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云

【摘 要】目的:分析家庭協同護理對初產婦分娩結局的影響。方法:選擇在我院進行分娩的114例初產婦,研究對象篩選時間為2017年12月-2018年12月。以隨機方法分為協同組以及常規組,予以常規組產科常規護理,協同組實施家庭協同護理,對比兩組分娩結局。結果:對比剖宮產率、總產程時間協同組均低于常規組,組間數據差異明顯,P<0.05。結論:家庭協同護理能夠保障產婦獲得最佳的分娩結局,幫助其在分娩過程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
【關鍵詞】初產婦;家庭協同護理;分娩結局;自然分娩
【中圖分類號】R4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0--01
女性分娩過程是一段保守痛苦的過程,也是角色發生轉換的過程,初產婦由于認知方面的缺乏,心理建設不足,往往心理波動較大,也能使得產程受到不良影響。分娩過程通過產婦的家庭向其傳導正能量,幫助其做好準備和預見性護理,是分娩結局的保障[1]。本文分析了家庭協同護理對初產婦分娩結局的影響,選擇在我院進行分娩的114例初產婦,研究對象篩選時間為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研究對象選擇在我院進行分娩的114例初產婦,研究對象篩選時間為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將產婦以隨機方法分組,分為協同組以及常規組,每組有57例產婦。協同組產婦年齡20-35歲,中位年齡(26.34±3.28)歲;孕周36-41周,平均孕周(38.64±1.68)周。常規組產婦年齡21-36歲,平均年齡(28.82±4.27)歲;孕周36-41周,平均孕周(39.17±1.784)周。兩組產婦對比基本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
1.2 方法 在圍產期,予以常規組產科常規護理,主要是關注產婦的心理狀況,進行產程的監測,并采用有效的干預手段。協同組在常規組護理基礎上實施家庭協同護理,護理內容:
1.2.2 產前 完成責任家庭人員的選擇和培訓,向產婦與家屬說明實施家庭協同護理的積極意義,耐心回答產婦與家屬提出的疑問,同時了解產婦的想法選擇參與家庭協同護理的主要參與人員,可以為產婦的母親、丈夫、姐妹。一些產婦認為配偶在身邊有安全感,分娩過程也有不能替代的依賴性,就可以選擇其配偶,利于增加分娩信心與耐受性;也有產婦認為母親陪伴在身邊更利于放松,分娩時男性在場會影響心理狀況,就可以選擇其母親,而且母親有過經驗,能夠和產婦分享經驗,利于產婦放松和應對不適,就可以選擇其母親。無論選出的人員是否有護理經驗,均對其進行專業培訓和針對性指導。向家屬介紹陪產制度,指出家屬能夠發揮的優勢和注意事項,指出分娩全程產婦多方面的需求和家人能夠提供的幫助。家屬與護理人員相互配合,幫助產婦在產前進行心理建設,由配偶強調生男生女均一樣的觀念,從細節上給予心理支持,在眼神、動作、語氣等方面給予產婦足夠的關心。
1.2.2 產時責任家庭成員與護理人員人員充一同在產程協助產婦放松,保障第一產程時產婦休息時間充足,科學準備食物,確保水分、能力、營養充足。責任家庭成員和產婦進行多方面交流,可以聊一些對未來的憧憬,或是妊娠過程有趣的事,從而幫助產婦轉移對疼痛的專注。宮縮產生時,責任家庭成員以產婦熟知的動作予以安撫,及時幫助其整理頭發、擦汗,并進行腰部、背部按摩。多對產婦將一些贊美、鼓勵的話,提高產婦放松效率。產婦到達第二產程,責任家庭成員注意提醒產婦合理應用腹壓,協助產婦處于正確姿勢,面對較強烈疼痛時握住產婦手,給予鼓勵。
1.2.3 產后 教會家屬怎樣對產后狀況進行觀察,傳授一些產后護理技巧,指導家屬怎樣在產后幫助產婦飲食。指導家屬完善新生兒護理,教會產婦進行正確喂養。囑咐家屬陪伴產婦完成角色轉換過程,對存在的不良情緒進行及時的干預,積極預防產后抑郁。
1.3 觀察指標 掌握兩組產婦的總產程時間,記錄兩組產婦的分娩方式。
1.4 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軟件SPSS25.0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使用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的分娩方式和總產程時間
對比剖宮產率、總產程時間協同組均低于常規組,組間數據差異明顯,P<0.05。見表1。
3 討論
分娩對于產婦來講是一種強烈且具備持續性的刺激,尤其是其中初產婦,難免有心理、認知準備不充足的狀況,往往能夠因為一些小細節引起較強烈的心緒波動,若沒有有效的疏導,會使得宮縮帶來的疼痛更嚴重,能延長產程時間,甚至增加產后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2-3]。
在分娩過程,產婦家庭起到的作用和意義是不可取代的,是產婦的依靠和安全感,也是幫助產婦減輕壓力、調節情緒的重要人選。以往以護理人員為主的分娩護理方法有一定局限性,家屬的參與程度不高,顯然對產婦心理方面的干預程度不夠,也影響了施護效率[4]。
家庭協同護理是產科護理新模式,也是凸顯以為人本理念的高效護理手段,護理的基本原則在于提高家屬的參與程度,通過對責任家庭成員的培訓,讓家屬直接融入護理工作,利用對家屬分娩知識、護理技能的強化,不僅讓產婦有了情感方面的寄托,提高了分娩護理效率,利于讓產婦更加深入的了解醫護人員的意識、意志,也為日后撫育新生兒打下了良好基礎[5]。本文結果對比剖宮產率、總產程時間協同組均低于常規組。充分說明家庭協同護理能夠保障產婦獲得最佳的分娩結局,幫助其在分娩過程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
參考文獻
羅立.家庭協同護理模式對初產婦分娩結局和產后恢復的影響[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7(62):25-25.
思耀芬,賀秋園,楊美玲.家庭協同護理模式對初產婦分娩結局和產后恢復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5):453-456.
林英.家庭協同護理模式對初產婦分娩結局和產后恢復的影響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8(59):244-245.
王青華.家庭協同護理對初產婦分娩結局及產后恢復的影響[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8):141-142.
劉蓓,蔡鋒成,雷霞.家庭協同護理模式對初產婦分娩結局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8,56(30):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