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樂清中學/錢程錦
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有那么一段時間,我們需要依賴父母的扶持,才能逐步學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健全自己的人格。而也有那么一部分人,到了心智應該成熟的年紀,還在父母的寵溺中安然度日,在日復一日的沉淪中喪失了獨立生存的能力。因此,唯有做到自立、自強,才能在社會中生存下去。
著名文學家莎士比亞出生于英國的富裕家庭,但他不愿依賴家人,十六歲時,他就離開父母,獨自一人到倫敦生活。身無分文的他到劇團打工,他的戲劇天賦也逐漸被發掘。他從馬夫到演員到劇院股東,最終成為著名劇作家,聞名世界。
假如莎士比亞滿足于衣食無憂的生活,他就不可能擁有這么多的人生歷練,也不會創造出那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更不會在歷史的長河中銘刻下自己的璀璨。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也同樣如此。如果一個人的骨子里沒有了自立、自強,那么,不管他有多少才華,都難以展現。
生活中,確實也有很多無法自立、自強的人,早已成年的他們仍過著寄生生活,成為一個家庭的負擔。比如某位曾在加拿大深造的海歸碩士,回國后不但不工作,反而要依賴老母親的退休金生活。在生活的壓迫下,老母親不得不將兒子告上法庭。若當初那位老母親沒有溺愛她的孩子,而是讓他學會自立、自強,那么這場悲劇也許就不會發生。由此可見,唯有自立、自強,才能真正變得強大,才能適應競爭,適應社會。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依靠別人的生活始終不會長久,只有自立、自強,才是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