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 張點 王娜 劉香 雷紫萱
摘要:綿竹年畫作為非遺項目,我們有必要將其傳承下去。尤其是在現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各種新興文化的沖擊,使得本土優秀文化遭受到嚴重沖擊,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就必須將綿竹年畫進行創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現代新元素,結合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優秀的元素,將綿竹年畫進行傳承,并且讓大家所接受。
關鍵詞:綿竹年畫;文創產品;創新
綿竹年畫又稱綿竹木板年畫,以產于竹紙之鄉的四川省綿竹縣而得名,流行于中國西南的年畫品種。綿竹年畫起源于北宋,興于明代,盛于清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注入了新內容及現代人的審美趣味。綿竹年畫以彩繪見長,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年畫構圖講求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色彩上采用對比手法,設色單純、艷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線條講求洗練、流暢,剛柔結合,疏密有致,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而夸張、變形、象征、寓意的造型,更具有詼諧活潑的效果。
一、國內外文創產品發展現狀
目前為止,國內外的文創產品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一部分文創產品主要關注著名景點,博物館等地,這些文創產品大部分都是復刻品,這些文創產品的確達到了宣傳的效果,但是并不能夠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而想要達到文化傳承的效果就比較困難。
但是有一些文創產品能夠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去,例如臺北的故宮博物院,從“朕知道了”膠帶到翠玉白菜傘,每一次推出的文創產品都能夠掀起一股熱潮。這類文創產品的成功絕非偶然,而是將好的故事注入到好的產品中去,讓產品散發出特殊的魅力,進而完成文化傳承。
國外的文創產業的發展也是逐年上漲,國外的文創產品更多的是注重標志性文化的元素的準確提取,大英博物館負責創意產品開發的工作人員表示,“我們遵循的原則是,避免因為新潮設計而使衍生品帶有廉價的消費質感、喪失文化的本性品格”。例如,當下比較流行的小黃鴨,幾乎隨處可見,但是這個幾乎千篇一律的復刻品,大英博物館卻利用館內資源,截取館內物品的圖案,將核心字樣或紋樣進行提取,重新整合,將這些加到小黃鴨的身上,就出現了一個個獨特的產品,例如:拿著盾牌戴著帽子的、把小黃鴨的頭外形改成獅身人面像的頭的外形等等。
二、綿竹年畫特色文創產品發展空間
現如今綿竹年畫逐漸運用于禮品、家居用品、服飾等方面,綿竹年畫現有的發展大部分在于年畫村的傳播和一些年畫的衍生品的發展。這些衍生品的發展大部分是將綿竹年畫的原有的圖案進行照搬照抄,并沒有進行很多的創新,所以目前來看綿竹年畫的傳承與發展還有很大空間。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業日益發展,綿竹年畫可以結合不同的材質來表現,綿竹年畫本身較為平面化,具有較強的裝飾意味,那這樣我們就可以選用一些較為適合的材質來體現,例如做綿竹年畫的書簽,可以采用金屬書簽雕刻,采用浮雕的技術呈現或者書簽上可以加一層半透明的薄膜紙等,使綿竹年畫更趨于多元化,提升視覺效果,同時還可以加入更多的視覺元素來體現年畫的獨特設計感,讓綿竹年畫和新工藝、新材料結合更突顯綿竹年畫的形象趣味。
傳統綿竹年畫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具象人物或者動物,每幅年畫的內容雖然都各有特色,但是它們的表現方法是相似的,通過人物和其他的事物來表述一件事情或者展現不同的神等。這類年畫在目前這個時代,并不能夠吸引更多的群眾,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對于此類年畫的需求度也并不高。所以我們將原有的年畫人物進行整合,找到其中特點鮮明的部分元素,并且加入一些年輕人較為熟悉,關注的元素,這樣能夠打破原有的年畫表現形式,再以此進行文創產品的制作,相較于之前的文創產品更能夠吸引人。
綿竹年畫作為非遺項目,我們有必要將其傳承下去。尤其是在現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各種新興文化的沖擊,使得本土優秀文化遭受到嚴重沖擊,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就必須將綿竹年畫進行創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現代新元素,結合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優秀的元素,將綿竹年畫進行傳承,并且讓大家所接受。
本項目對綿竹年畫文創產品的設計,更多注重于在保持綿竹年畫獨有的特點,再進行創新,為了能夠將綿竹年畫更好地進行傳承,讓更多的人了解到綿竹年畫,保護綿竹年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順應國家政策的號召,通過文創產品的形式,將綿竹年畫推廣,提高綿竹年畫的知名度,能夠讓人們更好地記住綿竹年畫,吸引更多人去主動學習綿竹年畫,而不是僅限于綿竹,不僅限于四川,而是走向更大的地方,吸引更多的人。
三、結語
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國家政策的支持,文創產業的發展日益增長,市場對于文創產品需求也會不斷增長,所以綿竹年畫文創產品的發展前景十分可觀。深入了解綿竹年畫的歷史,以及它的特色,擁有一定的創新意識,打破傳統,抓緊當下的流行風格等,不斷更新自己創新理念,將更多的創新應用到綿竹年畫的文創產品創新設計中去。
參考文獻:
[1]黃瀟.文化產業背景下的綿竹年畫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9.
[2]姜欣宏.“互聯網+”背景下文創產業發展研究——以朱仙鎮木版年畫為例[J].山西農經,2019(08):48-49.
作者簡介:寧靜,西南科技大學;張點,西南科技大學;王娜,西南科技大學;劉香,西南科技大學;雷紫萱,西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