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錫奎,高 璟,徐東華
暨南大學附屬順德醫院中醫科(佛山 528305)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常見脊椎病變,主要是由腰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引起,患者多伴隨有下腰疼痛、下肢麻木、大小便困難等癥狀,對其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1-2]。近年來,中醫學逐漸受到臨床重視,中醫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取得了良好進展,針刺作為中醫特色技術,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有廣泛應用,而麻黃附子細辛湯是一首中醫經典方劑,本研究旨在探討針刺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8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41例/組,對照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為36~73歲,平均(55.23±16.82)歲。觀察組男21例,女20例;年齡為35~75歲,平均(53.78±15.86)歲。一般資料比較,P>0.05,研究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經觀察、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②簽署知情同意協議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病變;②有精神問題、有認知問題;③研究中途退出者。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實施腰椎牽引治療,采用腰椎牽引床,指導患者俯臥于腰椎牽引床上,固定其背部和骨盆,啟動三維牽引模式,初始負重值為35 kg,根據具體情況逐漸增加負重值,持續30 min,每次牽引結束后囑咐患者平臥30 min,1次/d。
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針刺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治療,其中,針刺選擇腰椎間盤突出節段相應的督脈經穴和華佗夾脊穴、環跳穴、昆侖穴、委中穴、陽陵泉穴、后溪穴,采用毫針先對腰椎督脈經穴進行提插平補平瀉法針刺,得氣后留針2 min,再對其他穴位進行提插捻轉法針刺,得氣后留針30 min,1 d1次;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方藥組成為麻黃、當歸、川芎、香加皮各10 g,附子15 g(先煎)、茯苓30 g,木瓜、白芍、威靈仙各20 g,獨活、延胡索、川牛膝各15 g,細辛、炙甘草各6 g,水煎取汁,300 ml為一劑,分別于早間、晚間溫服。兩組持續治療4周。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中醫證候評分、腰椎活動度(包括前屈、后伸、側屈、旋轉的活動度,其范圍在0~90°、0~30°、0~30°、0~30°)、腰椎功能評分、腰椎疼痛評分、血清炎癥因子指標(包括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降鈣素原、腫瘤壞死因子-α,即CRP、IL-6、PCT、TNF-α)、生活質量評分。
3.1 中醫證候評分[4]: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下腰疼痛、下肢麻木、排便困難等3項主癥進行計分,單項癥狀最低計0分,最高計3分,臨床癥狀越嚴重,得分越高。
3.2 腰椎功能評分[5]:評估工具為日本JOA評分量表,包括腰痛(0~3分)、腿麻(0~3分)、步行能力(0~3分)、直腿抬高(0~2分)、感覺障礙(0~2分)、運動障礙(0~2分)、日?;顒幽芰κ芟?0~14分),總分0~29分,患者腰椎功能越好,得分越高。
3.3 腰椎疼痛評分[6]:評估工具為數字疼痛評估法(縮寫為“NRS”),總分為0~10分,得分越高,腰椎疼痛越嚴重。
3.4 生活質量評分[7]:評估工具為GQOLI-74(全稱為“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量表分4個維度,即軀體功能、心理健康、生活環境、社會關系,分值為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4 療效標準[3]痊愈:腰椎癥狀消失,腰椎功能和活動度恢復正常; 好轉:腰椎癥狀緩解,腰椎功能和活動度改善; 無效:腰椎癥狀無緩解,腰椎功能和活動度未改善。總有效率=(痊愈+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總有效率觀察組95.12%較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見表2。中醫證候評分組內比較,兩組治療后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中醫證候評分組間比較,治療后觀察組均較對照組低(P<0.05)。

表2 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分)
注:同組內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3 兩組患者腰椎活動度、腰椎功能評分、腰椎疼痛評分比較 見表3。腰椎活動度、腰椎功能評分、腰椎疼痛評分組內比較,兩組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改善(P<0.05);腰椎活動度、腰椎功能評分、腰椎疼痛評分組間比較,治療后,腰椎活動度、腰椎功能評分觀察組均較對照組高(P<0.05),腰椎疼痛評分觀察組較對照組低(P<0.05)。
4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指標比較 見表4。CRP、IL-6、PCT、TNF-α組內比較,兩組治療后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CRP、IL-6、PCT、TNF-α組間比較,治療后觀察組均較對照組低(P<0.05)。
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見表5。GQOLI-74評分組內比較,兩組治療后均較治療前增高(P<0.05);GQOLI-74評分組間比較,治療后觀察組較對照組高(P<0.05)。

表3 兩組患者腰椎活動度、腰椎功能評分、腰椎疼痛評分比較
注:同組內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表4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指標比較
注:同組內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同組內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是指腰椎間盤因多種因素而向椎管內突出,對脊神經根造成壓迫,導致患者出現腰椎疼痛、下肢麻木、腰椎活動受限等癥狀,患者在發病后往往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長此以往,患者肌力和感覺功能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減退或喪失,甚則導致其勞動力完全喪失,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臨床上需對腰椎間盤突出癥實施積極治療[8-10]。
現階段,臨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首選非手術保守治療,常用手段有腰椎牽引治療,主要是采用腰椎牽引床牽引患者腰椎,對其突出的腰椎間盤位置予以糾正,促使椎管內外平衡逐漸恢復,解除腰椎神經受壓迫狀態,緩解其臨床癥狀[11],但其臨床療效不夠理想。
近年來,中醫手段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在中醫學中,腰椎間盤突出癥歸于“痹癥”范疇,其病機主要為風寒濕邪入侵,加之肝腎虧虛,久之血瘀阻絡、腰腑失養,故中醫治療該疾病主張活血化瘀、溫陽通絡[12]。針刺屬于中醫特色治療技術,主要是針對病證取穴,利用毫針,以特殊施針手法、運針手法刺于穴位上,對穴位下血運予以刺激,有利于改善局部微循環,活血化瘀,舒經通絡[13]。而麻黃附子細辛湯是溫經散寒的代表方劑,最早見于張仲景的《傷寒論》,多用于治療腰背酸痛等寒濕痹癥。方中麻黃微辛微溫、通經達絡、理肌腠、開皮毛為太陽之正藥(盧氏藥物配伍闡述);《神農本草經》曰:細辛主百節拘攣、風濕痹痛;附子氣味辛溫,主寒濕痿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麻黃與附子、細辛合用,化陰凝于陰陽交會之中,如寒痹、濕痹、風痹之痛皆能豁之(盧氏藥物配伍闡述)。茯苓可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白芍可平肝止痛,木瓜可舒筋活絡,威靈仙可祛風濕、通經絡,獨活可祛風除濕、通痹止痛,川牛膝可逐瘀通經,延胡索、川芎、當歸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香加皮可利水消腫、祛風除濕,炙甘草可調和諸藥藥性,諸藥合用,組方嚴謹,配伍合理,可共奏活血化瘀、溫陽通絡、行氣止痛、祛風除濕之功[14-17]。
本研究結果中,臨床總有效率觀察組較對照組高,治療后,觀察組的各項中醫證候評分、腰椎疼痛評分、CRP、IL-6、PCT、TNF-α比對照組低,其腰椎活動度、腰椎功能評分、GQOLI-74評分比對照組高,證明針刺配合麻黃附子細辛湯能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療效,改善其腰椎功能和活動度,減輕其臨床癥狀,有利于減輕病情對其日常生活的影響,提高其生活質量水平。
綜上所述,針刺與麻黃附子細辛湯聯合用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可切實起到改善其腰椎活動度和腰椎功能、減輕腰椎疼痛和炎癥反應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臨床療效,使其生活質量水平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