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的快速發展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許多藝術家利用科學技術與傳統藝術相結合進行藝術創作。歸根到底,科學與藝術的探索都離不開與人性聯系。本文對藝術與科學的關系進行簡要分析,并對藝術的未來發展進行了探討和展望。
關鍵詞:科學;藝術;人性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領域的科學成就,也會出現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不難發現有許多藝術品都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創作而成的。作為藝術受眾的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來看待藝術與科學的融合?下文將通過對藝術和科學的重新認識,來回答以上的問題,并對未來藝術的發展趨勢作出預判。
一、藝術與科學是密不可分的
藝術傾向于形象思維,科學依賴于邏輯思維.藝術與科學是存在一定相似性,藝術的創作與科學的發明都需要想象力。弗洛伊德認為藝術起源于人的夢與幻想,是一種精神游戲。藝術的本體是審美意象,是一個完整的、有意蘊的感性世界。所謂的“意象”,就是情景相融的世界。當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前,腦海中需要進行構想。科學是在未知領域中對一些現象的知識探索,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1]。
科學豐富了藝術,藝術也同樣豐富了科學,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 “Earth-Moon-Earth”(E.M.E)是一個非常浪漫的藝術科學項目。藝術家Katie Paterson把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音樂作為摩斯密碼文本,進行E.M.E的傳送,使用摩斯電碼從地球上發出電信號,在與月球之間來回穿梭。返回到地球的信息,形成了全新的演奏樂譜。月球和地球作為星球樂器,音符游走在宇宙中,這首被月亮改變后的樂曲才是真正的“月光奏鳴曲”。樂曲通過科學技術的重新編曲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有了聽覺上的獨特享受。
二、科學化的藝術與我們息息相關
所謂科學化的藝術,是利用科學理論和技術的大膽實踐與已有的傳統藝術結合而成的藝術。在互聯網時代下,人類越來越依賴于網絡技術,信息的快速傳播使人得到一種即使滿足感,同時服務于人類活動,現代的科學技術讓藝術看到了全新的生命力。
(一)讓我們感受到自然美
自然美,包括自然環境中客觀的美,以及人在欣賞時產生的主觀美。當看到科學化的藝術作品時,會感嘆自然的偉大與神奇。Paterson的另一件藝術項目《音樂之聲》可以撥打展示館墻上的電話號碼聽到冰川融化的聲音,與自然進行交流。攝影已是較為成熟的藝術形式。NASA航天局的旅行者1號拍攝的地球照片之一《暗淡藍點》被當作成藝術品,照片上的地球是小到近乎看不見的白點。當被框于可以計數的四邊形中,我們依舊會想象在這之外究竟還有什么。
(二)讓我們體驗到未知美
科學化的藝術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和新鮮感。如今數字媒體影像技術在不斷成熟,圖片素材通過合成影像,完成了由靜態美到動態美的轉變。以往我們欣賞傳統繪畫作品,駐足在作品前品味色彩;油畫展與數字媒體影像技術交融在一起,在互動中直接走進藝術家的世界。莫奈的時光印記藝術展就在此基礎上,景物在“自然風”的作用下“隨風搖擺”,觀者成為了主人公。在傳統觀念中,呈現在畫布上的繪畫是“真”,通過與科技結合,帶來更多的“真實感”。
如今很多藝術展覽、博物館利用科技手段讓大多數受眾群體體驗到當下的真實,感受未知美。基于4D出現的VR是一種虛擬現實技術,全景式的身臨其境,在不真實的、未知的虛擬世界里體驗感倍增。當VR取代了傳統意義的藝術展示方式,甚至成為真實的VR現實,將融入到當下的生活的每個角落。
(三)讓我們更多關注“人”本身
無論是科學的探究發明還是藝術的創作實踐,都需要人產生靈感和想象,需要人進行創造性的活動,來激發人的無限可能。我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了解世界,其實是對我們自己的了解,從非本身的內容中找到共同點和不同點與自己的聯系。同時,也需要有限的約束,才能使人與世界更加和諧地相處。
三、藝術的未來發展最終是人性的回歸
科學的介入發展了藝術,但始終是創作藝術的一種工具。藝術的邊界是未知的,我們在不斷摸索著。派翠西亞·皮契尼尼的雕塑作品《年輕的一家》展示了一個像母豬的生物,正在喂養三只幼仔。她的其他作品,也創造了一些新的物種,當我們看到他們時會感到一種不安和恐懼。這些借助基因科技創造的藝術品在警示著我們,科技的成熟可以改變生物的樣貌,控制它們的行為和大腦,但如果應用到改造人類,機械的行為、道德邊緣的模糊都將會丟失人性。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是宣泄情感、表達自己的過程,用不同形式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潛意識中的情感,與世界產生“共鳴”。藝術有它本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借助科學是可以實現很多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但最終,藝術的未來發展應當回歸人性,喚醒人性。
四、結語
藝術的未來終究會怎樣發展,始終是一個問號。藝術與科學之間相互影響著,藝術與科學的融合改變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促使我們重新認識世界。科技的進行和應用,究竟是讓人類進化,還是作為個體的退步,通過藝術化的呈現方式,讓我們去思考這一個問題。
參考文獻:
[1]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280.
[2]簡·羅伯森,克雷格·麥克丹尼爾.當代藝術的主題:1980年以后的視覺藝術[M].筐驍,譯.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蔣胥之,蘇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