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志
【摘 要】目的:分析CT聯合磁共振診斷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nervoussystem,CNS)感染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征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下分別對其實施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Tomography,CT)、磁共振診斷、CT聯合磁共振診斷,并以腦脊液病細胞學結果為參照依據,對其臨床診斷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腦脊液病細胞學結果證實,50例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者分別為病毒性腦炎26例、結核性腦膜炎10例、腦囊蟲病7例、化膿性腦膜炎4例、新型隱球酵母菌腦膜炎3例,三者診斷準確率相比較,磁共振診斷結果與CT診斷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二者與CT聯合磁共振診斷結果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CT聯合磁共振診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準確率高,可作為臨床優選診斷方案推廣使用。
【關鍵詞】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磁共振;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中圖分類號】R3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0-0-02
中樞神經系統對于病毒、細菌、立克次體、螺旋體、真菌、寄生蟲等病原體的侵犯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但卻無法徹底免疫,仍然會誘發感染性疾病[1]。由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引起的后果較為嚴重,所以及早治療成為阻斷病情進一步惡化、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之所在。所以探尋一種操作簡便、無創無痛、結果真實可靠的診斷手段成為當務之急。鑒于此,本次研究圍繞CT、磁共振診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臨床價值展開分析,現內容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3例,女17例;年齡25~60歲,平均(42.23±1.07)歲;病程時間15 d~3個月,平均(1.24±0.22)個月。癥狀表現:發熱20例,意識障礙17例,腦膜刺激征8例,局限性神經損害體征5例。納入標準:(1)腦脊液病細胞學檢查確診為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者;(2)臨床依從性好者;(3)未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者。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全身嚴重器質性疾病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3)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者。
1.2方法
腦脊液病細胞學檢查:由50例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者腰椎處實施穿刺,采集腦脊液后利用玻片離心法收集到腦脊液細胞后實施瑞姬氏染色,于光鏡下讀取結果[2]。
CT診斷:采用美國GR公司生產的64排128層Lightspeed Plus多層螺旋CT實施診斷,協助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者仰臥于掃描床后由診斷人員進行橫斷位掃描,以聽眥線作為掃描基線,層厚8 mm、層距10 mm、間隔時間3 s,持續檢查10層。隨后經由其肘部靜脈注入100 ml碘海醇后予以增強掃描[3]。
磁共振診斷: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MAGNETOM Avanto 1.5T Verio 3T磁共振成像儀實施磁共振診斷,掃描參數設定如下:層厚5 mm、層距2 mm,經由顱腦底部向頂部方向掃描,供給掃描20層。之后實施T1WI、T2WI、DARK-Fluid序列、矢狀位T1WI掃描,視患者實際情況增加冠狀位T2WI、矢狀位T2WI掃描。之后同樣經由肘部靜脈注入20 ml釓噴酸葡胺注射液實施增強掃描。
CT聯合磁共振診斷:視情況可首先做CT或者是磁共振檢查,在體內造影劑徹底排出后再行另外一種檢查。
1.3 觀察指標 選取CT診斷準確率、磁共振診斷準確率、CT聯合磁共振診斷準確率作為觀察指標,以腦脊液病細胞學檢查結果為參照標準。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以字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腦脊液病細胞學結果證實,50例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者分別為病毒性腦炎26例,結核性腦膜炎10例,腦囊蟲病7例,化膿性腦膜炎4例,新型隱球酵母菌腦膜炎3例,三者診斷準確率相比較,磁共振診斷結果與CT診斷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二者與CT聯合磁共振診斷結果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既有研究成果證實,誘發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氏體、鉤端螺旋體、寄生蟲、真菌等,經由不同途徑進入顱腦內部后持續侵犯腦膜或者是腦實質而誘發一系列炎癥或者是免疫變態反應性改變,具有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高的特征,即便是經過對癥治療,死亡或者是遺留有神經系統后遺癥者仍高達50%,為臨床一種較為嚴重的兇險性疾病。針對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治療以消滅或者是抑制病原體增殖、激發機體體液及細胞免疫機制重新恢復正常運轉為主,同時校正或調解病理生理機制以降低炎癥反應對靶器官帶來的損害,最大程度上保護腦功能。然而,實現該目標的前提在于及早診斷,腦脊液細胞學檢查是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最準確的診斷手段,通過將中空的細針插入靠近脊髓末端的第3、4腰椎椎管內抽取腦脊液以作實驗室檢查。
本次研究中腦脊液病細胞學結果證實,單純實施CT診斷或者是磁共振診斷容易產生較高的誤診漏診率,難以滿足臨床診療工作需求。而CT聯合磁共振診斷則大幅提升了診斷準確率,可為臨床診療方案的制定與實施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原因在于CT清晰度高,可準確揭示病灶解剖結構,臨床醫務人員可通過該影像資料明確顱內橫斷面之間的解剖關系、腦組織結構等信息。磁共振軟組織分辨率較好,可發現存在于腦部軟組織中的微小病變,在多種序列下能夠從多角度更加直觀地對顱內解剖結構及病理改變進行觀察。二者聯合運用可以輔助臨床診斷人員更好地對病灶部位展開觀察,從而使得診斷結果更加符合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者實際情況。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CT還是磁共振檢測費用均相對較高,二者聯合使用更是會進一步增加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患者診斷成本支出,成為制約其臨床推廣使用的主要問題。
綜上所述,CT聯合磁共振診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準確率高,可作為臨床優選診斷方案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孫曉明.CT及磁共振診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5):51-52.
王建東,王巖,李杰.核磁共振成像與腦脊液分析在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16):3731-3732.
艾英,賴力,楊靖逸,等.CT與磁共振在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診斷價值[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4):807-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