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慶余 張九辰
2019年9月26日,距離大慶油田發現整60年。
習近平總書記致賀信指出,60年前,黨中央作出石油勘探戰略東移的重大決策,廣大石油、地質工作者歷盡艱辛發現大慶油田,翻開了中國石油開發史上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一頁。
如同賀信中所指出的那樣,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喜噴工業油流,勘探發現了大慶油田,隨后掀起了氣吞山河、波瀾壯闊的石油大會戰。60年來,大慶油田累計生產原油近23.9億噸,為建立我國現代石油工業體系作出了重大貢獻。
值此60年之際,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浦慶余、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張九辰受邀撰寫此文,在《中國經濟周刊》獨家刊發。

1959 年,黑龍江大慶油田工人歡呼第一口油井試噴成功。視覺中國
60年前,中國的地質學家們在“中國貧油論”的背景下歷盡艱辛發現了大慶油田;60年來,大慶油田累計生產原油近23.9億噸。
這是中國的地質學家們創下的世界石油史上的奇跡。
1914年,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在陜北地區進行石油地質勘查,在延長、扶施(今延安)、安塞、中聞(今黃陵)、宜君廟鉆井7口,耗資250萬美元,一無所獲,從此,中國貧油論在世界盛行。
但中國的地質學家們對中國石油一直抱有希望,認為得出中國貧油的結論為時尚早。1928年,李四光在論述中國燃料問題時就指出,“美孚的失敗,并不能說中國沒有石油可辦”。
此后,中國地質學家們根據中國地質特點,幾經研究認為世界上石油雖然主要產生在海相地層中,但陸相地層也能產生石油。經過長期的艱苦探索,地質學家們對陸相沉積和海相沉積中尋找石油都很重視。而從地質構造與油田的關系,中國大多數地質學家都認為在長期下沉的凹陷區,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儲油條件。
1953年,翁文波、謝家榮、黃汲清、邱振馨等編制的1:800萬《中國含油區遠景分區圖》,把中國劃分為11個含油遠景區,松遼盆地為第六區,指出這里主要是侏羅紀、白堊紀和新生代的沉積物,定為三級遠景區。
1954年,地質部成立了全國礦產普查委員會(下稱“普委會”)。這是礦產資源普查的組織和協調機構,由地質部有關司局的領導和主要地質人員組成,李四光部長兼主任,地質部辦公廳主任劉毅兼副主任,黃汲清和謝家榮是常委,他們是普委會的實際技術領導,還兼任后來的石油部顧問。在普委會的組織下,1955年初,召開了地質部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會議。會議決定,將新疆準噶爾盆地和吐魯番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鄂爾多斯,以及華北平原五地列為重點普查地區。會后,地質部決定建立5個石油普查大隊,在上述地區開展工作。這次普查會議召開前,黃汲清和謝家榮為了準備提出找油方面的任務,多次交談和討論。兩人一致認為,應當在四川盆地和鄂爾多斯布置普查大隊,也一致提出必須在華北平原和松遼盆地進行普查,在部長辦公會議上他們也提出了這個建議。但不知為何松遼盆地普查的建議沒有被采納。
會后,黃汲清與普委會年輕地質人員商議,并讓他們收集和咨詢松遼盆地所有地質資料,起草“松遼平原石油地質踏勘設計任務書”,任務書擬定后經過大家討論,黃汲清和謝家榮認真修改和補充后,由普委會辦公室簽發給東北地質局,后又將謝家榮起草的“關于松遼平原石油地質踏勘工作方法”發給東北地質局。東北局根據“任務書”和“工作方法”,迅速組成松遼平原石油地質踏勘組,制定了踏勘計劃,布置了三條踏勘路線:沿第二松花江順流而下的沿江兩岸路線,沿沈哈鐵路兩側,以及沈陽阜新鐵路沿線。從9月份開始,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實地調查,并于1955年11月24日向普委會口頭匯報。他們提出了松遼平原可能有生儲油層和儲油構造,推斷這里具有含油前景,建議迅速開展石油普查鉆探工作。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貧油論還在中國人的心中糾結,發展石油工作到底要走找尋天然石油之路,還是走人造石油之路,當時舉棋不定。
