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棟棟



新余礦業打造了智能化新型機磚項目,使用廢棄礦山廢渣生產出來的煤矸石頁巖燒結多孔磚,可實現年利潤1000萬元以上。
翻看公司去年的財務數據,江西新余礦業有限責任公司(下稱“新余礦業”)黨委書記、董事長羅慶賀難掩欣慰。
2018年,新余礦業終于走出了低谷,贏得了5年來的首次扭虧為盈,迎來了轉型項目落地的新希望。
新希望源于一場艱難的轉型。在羅慶賀的主導下,營收幾乎完全依賴煤炭產業的新余礦業“壯士斷腕”,告別煤炭主業,踏上了一條多元化發展之路。
新余礦業2018年財務數據顯示,公司全年實現考核利潤563萬元。其中,煤炭營收占比為33%,光伏營收占比為45%,醫療經濟營收占比為22%。從數據看,其營收的約67%已經來源于非煤業務。
曾經“一煤獨大”的老牌煤企,如今主要營收卻是與煤毫不沾邊的非煤行業,走出了傳統煤企改革突圍的新路子。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擺在羅慶賀面前的問題足以使他憂慮重重。
新余礦業成立于2007年,當時,按照江西省關于省屬國有企業改革的要求,由一局(英崗嶺礦務局)五礦(天河煤礦、花鼓山煤礦、八景煤礦、大光山煤礦、棠浦煤礦)整合組建而成。
在不知情的人看來,這是一組華麗的數字,然而,其處境卻是掩不住的尷尬。
在新余礦業組建之初,企業虧損超1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71.37%。當地人甚至稱之為“丐幫”,各礦普遍資源枯竭,虧損嚴重,社會負擔重,經營慘淡。
當時,有領導班子成員說,攤子這么大、歷史遺留問題這么多,談談宏圖還行,真槍實彈干起來,局面可能控制不住。
2009年11月,羅慶賀接過了這個擔子,就任新余礦業總經理。
他坦言,自己當時確實很犯愁,“當時基礎確實差,第一沒有好的資源,第二沒有主打產品,第三經營非常慘淡,第四人多效益低效率差,再加上安全壓力、維穩壓力、經營壓力,倒逼你要去求發展、求生存。”
還有一個理由,讓轉型之路更加不可逆轉。
煤炭曾是新余礦業的主營業務,然而,短短幾年后,資源短缺卻成為制約公司發展的巨大瓶頸。
煤礦去產能是政策要求,也是時代難題。
2016年開始,新余礦業執行國家政策,深入推進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煤炭過剩產能,對公司的22對礦井實施關井閉坑。
去產能過程中的核心問題是“人”,看似簡單的數字背后,關系著數千個家庭的就業。數量龐大的減員分流,既不能不負責任地向社會“一推了之”,也不能不分類別地搞“一刀切”,妥善安置職工是繞不過的“坎”。
“不求大、不求全,不怕小、不怕散,忍辱負重,沒有一次關井是輕松的。”羅慶賀直言。
越是難辦,越要辦好。面對關井閉坑的安全壓力、妥善安置職工的現實壓力,新余礦業一班人精心制定去產能工作方案、關井閉坑安全技術措施、妥善安置職工方案,穩步有序實施。
在長達3年的時間里,羅慶賀一班人深入開展“進千家門、知千家情”活動,登門入戶,面對面做工作,講清形勢,說透政策,經過艱苦努力,不僅實現了安全關井閉坑,同時還妥善安置分流職工5500人。
去產能完成后,新余礦業從組建時的23對礦井、1.7萬職工,歷經改革發展、產業調整,有序退出一批虧損嚴重的非煤企業,去產能關井閉坑22對礦井,減員分流1.5萬職工。
2019年1月18日,新余礦業迎來新一輪的國企改革,江西省投資集團與江西省能源集團戰略重組,新的集團實施板塊管理的統一部署,新余礦業的花鼓山煤礦也劃入煤炭板塊統一管理。
23對礦井,22對退出,一對劃轉,整個企業資產規模大幅度縮水,產業嚴重空心化,保生存、活下來成了首要命題,倒逼著企業要搞項目謀發展。要說壓力不大,那是假的。
羅慶賀直言,“我們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前面是萬丈深淵,后面是重兵壓境,唯有自己救自己,方能沖出去才有活路。”
面對資源型企業轉型這一繞不過去的“必答題”,憑借敏銳的政策嗅覺,羅慶賀看準了光伏發電行業。
搞好光伏發電產業也絕非易事。他直言,攻堅光伏發電也是有著千難萬難的過程,但有一條原則“就是要利用廢棄礦山、工業廣場、現有土地和國家對光伏產業的支持”。
新余礦業抓住賽維集團總部就在本市的地緣優勢,以及公司關閉礦區地處丘陵荒坡的地理優勢,決定轉型光伏發電項目。
為積極搶抓光伏發電的“風口”機遇,從2015年6月開始,新余礦業用一年半時間建成4個光伏電站,實現盈利近6000萬元。
煤礦可以說停就停,但要對礦山開發遺留下來的煤矸石堆、廢棄礦坑進行生態修復,才是真正的考驗。
對于擁有50年采煤歷史的新余礦業來說,煤矸石的存量巨大。如何變廢為寶,有效利用?
