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磊
【摘 要】目的:研究卡馬西平、托吡酯與丙戊酸鈉治療腦炎繼發癲癇的臨床效果。方法:從我院收治的腦炎繼發癲癇患者中隨機抽選了12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分組的方法平均分為三個組別,為三組患者分別提供不同的藥物治療方案。結果:一組有效率達到了87.50%,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5.00%;二組總有效率達到了87.50%,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三組總有效率達到了83.50%,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0%,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腦炎繼發癲癇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中,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科學的治療方案,在降低并發癥和不良反應出現的基礎上,提升治療效果。
【關鍵詞】腦炎;癲癇;托吡酯;卡馬西平
【中圖分類號】R45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0-0-02
腦炎患者在患病期間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治療,可能會進一步誘發癲癇疾病,據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指出,患者在早期恢復階段,如果出現了反復癲癇發作等情況,需要接受腦電圖檢查[1]。當腦電圖中顯示出了癲癇波,即可以被確診為腦炎繼發癲癇疾病[2]。在對此類疾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通常使用的藥物包括了卡馬西平、托吡酯和丙戊酸鈉,本文主要對不同藥物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此次研究工作,從我院收治的腦炎繼發癲癇患者中隨機抽選了12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分組的方法平均分為三個不同的組別,記為一組、二組和三組。其中,一組患者人數為40例,男性患者人數為22例,女性患者人數為18例。患者年齡從39歲至82歲不等,平均年齡為(54.28±2.14)歲。二組患者人數為40例,男性患者人數為21例,女性患者人數為19例。患者年齡從37歲至81歲不等,平均年齡為(54.36±2.26)歲。三組患者人數為40例,男性患者人數為20例,女性患者人數為20例。患者年齡從40歲至80歲不等,平均年齡為(54.44±2.37)歲。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為三組患者分別提供不同的藥物治療方案,具體治療方案為:(1)一組患者采用卡馬西平藥物治療,初始計量為5.0mg/kg至7.5mg/kg,每日給藥1次,之后根據患者的病情發展,可以增加給藥劑量,但最終藥量要控制在600mg/d至1200mg/d。(2)二組患兒給予托吡酯藥物治療,初始給藥劑量為25mg/d,之后逐漸增加用藥量,但要控制在100mg/d至200mg/d。(3)三組使用丙戊酸鈉藥物進行治療。初始計量控制在10mg/d,之后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提高用藥量,但要維持在20mg/d至30mg/d之內。
1.3 觀察指標 (1)觀察不同治療方案的有效性;(2)對比不同組別患者的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24.0。P<0.05,表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患者治療方案對比分析
在對三個組別患者進行治療之后,一組40例患者中,顯效人數為28例,有效人數為7例,總有效率達到了87.50%;二組40例患者中,顯效人數為25例,有效人數為10例,總有效率達到了87.50%;三組40例患者中,顯效人數為23例,有效人數為10例,總有效率達到了83.50%,三組治療方法的有效性差異并不顯著,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三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分析
在在對三個組別患者進行治療之后,一組40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現了頭暈目眩不良反應、6例患者出現了皮疹、3例患者出現了肝功能損傷,總不良反應人數為14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5.00%;二組4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現了頭暈目眩不良反應、2例患者出現了皮疹、1例患者出現了肝功能損傷,總不良反應人數為4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三組4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現了頭暈目眩不良反應、1例患者出現了消化道異常、2例患者出現了肝功能損傷,總不良反應人數為5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0%。各組之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癲癇疾病是一種具有較高發病率的疾病類型,臨床上將此種疾病歸類到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當中,此種疾病具有突發性、短暫性和反復性的特點,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要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和身體狀況,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藥物治療。在此過程中,醫護人員要重點關注到患者對于不同藥物產生的抗藥性對癥用藥[3]。此次研究中得出,一組有效率達到了87.50%,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5.00%;二組總有效率達到了87.50%,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三組總有效率達到了83.50%,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0%,三組患者用藥后的藥物有效性差異不明顯,但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與同領域學者王暢(2017)在研究中得出的結果具有一致性。學者研究得出,不同用藥方法下,卡馬西平組別患者的用藥不良反應最為顯著,不良反應率達到了20.00%[4]。在今后的治療工作中,護理人員要盡量避免使用卡馬西平。同期研究中的托吡酯和丙戊酸鈉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可以提高治療安全性,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和使用[5]。
綜上所述,針對腦炎繼發癲癇患者的臨床治療工作中,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科學的治療方案,在降低并發癥和不良反應出現的基礎上,提升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胡會婷.比較托吡酯、卡馬西平與丙戊酸鈉對治療腦炎繼發癲癇臨床效果[J].中國農村衛生,2018(10):31.
梁搏納.托吡酯、卡馬西平與丙戊酸鈉治療腦炎繼發癲癇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36):173-174.
張付安.托吡酯、卡馬西平與丙戊酸鈉治療腦炎繼發癲癇的臨床效果比較[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19):3572-3573.
王暢.卡馬西平、托吡酯與丙戊酸鈉治療腦炎繼發癲癇療效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7,30(04):574-575.
田源.觀察卡馬西平和托吡酯與丙戊酸鈉治療腦炎繼發癲癇的臨床效果[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