1953年12月下旬的一天,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菊香書屋接見李四光。談話間,毛主席關切地詢問李四光,我國天然石油的遠景到底怎么樣?李四光根據中國地質學者的普遍看法和自己的研究,用樂觀的、十分肯定的語氣回答了毛主席的垂詢。因此,周恩來總理1956年5月3日,在傳達毛主席《論十大關系》的國務院司局長以上干部會議上,談到我國石油資源情況時說:“石油的發展很落后,首先是勘探的情況都不明。地質部長很樂觀,他對我們說,地下的儲量很大,很有希望。我們很擁護他的意見,現在需要去做工作,所以要有一個單獨的石油工業部?!?/p>
1956年元旦后,主持中央經濟工作的陳云副總理先后請李四光和黃汲清到中南海,征詢關于中國石油戰略問題的意見。1958年2月,鄧小平副總理在聽取石油部關于石油勘探問題的匯報時指出“把真正有希望的東北、蘇北和四川三塊搞出來就好,對這些地方應該積極創造基礎,地質上創造一個打井的基礎”,并要求“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能夠在東北地區找出油來就很好”。他建議,“由石油部組織一下,請地質部的地質專家們大家來辯論一下,確定一下石油勘探的戰略方針?!?/p>
毛主席洞察國際形勢和國內情況,為了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在1956年的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對政策做了調整,其中第二點就是“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從此,我國經濟建設從主要發展內地工業,轉變為發展沿海工業和發展內地工業并重的方針。這為石油普查和勘探從西北向東部地區轉移提供了政策支持。
1956年2月,地質部召開第二次石油普查工作會議,總結1955年石油普查工作,部署1956年任務。會議決定,組成松遼平原石油普查大隊開展石油地質普查。與此同時還成立了物探隊,1957年底擴大成立物探大隊。
松遼平原石油普查大隊和石油物探大隊緊密聯手,在松遼平原全面開展石油普查。經過1956年和1957年兩年的綜合勘查和研究,基本上摸清了松遼作為大型的中新生代沉積盆地,由東部隆起、中央凹陷帶和西部斜坡帶等構造單元組成,初步建立了盆地地層層序和白堊紀松花江群的沉積特征。眾多地質觀象表明,松遼盆地有著一套陸相的生、儲、蓋組合。這個坳陷很深,沉積巖厚達4000~5000米的中央凹陷帶是找油的理想部位。
石油部西安地質調查處于1957年派出以邱中健等7人組成的松遼平原綜合研究隊,對松遼平原及周邊地區進行石油地質調查,并收集已有資料,做綜合研究。研究結果認為,白堊系農安組(即嫩江組)具有較優異的生油和儲油條件,對盆地劃分為三個含油遠景地帶,盆地中央青崗—扶余一帶,最有含油希望。
1957年3月,在地質部第三次石油普查工作會議上,黃汲清作了“對我國含油氣遠景區的初步意見”的報告,展示了在他的指導下編制的1:300萬中國含油氣遠景分區圖,提出將鄂爾多斯、四川、華北平原和松遼平原作為普查工作重點,圖上將這四區用紅色醒目地標識。鑒于東部幾個盆地的普查結果,地質部黨組于1957年秋作出石油勘探戰略東移的決定,中央轉發了這個戰略東移的報告。
1958年1月,石油部提出1958年的勘探任務,是將松遼盆地和華北、塔里木等地區一起劃為含油氣遠景區,并明確松遼盆地的勘探要配合地質部的普查,選擇有利地帶,進行詳查細測,要做區域綜合研究,提供可供鉆探的構造建議。
