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欣
摘 要: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它港口優良、商業繁榮,具有較強的地域特色。介紹海上絲綢之路的成因及其形成與發展過程,闡述泉州歷史地位形成的原因與其發展過程,研究其作用由盛走衰的原因,最后重點論述重振新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和泉州崛起的必然性。
關鍵詞: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角色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8-0147-02
“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在新時期的對外貿易新舉措,承載著國家對改革開放更進一步走出去戰略的期待。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對中國重新振作海上絲綢之路提供重要的新的觀點和不同的發展方向,以及需要注意的衰敗原因。希望研究完善國內對于海上絲綢之路方面的資料,可以及時地提供更全面的研究資料和新的觀點給新絲綢之路倡議的實施者,促進國家戰略的實施,為城市提供可行的發展方向。
一、古代泉州與絲綢之路
(一)泉州的自身優勢
泉州在地理上以四灣十六港而出名,后來到了現代開發了湄洲灣肖厝等深水良港。在帆船時代的大海上,泉州的全年霧況良好,對航行影響極小,是水文條件極佳,溫度適宜的不凍港。常年的東北風便于出行,而夏季的西南風,便于外國的商船返航。有著數座小島的灣內,掩護條件極佳,水流平穩,是難得的良港。
宋元之時,泉州港商貿十分興盛,被海外譽為“世界帶一大港”之一,僅僅與古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1]。
唐宋時期,國內的生產力提高,加上數次南遷,南方也從瘴癘之地逐漸地開發起來,而國內的各種商品開始對外貿易,包括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金屬制品和農業副產品,同樣也開始大量進口商品。
北元設立市舶司,即可見政府也對這樣的一個大港變得重視起來。據史料記載,刺桐港的海關關稅歲入30萬錢,占國家財政收入的18.7%。南宋初年更是達到了歲入200萬錢,達到國家財政收入的20%,此可見一斑[2]。
(二)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
由于陸上絲綢之路的距離遙遠,而且各種復雜的地形和困難,導致了路上絲綢之路的規模一直被限制著,直到航海技術的發展和中國的民族大遷移,海上絲綢之路才漸漸發展起來。
開辟時期,由于閩浙東南地區山多平原少,只有少量盆地,而且水網密布,交通不便,船運便發展開來,于是航海業也發展起來,而后慢慢地探索航路后,發展到了東南亞各地區。而隨著東南亞香料對外輸出,這條航線也被稱作“香料之路”。香料之路正式變為絲綢之路,還是在唐玄宗之后的中晚唐時期,由于大唐的將軍高仙芝在中亞的失敗,實行羈縻州政策的唐朝政府對西域都護府地區的控制力大降,而在中亞的影響力也降低到低點,被鑿空的西域也脫離了中原王朝的控制。唐朝對陸上絲綢之路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下降后,回紇和吐蕃趁機控制了西域,阻斷了絲綢之路。杜甫的詩云:“崆峒西極過昆侖,駝馬由來擁國門。數年逆氣路中斷,蕃人聞道漸星奔。”(《喜聞盜賊總退五號五首》杜甫詩集中的詩句,描寫了西域商路蕭條之景)可見,陸上絲綢之路至此而衰。
同時,在陸上絲綢之路衰敗之時,在指南針的使用下,遠洋航行變得可能,而這條香料之路也相應地對外輸出絲綢等中國特有之物,開始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揚名的行程。
(三)泉州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作用
現今的泉州港也就是古代刺桐港,被世界公認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但是在唐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是以廣州為起始,被稱為“廣州通海夷道”,這條航線被劃分為從廣州到巴士拉的東航道和從阿拉伯半島和東非的西航道。
到了宋朝,更為開放的商業文化繁榮了整個宋朝的商業體系,而海洋港口明顯優于珠江水系的內陸港口,更大的商業貿易使得泉州港漸漸取代廣州港,成為一個重要的貿易港口。而這條繁華的航道不僅僅帶來了各種商品,還帶來了宗教文化。伊斯蘭教徒、猶太教徒、基督教徒、拜火教徒都來到了泉州,其中伊斯蘭教徒最多,因為那時正好是伊斯蘭教的東漸時期。
二、從泉州港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衰落
它興起于秦漢時期,發展繁榮于唐宋之時,而卻又衰落于明清。它的衰落自有很多的原因。
