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婷 梁晶

10月28日,在山西省青少年機器人教育協會的工作室里,機器人正在工作臺上矯健靈活地“翩翩起舞”,而指導學生們調校操控這些機器人的,正是山西省青少年機器人教育協會會長、原山西大學附屬中學高級教師王平。“學生通過簡易的編程、主控板和基本硬件,如電機、舵機、傳感器,就可以設計出這樣的機器人來。”王平說。
自2008年起,王平一直擔任高中通用技術課程的教學工作。多年來,他結合社會發展及教育需求,并根據自身的特長及通用技術課程的特點,開發出許多適合高中生通用技術的教具和工具,如小型木工鋸子、合理的木工刨子等。這些自制教具和工具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拓展了學生的設計理念,提高了學生的技術素養,而且通過帶動學生動腦、動手進行設計與制作,豐富了通用技術課堂的內涵。
每年的學校科技節比賽,王平還會設計制作各種測試平臺,如橋梁測試平臺、房屋結構測試平臺、拉力測試平臺等,培養學生們的科技興趣,從而讓科技興趣與學科學習相輔相成。
他帶領學生制作的通用技術作品多次在市級比賽中獲獎,這些凝聚著智慧、心血及汗水的“寶貝”,記載著王平十多年的奉獻和成果。
除了在校教學上取得的成果,王平還對機器人教育事業情有獨鐘。他多次帶領學生參加國內外各種機器人大賽,讓孩子們有機會和更多優秀的選手共同學習、一起成長,創下了一個又一個驕人的成績。從2011年到2014年,王平連續4年帶領學生參加了同濟大學主辦的全國重點中學結構邀請賽并獲獎。他還帶隊參加了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的美國FTC(機器人科技挑戰賽)中國上海賽區比賽并獲獎,兩次進軍FTC全國總決賽并獲獎。
2015年起,王平親自帶隊參加了世界工業機器人頂級賽事——FRC(FIRST機器人挑戰賽),并在2017年與2019年分別取得了最佳風尚獎和評審獎。
王平老師這樣評價青少年機器人比賽:“比賽最大的意義就是幫孩子們發現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從事機器人活動,除了學習電子元件、數字編程等知識外,更多的是培養了創新思維和系統思維。所有孩子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文筆好的負責宣傳,動手能力強的負責操作、檢修,領導力強的可以當隊長統領全局。這是一個團隊協作的工作,需要有各種特長的隊員。”
為了更好地推進山西省青少年機器人教育工作的普及與深入開展、促進山西省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長足發展,日常工作中,王平始終保持著對一切新事物的好奇心,沖在工作的第一線,堅持什么事情都親力親為,這或許也是他能夠在花甲之年還保持活力的原因。在平常的學習中,他總是教會學生們如何安排時間、如何學習,學生們在他的帶領下科學地安排時間、高效率地學習,做到了學習和比賽兩開花,為以后更深層次的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
什么是創客?王平解釋說,創客就是勇于創新,努力將自己的創意變為現實的人。這個詞譯自英文單詞“Maker”,源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微觀裝配實驗室的實驗課題。在青少年中進行創客教育,把課堂變成一個充滿活力的創客空間,鼓勵學生創建物品、發明創造、分享創意,有DIY的意思。創客課程主要有以下一些要素:動手做是最重要的,開放和分享,大膽嘗試,強調個性化學習等。
創客教育是一種新型教育模式,通過動手將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操作中,讓孩子在“做中學”“學中玩”,同時能將各門學科知識融合,提高孩子的綜合能力。很多人以為創客教育一定要跟3D打印、機器人、各種“高大上”的設備掛鉤,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區。王平說:“創客教育應該回歸育人的本質。創客教育應該要讓學生有切切實實的發展,而不是做一個好玩的、炫酷的作品,點到為止。經過老師的耐心講解,也能夠很好地理解新知識、新技術。在這里要進行一個從自身學習一門技術到應用到實際教學當中的轉變,讓學生學習,卻又不能壓制學生天馬行空的奇妙思維,這是教學中的一個大難點,是需要我們每個人去克服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青少年科技教育領域,“魚”就是科學知識,“漁”就是科技素養。王平始終強調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科學方法、探索科學新知、感受學習樂趣、提升科技素養。這也正是他從事科技教學的信念——立做提升青少年科技素養的引擎,當好學生們追尋科學夢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