經過松遼盆地石油地質普查,地質部和石油部的地質專家和領導同志達成共識。1958年地質部和石油部達成一致,大力開展松遼盆地的區域勘探工作,地質部的主要任務是尋找可供鉆探的構造,石油部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基準井的鉆探。為此,地質部從西部抽調一批人員和物探、鉆探設備,組建了地質部東北石油物探大隊,與松遼石油普查大隊一起,在松遼盆地開展區域物探和區域地質普查工作。石油部組建松遼石油勘探局,開展尋找儲油構造的區域地質和區域物探工作,為確定基準井的井位做準備。
經過1958年的普查,地質部在松遼盆地發現大同鎮長垣等17個可供鉆探的儲油構造。石油部首先在任民鎮和登樓庫兩個構造上鉆了兩口基準井,根據這兩口井的資料,綜合分析盆地的地質情況,認為大同鎮地區是凹中之隆,具備打基準井的條件,同時可以起到探油的作用。接著,地質部松遼石油普查大隊、地質部長春物探大隊和石油部松遼石油勘探局反復論證,多次協商,在1958年10月將松基3井的井位選定在大同鎮西北地區小西屯以東200米,高臺子西100米處。
1959年2月11日(正月初四)正是春節期間,在地質部副部長何長工家里,舉行兩部松遼石油勘探協作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地質部副部長何長工、曠伏兆,石油局副局長孟繼聲,物探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顧功敘等,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副部長康世恩,勘探司副司長沈晨等,還有兩部有關司局的領導和工程師,約三四十人。大家討論了松遼盆地石油勘探的有利形勢,總結了松遼盆地石油勘探的有利條件,明確了兩部的分工協作,批準了兩部聯合編制的總體勘探部署,批準了在高臺子構造上鉆探松基3井的計劃。

視覺中國
討論時,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在戰爭中受傷失去左臂)跪在鋪在地上的地圖上,用僅存的右臂指著地圖講述勘探部署,那無臂的左袖筒掛在一邊,講得有聲有色,有條有理,與會者無不動容。他還詳細說明了確定松基3井等7個深井的井位。最后他指著地圖做了一個斬釘截鐵的手勢說:“我們打算用3年時間攻下松遼?!焙伍L工開懷大笑道:“哈哈!看來我們是一致的!這樣吧,4條地質綜合大剖面由地質部來承擔,松基3井等基準井的任務由石油部來完成。咱們團結一心,攜手并進,爭取早日拿下松遼?!睍h到下午1時才結束。
1959年4月11日,松遼石油勘探局32118鉆井隊承擔的松基3井在高臺子開鉆,7月20日完鉆, 8月29日完井, 9月26日原油外溢,經測試原油日產10.758~14.928噸,開創了大慶油田發現的新局面。地質部在扶余三號構造上所鉆的27孔,也于9月27日出油,發現了扶余油田。
1959年冬,為紀念松基3井在國慶前夕噴油,大同鎮改名為大慶,大同鎮長垣遂改稱大慶長垣,由這個長垣圈定的油田命名為大慶油田。
1960年2月,石油部黨組決定開展石油大會戰,2月20日黨中央批準石油部黨組《關于松遼大會戰的報告》,5月1日在薩爾圖召開萬人大會,宣布開始大會戰。以王進喜為代表的數萬名石油職工聚集大慶長垣,分3個探區做石油鉆探,1960年6月1日,大慶油田生產的原油開始外運。
1960年3個探區完成93口探井。所圈定的含油面積,概算地質儲量,確定大慶油田是個世界級的大油田。
從1955年石油地質踏勘到1959年出油,僅4年時間,一舉發現了大慶油田,是世界石油史上的奇跡。大慶油田建成后,為國家提供了急需的石油資源,脫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60年來,大慶油田累計生產原油近23.9億噸,為建立我國現代石油工業體系作出了重大貢獻。
大慶油田的發現,有著重大的經濟價值和重要的科學意義。1982年,“大慶油田發現過程中的地球科學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責編:郭芳 guofang@ceweekly.cn
編審: 張偉
美編: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