(一)國內原因
1.政府政策因素
明初時期,朱元璋以“海疆不靖”、倭患未除為由實施“海禁”政策,與外藩的交往被嚴格限制在官方主導的朝貢體系之內,禁止民間參與。洪武七年,明朝頒布的第一個禁海令,最初的目的不過是平定出逃到海外的國內失敗政治勢力以及剛剛發展的倭寇之患。
在明成祖時期,頒布的海禁并不多,僅僅兩處,“源海軍民等,近年以來旺旺私自下凡,交通外國今后不許。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下令禁民間海船者悉改為平頭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3]看似寬松,實則平頭船無法遠洋,直接斷絕了遠航。鄭和七次下西洋,看似達到繁榮的頂端,但是龐大的船隊還帶著打擊民間貿易的任務,數次擊敗或則滅亡了海外的華人政權。看似維護了朱明政權,但也自絕于海外,華人在海外從此沒有出現過強權政府。
嘉靖時期“一切違禁大船,盡數毀之”,“遷渡船,嚴保甲,搜捕奸民。”[4]多次禁海,但是又迫于地方勢力,多次開禁。但是海禁反而加劇了社會矛盾,造成大量以海貿為生的手工業者破產,加入海盜走私集團,絲綢之路的盛況幾乎不復存在。
清代沿襲明朝政策,后來雖然又關閉海禁,但也不復絲綢之路。在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84年,清政府正式議定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四省沿海為通商貿易地點,并在廣州、漳州、寧波、云臺山設立4個海關,此即“四口通關”時期。盡管海禁已開,但康熙并不鼓勵國人出海與西方貿易,在他看來,海外的西洋各國會給中國帶來極大的禍患,也就是“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后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而到了乾隆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757年,乾隆下令關閉寧波、漳州、云臺山三地口岸而只保留廣州一地口岸,此即“一口通商”時期[5]。
在封建王朝時期,王朝的統治者對外政策影響極大,而唐宋統治者的政策在唐宋時期對海上絲綢之路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而相反的在明清時期,為了皇權的穩固的政策,都極力地避免對外交流,這也讓海上絲綢之路迅速沒落。
2.社會問題龐雜
在13—14世紀,元朝對海外貿易極為寬松,導致了海外貿易的極端發展,而當時的泉州被認為可能是當時世界上的最大的港口,大量的海外商人開始在中國居住,其中包括阿拉伯人和歐洲人,這是因為元朝的民族政策,色目人也就是阿拉伯和歐洲人被劃分稱為二等人,而福建當地的土著居民,被劃分為第四等的南人。而隨著阿拉伯和波斯以及歐洲人到來的還有印度人和非洲黑人。據考證當時的泉州幾乎就是個“聯合國”,泉州當時被使用的語言就達到一百多種。而據記載:“有黑白二種,皆居泉州,號番人巷,每歲以大舶浮海往來。”所謂番人巷,即番坊,是為了不同外國人居住,照顧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劃定固定范圍讓外國人居住。番坊中由外國人推選出番長、理訟師等自行管理,并與官方溝通。這一政策極大地緩解了不同民族的關系,而且降低了對外國僑民的管理難度。
早期不允許外來人口居住在城內的約定早已被打破,大量的番坊坐落在城內,由于文化的差異以及元代的民族政策導致了外來的商人與本地居民積攢了大量的矛盾。與此同時,不同的外來文化之間也存在大量爭端。更為混亂的是相似的文化,比如伊斯蘭教也存在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爭端。整個泉州成為像是一個坐落在活火山口的城市,實難隨時會爆發。
戰爭、經濟衰退、民族仇殺、宗教仇殺,使得泉州在這十年時間里轉瞬沒落。而少見的民族仇殺,甚至教派之間的仇殺也對今天新的海上絲綢之路安全和諧的開展起到極為重要的借鑒作用。
(二)外部原因
在明清時期,歐洲在文藝復興之后,開始了對世界的探索,有了偉大的地理大發現。發源于海洋文明的歐洲人,出于對貿易權的渴望和對財富的探索開始侵染東方海權。
在葡萄牙人壟斷東方貿易的時候,荷蘭商人在進行波羅的海的商貿也使得他們擁有不俗的海上勢力。而荷蘭人眼紅葡萄牙人的東方貿易后,偷來了遠東的航海圖。隨后到達了果阿和南洋的雅加達,隨即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開始大舉擴張的荷蘭人在馬六甲海打敗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后,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海上馬車夫”。