江西省投資集團提出“大能源大環保”的雙核發展理念,給了新余礦業一把轉型發展的“金鑰匙”。
羅慶賀決定打造智能化新型機磚項目,充分利用新余礦業旗下的英崗嶺礦務局(下稱“英礦”)500萬噸煤矸石的資源優勢,變廢為寶。
“傳統黏土磚廠會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破壞嚴重。早些年國家就出臺文件,要求徹底關閉黏土磚廠。但頁巖磚和以工業固體廢渣等為原材料的磚廠, 不僅能廢物利用,還對保護土地、環境和節約能源大有好處。”新余礦業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計爰啟介紹。
英礦磚廠負責人介紹,為避免沿用傳統分拆采購模式帶來成本高、效率低問題,英礦磚廠年產1.6億塊拆標燒結多孔磚項目采用EPC總承包模式,由湖南中潤窯爐有限公司承建,江西眾恒機械有限公司總負責。
如今,英礦磚廠已經投產出磚,這種磚硬度、強度、保溫隔熱都高于普通頁巖磚,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
計爰啟算了一筆賬,新余礦業使用廢棄礦山廢渣生產出來的煤矸石頁巖燒結多孔磚,日產50萬塊,一年1.6億塊,可實現年利潤1000萬元以上。
而對于原本以為就此敗落的礦區,新余礦業的選擇是“迎難而上”進行礦山修復,對各煤礦閑置土地進行全面梳理,盤活存量建設用地,保障產業轉型用地。 “要守得住陣地,發揮出效益。”新余礦業發揮閑置土地資源優勢,讓土地資源溢價增值。立足于八景煤業所在的風口,新余礦業的一個10兆瓦的風力發電項目已經開工。
“對于閑置土地優勢片區,能夠進行房地產開發的,充分利用開發。目前我們依托下屬建安公司,利用自己的原有土地,開發‘紅梅一品房地產項目。”羅慶賀說,“從集約用地來說,許多廠礦區域面積很大,單純復綠不但成本高,也浪費了土地資源。新余礦業在礦山治理中并沒有單純復綠,而是‘宜林則林、宜建則建。”
據介紹,公司已與安福縣、廣東龍浩集團合作,就大光山礦區188畝商居用地基本達成共識;推進新余城東開發區綠源工業園100畝商居用地開發,推進八景礦區、英崗嶺礦區土地開發,加大招商合作。
在多元化轉型探路中,新余礦業形成了系列優勢:清潔能源、綠色建材、土地開發等等。
善網者謀其綱。煤炭產業調整、進軍光伏發電產業、打造循環經濟、做好土地儲備等一系列“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舉措,為企業帶來的變化都清晰地昭示著,唯有轉型升級,企業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2018年,新余礦業實現了自2013年煤炭市場“跌跌不休”以來的首次扭虧為盈。
“生于艱難興于搏”。從黑色到綠色,從井下到地上,新余礦業轉型發展初具規模。
截至2018年底,新余礦業共實現利稅10億元,妥善安置職工10000余人,7000多戶職工家屬進城入住,轉型發展卓有成效,新舊動能轉換邁出新步伐。
新的項目,新的崗位。企業提供平臺,員工主動適應,發揮所長。有了新的奔頭,干部職工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振奮,員工逐漸理解了企業難處,明白“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道理,干事創業的氛圍更趨濃厚。
新的產業,新的面貌。公司導入全新的運行機制,升騰起生存發展的曙光。
羅慶賀所領導的新余礦業的多元化轉型之路,僅是大變局中眾多煤企試圖破繭重生的一個縮影。
“傳統礦企轉型之路任重道遠,我們還在進行當中,還要不斷前進、不斷總結。”羅慶賀說,“希望通過我們的嘗試,不斷挖掘內部潛力,不斷提升企業應對復雜經濟形勢的能力。”
責編:謝瑋 xiewei@ceweekly.cn
編審:張偉
美編:孫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