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彩華
摘? 要: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發展符合教師自身職業綜合能力的提升需求,也符合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高職院校應重視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培養,針對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發展的重點與難點問題,通過觀念轉變、制度建設、團隊建設、實踐鍛煉、產學研合作、政府政策和項目支持等措施促進教師社會服務實踐能力不斷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 教師? 社會服務? 能力
中圖分類號:G47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8(a)-0109-02
社會服務是高職院校的主要功能之一。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的實現,需要依靠廣大教師對社會服務項目的開發與執行。因此,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水平[1]。高職院校應重視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培養,針對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發展的重點與難點問題,通過觀念轉變、制度建設、團隊建設、實踐鍛煉、產學研合作、政府政策和項目支持等措施促進教師社會服務能力不斷發展。
1? 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發展需求
1.1 符合高職院校教師自身職業綜合能力的提升需求
高職院校教師的職業綜合能力,包括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教學能力、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科研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等[2-3]。
為了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高職院校教師首先要有良好的社會服務能力和豐富的社會服務經驗,才能明確區域經濟社會對人才的技術技能要求,才能保證學生在實踐應用能力方面得到有效的培養。另外,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的一員,高職院校教師自身同樣需要良好的社會服務能力,以便將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科研創新成果向生產實踐轉化。因此,高職院校教師要提升職業綜合能力,除了具備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和教學能力,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科研創新能力外,還需要在社會服務能力上著力。
1.2 符合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
高職院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關系密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高職院校的重要職能,是高職院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是高職院校發展動力之所在。特別是地方政府舉辦的高職院校,一方面針對本地區的人才需求為企業(行業)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利用學校的技術、設備和人才優勢開展社會服務項目,直接參與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而無論是人才培養還是社會服務項目實施,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功能的實現都需要依靠廣大教師去執行。因此,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發展符合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
2? 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發展的重點與難點
2.1 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發展的重點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高職院校要“密切產學研合作,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4]。可見,除了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水平,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發展的重點,應該是對接當地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需求,積極開展專業技術和產品研發,提升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科研創新成果向生產實踐轉化的能力。
2.2 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發展的難點
目前,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普遍不高,迫切需要加以完善和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這些因素增加了高職院校教師開展社會服務工作的難度,是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發展需要突破的難點問題。
2.2.1 學校和教師對社會服務工作認識不足
很多高職院校把自身局限于人才培養工作這一主業,對社會服務工作,往往呈現被動應付的狀態,未能充分認識到其對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和促進學校辦學水平與辦學質量提升的重要作用。高職院校教師也大都專注于教學,教有余力的則投身于科研,而在社會服務工作上普遍缺乏責任感,認為社會服務是錦上添花的工作,可做可不做。
2.2.2 教師社會服務方面的管理不規范
高職院校在教師社會服務工作的管理上存在制度不完善、工作機制缺失、管理模式不穩定、保障措施不到位等問題,使教師社會服務工作的開展得不到政策支持和資源保障,社會服務工作缺乏連續性和有效性。
2.2.3 社會服務團隊建設滯后
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團隊建設普遍滯后,教師社會服務工作的開展多處于孤軍奮戰、勢單力薄的狀態。但教師個體的社會服務能力畢竟有限,有的社會服務工作的實踐性不強、水平不高,限制了其社會服務的實效性和社會服務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2.2.4 缺少具體社會服務項目的實踐鍛煉
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這個積累過程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依托具體的項目進行社會服務實踐。但是,由于政府支持項目和學校組織的校企合作項目的數量有限,絕大部分教師難得有機會能夠參與其中。沒有政府與學校的項目支撐和相關資助,這些教師如果想開展社會服務,只能依靠自己開發項目。