而英倫三島也因為它獨特的條件開始它日不落帝國的征程,而與此同時,不可一世的荷蘭人因為各種矛盾開始與英國關系惡化。在17世紀英國頒布了《航海條例》,直接點燃了戰爭的導火索,第一次英荷戰爭爆發了。此后的二十多年里,英荷兩國持續交戰,大約劃分為四次戰爭。最終的結果雖然荷蘭人沒有在戰爭中失敗,但是長期的戰爭還是拖垮了地域狹窄的荷蘭人。英國人開始侵蝕遠東航線,臭名昭著的英國東印度公司也成立了,英國開始了征服印度的征程,而中國的近海貿易也被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和英國人分享著,但海權的丟失,使得鴉片戰爭的陰云在不久之后隨即而來。
三、新時代共建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
(一)重振海上絲綢之路的意義
1.倡議提出的起因。改革開放已經四十年了,中國經濟早已如同巨龍一般騰飛于九天,中國早已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危機也時刻縈繞在我們國家的周圍,自從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全球經濟不景氣,中國在世界的期盼下提出了4萬億的計劃,極大地刺激了內需。但是與此同時其負面影響也日漸顯現,國內的產能過剩、外資儲備過剩、基礎資源價格被外國掌控,國內也出現諸如通貨膨脹和房產經濟等問題。
面對這么多嚴峻的問題,國家領導人自然要尋求解決之道。而對外,則成一條可以緩解或者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習主席在出訪東盟的時候就已經提出了類似的構想,在國內諸多專家的研究之下,中國通過亞投行開始了投石問路之策。
2.倡議提出的過程。國內的形式越加的嚴峻,習主席為此在出訪哈薩克斯坦的時候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提出了與印尼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議。
而后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一帶一路”建設也成為熱點話題。而國內的各省市也積極響應,主動參與建設計劃。而海外各國的意見則不一致,有贊成,也有反對,當然也有不少人秉持中立的態度。
在2014年5月的上海亞信峰會時期,我國順勢提出建議,亞洲各國都一致贊同這一創意,而“一帶一路”倡議就此進入了實施階段。
(二)現代泉州的優勢
1.獨特的位置。如今和平發展的主題,使得當地的經濟越來越繁榮了,光泉州市一地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近300億,雖然在國內諸多城市中排名不高,但是它的增速是極快的。在細細分析它的對外貿易對象,其中近55%的貿易額度是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所完成的交易。除此之外,泉州還與中東各國還有東盟各國有著多個雙向投資項目,經濟往來十分密切。
2.人脈關系的積累。據統計,海外華僑,僅僅泉州一地就有790多萬人,而臺灣也有將近900萬人的泉州人,閩南語都成為了臺灣的一種常用語言。而海外同胞為了報答家鄉,福建擁有了國內第一所華僑大學。而海外華僑對當地的投資也數不勝數,由此可見其非同一般的人脈優勢。
四、結語
作為一個歷經千年的的城市,雖然多次毀壞,但是其文化底蘊和歷史底蘊也是不可估計的。尤其是其獨特的中國外文化交匯的地方,泉州在地方旅游上可以加大力度開辟國際路線,使得這個千年的刺桐港再次聞名中外。旅游業的發展是亮點,但是作為全中國比較優良的港口,港口的血液流淌在泉州的血脈中,作為古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點,雖然現如今泉州的作用也遠不如初,但是靠近臺灣海峽也具有重要地理優勢。
而在與自古阿拉伯世界溝通的慣性作用下,泉州與中東的貿易也是極為重要的,泉州的經濟支柱產業就有石化加工業,加強與中東各國的貿易往來是一件極重要的事,可以促進本地經濟有新的增長點,也可以推動旅游業的發展。
除此之外,在國家發展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下,泉州當地的企業和企業家都要嘗試著走出去。無論是中東還是東歐各國,都有著潛力巨大的市場,而阿拉伯世界與泉州有著歷史長遠的交流,當地也有足夠了解的人文環境,是我國極佳的對外窗口。
參考文獻:
[1]? 任佳,王清華,楊思靈.構建新南方絲綢之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J].云南社會科學,2014,(3).
[2]? 泉州鯉城區縣志——市舶司[EB/OL].泉州市鯉城區政府網,2016-02-14.
[3]? 明史·卷205:李贄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 汪純.大明王朝1566[EB/OL].2017-03-07.
[5]? 王靜芬.論康熙朝海禁政策[D].烏魯木齊:內蒙古大學,2002.
[責任編輯 劉 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