為研究對象。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診斷標準及納入標準的患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對中藥過敏或超敏體質的患者;④排除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陳舊骨折或骨關節炎的患者;⑤跟骨周圍有金屬內置物的患者;⑥嚴重心、肺、腦疾病等嚴重影響生命及精神病不能配合治療的患者;⑦患有糖尿病、皮膚病、末梢血運不良的患者。
剔除脫落標準:①入組后發現不符合納入標準或符合排除標準者;②不能按照療程規定完成相關任務或要求放棄者;③治療期間服用其他相關藥物者;④治療過程中發現嚴重不良反應者如嚴重過敏、傷口感染者;⑤無法判定療效或資料不全者。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采用雙極射頻聯合活血止痛湯浴足。患者取仰臥位,患足跟部疊高,根據患者足底局部疼痛部位及解剖位置,標記2~3個明確痛點。對術區及周圍20 cm范圍內進行徹底消毒,鋪無菌巾,取利多卡因注射液(0.1 g∶5 ml)2 ml加入0.9%氯化鈉3 ml做局部浸潤麻醉后,取射頻針頭選擇痛點垂直進針,達到疼痛部位后通過電阻抗及高頻電流,低頻電流分別測出組織的結構,并測定針頭與神經的遠近,遠離神經,位于跖筋膜中央束的近端開始橫向剝離,直至跟骨結節內側緣骨膜處,在骨膜的跖腱膜附著點處松解局部攣縮組織;然后調節頻率參數,頻率為20 Hz,電壓為110 mV進行電刺激,先給予60℃射頻消融180 s,重復給予2~3次,再給予70℃射頻消融180 s,重復給予2~3次,手術操作結束,局部加壓包扎。
手術后2 d內保持傷口干燥清潔,預防感染。術后第3天起再用自制活血止痛湯外洗患足,活血止痛湯組成:丹參、骨碎補、威靈仙各30 g,當歸、補骨脂、透骨草各20 g,伸筋草、水蛭各15 g,牛膝10 g。每天中藥浴足早晚各一次,每次時間不少于20 min,持續5 d,1周為1個療程,共計觀察兩個療程。
2.2 對照組:采用雙極射頻聯合溫水浴足。手術方法同治療組。手術后2 d內保持傷口干燥清潔,避免感染。術后第3天起再用溫水浴足,每天浴足早晚各一次,每次時間不少于20 min,持續5 d,1周為1個療程,共計觀察兩個療程。
所有患者的治療期間均需要停止服用相關藥物或相關治療,如發生中藥洗劑輕度過敏者,可在治療期間口服抗過敏藥物,如過敏持續加重或傷口感染者則需退出治療,行進一步處理。
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后兩周與4周紀錄患者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 。
4 療效標準 治愈:足跟部疼痛癥狀完全消失,局部無明顯壓痛,行走自如,無任何不適感,VAS評分0~2分; 顯效:足跟部疼痛癥狀基本消失,但局部按壓輕微疼痛,行走自如,經長距離行走或劇烈活動后稍有不適感,VAS評分3~5分; 有效:足跟疼痛減輕,局部按壓疼痛減輕,行走略有不適感,VAS評分6~8分;無效:癥狀及體征均無改善,VAS評分>8分。

本研究分別觀察各組治療后2周、4周的治療效果,采用患者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進行療效判斷,治療組平均VAS評分由治療前的8.5分改善至3.5分,對照組平均VAS評分由治療前的8.6分改善至3.6分,兩組間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患者療效在治療后2周有效率無明顯差異。治療4周后,治療組平均VAS評分由治療前的8.5分改善至1.6分,對照組平均VAS評分由治療前的8.6分改善至3.4分,使用自制活血止痛湯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治療兩周后療效比較[例(%)]

表2 兩組治療四周后療效比較[例(%)]
經療效觀察后發現兩組在2周時療效無明顯差異,提示各組同時使用雙極射頻治療跖筋膜炎時療效無明顯差異。4周時治療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活血止痛湯在治療跖筋膜炎的后期具有明顯的優勢,療效確切。結合療效評分,發現雙極射頻聯合自制活血止痛湯浴足在緩解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疼痛,改善生活治療方面效果明顯。
跖筋膜炎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以往研究證明該病在中老年女性中發病率呈高發趨勢,這主要原因可能與女性絕經期過后體內性激素水平波動相關[7]。人過六十,身體各項機能隨之退變,筋肉不能飽滿,骨不強健,筋不飽滿,所以引起“不濡則痛”;機體自身局部慢性勞損、肝腎虧虛,導致風、寒、濕等外邪趁虛而入而導致氣血淤滯引發疼痛,氣血運行不暢,故“不痛則痛”[6]。所以該病應以肝腎不足為本,外邪侵襲為標,證屬本虛標實,故治法以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益氣活血、通絡除痹為主,標本同治,體現了整體觀與局部病變的結合,達到通則不痛[8]、榮則不痛的目的[9]。我們使用活血止痛湯對患足進行浴足,方中丹參具有活血化淤、通絡止痛兼有養血的功效,威靈仙能祛風濕、通絡止痛,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經絡,為治風濕除痹痛的要藥,骨碎補有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的功能,同時骨碎補又能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為骨傷科治療之要藥,三藥形成“角藥”,共為君藥。當歸、補骨脂具有補血、補腎健骨的作用,伸筋草入肝經善通經絡,為治風之要藥,三者共為臣藥。透骨草能舒筋活絡、祛風,水蛭破血通經,逐瘀散結,咸苦入血,破血逐瘀力強,善治陳年舊血之淤血,為佐藥。牛膝為引經藥,能引藥下行直達足底,為使藥。這些藥物相互作用,借助熱力洗敷患足有利于改善足部皮膚通透性,改善足部血液循環,起到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通行氣血、消腫止痛等作用。
雙極射頻技術是一種依靠高頻脈沖,產生熱效應而選擇性凝固膠原蛋白,減小神經刺激,達到止痛的作用[10]。同時利用觸覺和痛覺神經纖維對溫度敏感度的不同,達到阻斷痛覺而保留觸覺的目的[11]。國內史棟梁[12]、李淑媛[13]、胡光瑞[14]等使用射頻技術治療各類疼痛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具有準確性高、療效好、微創、低復發等特點[15],所以治療后的恢復也比普通手術后快,療效維持時間長,可重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