2.2.5 企業對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工作不認同
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服務工作既有利于企業獲得低廉的技術服務和創新成果,又有利于高職院校教師實現業務拓展和能力提升,本應是互利共贏的工作,但現實中卻常常出現高職院校教師和企業兩頭遇冷的現象。對于企業方面的不認同,主要還是緣于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服務工作普遍效益不高、吸引力不夠。
3? 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發展的路徑分析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發展的重點內容和主要難題,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培養要抓住服務企業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這一重點,通過多路徑綜合發力,從觀念轉變、制度建設、團隊建設、實踐鍛煉、產學研合作、政府政策和項目支持等多方面共同促進教師社會服務能力不斷發展。
3.1 轉變學校和教師思想觀念
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上堅持以滿足和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強調建設“雙師型”的教師隊伍,要求教師注重實踐教學和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倡導課程教學與職業情景高度融合的育人手段。高職教育的這些特點,決定了高職院校教師的職責不只是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也不提倡其關起門來坐冷板凳、一心一意做學術研究。而是要求高職院校緊跟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企業需求,密切產學研合作,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并且要求高職院校教師結合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積極開展社會服務工作,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因此,高職院校和教師要轉變思想觀念,充分認識到社會服務工作與學校和教師發展的相互促進關系,正視學校和教師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存在的不足,重視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培養。
3.2 建立健全社會服務工作管理制度
高職院校可通過政策和機制建設為教師開展社會服務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師社會服務工作管理辦法,制定教師社會服務成果的考核辦法與獎勵辦法等。通過這些制度實現教師社會服務工作的規范化管理。
二是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將教師社會服務項目的開發和社會服務工作的成效與教師的評先評優、職稱評定、晉升、津貼、社會服務收入分配等切身利益掛鉤,激發教師參與社會服務的積極性,促進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
3.3 加強社會服務優秀團隊的建設與引領作用
加強社會服務團隊建設對于推動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工作尤為重要。高職院校可先集中優勢資源,建設社會服務優秀團隊,擴大社會服務成果和學校影響力;再充分發揮優秀團隊的示范與引領作用,總結經驗并加以推廣,擴大范圍開展教師社會服務能力提升培訓和社會服務實踐工作。
3.4 鼓勵教師開發社會服務項目,增加社會服務實踐鍛煉
實踐經驗證明,社會服務項目的開發工作,可以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工作與企業需求的結合度,增加教師社會服務實踐鍛煉的有效性,促進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服務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因此,高職院校可以多方創造條件,鼓勵教師開發社會服務項目。
3.5 依托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項目資助
高職院校在依托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項目資助上要有足夠的主動性,學校領導和教師們要主動關注政府涉及教師社會服務方面的利好政策,推動教師參與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主持的各種社會服務項目。例如,高職院校領導加強與地方政府、行業主管部門的溝通與聯系,提高學校影響力,爭取為教師開展社會服務搭建更多平臺;高職院校主動與某地區掛鉤,實行具體行業合作或全方位合作;選派優秀教師到企業關鍵技術崗位掛職;教師利用政府資助項目,結合當地企業需求開展技術創新與產品研發;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科技特派員、科技扶貧、科學普及、技術培訓、三區人才等各種形式的科技服務,并不斷增強服務水平。
3.6 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深化產學研合作
校企聯合搭建平臺、深化產學研合作的主要目標,是為了滿足企業或行業的技術創新、技術開發需求。參與產學研合作的高職院校教師,得以掌握相關專業技術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應用的第一手資料,參與校企協同創新活動,開展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通過產學研合作,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可得到直接驗證,并在實踐鍛煉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因此,產學研合作可以說是當前高職院校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得以發揮、鍛煉和提升的最有效的途徑。
借鑒國內外的經驗,產學研合作具體采取的合作形式可包括:高職院校和企業聯合進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校企共建實驗室、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建立科技園區,實施科學研究與成果孵化;吸納企業和社會資金,建立高校高科技企業;建立基金會,設立產學研合作專項基金等。
參考文獻
[1] 李瑋,唐蜜.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實踐與探索[J].中外企業家,2018(14):198.
[2] 周榮麗,劉續濤.產學研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職業能力建設研究[J].現代交際,2017(23):16-17.
[3] 周建軍.高職院校教師職業能力構成的三大核心要素及發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18):52-54.
[4]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Z].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