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運光
(廣西欽州商貿學校,廣西欽州 535000)
古典詩詞能夠加強現代人與古代詩人之間的情感交流,由此可見情感教育在古詩詞中的具體體現。要想在古典詩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加強中職學生的情感教育,就需要對古典詩詞內容進行充分挖掘,并加強情感內涵形式的體現,這對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與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前中職語文教材中有關古典詩詞的教學內容較為零散,并沒有規范的形成統一的專題和單元進行教學,同時大部分的古詩詞文章都屬于課外拓展類的制度課文。這就使得當前古詩詞的教學效果不理想,由于學生自身知識水平和能力的限制,使得其難以在生活閱歷以及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加強對古詩詞內容進行理解,也不能夠有效對古典詩歌背后所引申的各種含義進行有效性探究。學生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社會形式,其關注點更多的是娛樂事件,而對于中國傳統的古代詩歌并不重視。在當前信息時代的發展之下,學生就會對遠離實際生活、較少運用的古典詩歌內容進行忽視,因此,古典詩歌教育在中職學生的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是制約學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職學生當前正處于情感教育的敏感時期,在此過程中,其在心理和身體兩個方面都面臨著極大的變化。同時,其逐漸發展的獨立自主意識,也需要及時擺脫成人的現有束縛,就會表現出較大的情緒波動,情感表達受限等各種問題。作為情感發展的關鍵時期,中職教師就需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教學措施來對學生的情感進行有效的引導與培養。由于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其成長環境較為優越,就會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體現出一定的優越性,自我意識較重,過于以自我為中心不能理解和體諒他人等都是學生當前不良情緒的具體表現。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形式的不斷發展與延伸,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也相應的發生著一定的轉變,中職學生也難以抵擋社會發展的趨勢,或多或少的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在面對各種競爭中,部分學生會相應的表現出一定的迷茫性,嚴重者還會認為社會對于自身具有較大的“惡意”,進而產生孤獨、苦惱等各種不良情緒。若是不能在中職教學的過程中實現良好的情感教育,就難以實現學生的情感教育與發展,這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提升與全面發展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中職語文教材選編的過程中經常性的會將愛國題材的相關詩歌作為課本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此類詩歌能夠充分的展現我國詩人心中強烈的愛國情感以及高尚的愛國情操。通過此類愛國詩歌的學習就能夠加強學生的體驗,逐漸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愛國詩歌中較為著名的就是南宋詩人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逼滹@示了文天祥在面對敵人時的浩然正氣,以及自身精忠報國的思想意識。陸游、杜甫等也都相應地通過詩歌來抒發自身的愛國情感,在對此類詩歌內容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就能夠通過古代詩人樹立的榜樣新力量來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內容教育,以此來加強學生情感教育的深化與延伸。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情感教育的內容體現。此類詩歌都是詩人用自身的親身經歷鑄就的不朽篇章,其也可以看做是詩人自身的血淚,詩歌內容充分地表現出中華民族崇高的愛國精神思想,也寄托了詩人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深刻情感。愛國精神一直是中華民族奮斗的持久生命力,將其融入到古典詩歌的教學過程中,就能夠讓學生在當前詩歌的含義下真實地體會古人真摯的愛國情感,學生在詩歌的背景下對此類情感內容具有更加深刻的體會。
親情更多的是建立在血緣關系的基礎上,這也是人與人之間最為真摯和深厚的情感之一,是人間的至情至愛。俗話說血濃于水、血脈相連,這種血脈相連的情感是人類情感中最難以割舍的一種。在古典詩歌中也有大部分的詩詞是歌頌人間至真至美的親情的,例如孟郊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其就以較為通俗的語句對于親情進行描述,并歌頌了母愛的真實與偉大的特點,引起無數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共鳴,在現代發展過程中已經成為人們歌頌親情、歌頌母愛的詩歌之一。親情詩歌之所以在詩歌種類中能夠脫穎而出,其主要就是能夠加強自然感情的真實流露,這種感情能夠及時引起學生的共鳴,并加強情感內容的渲染力和滲透效果。讓學生在聯系自身生活實際的基礎上體會到人間親情的可貴之處,進而樹立一種較好的親情觀念。當前中職學生在生活過程中并沒有體會到父母對于自身深切的愛,也不知道如何對父母進行感恩。通過在古代詩歌的教學過程中較好地融入情感教學,能夠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聯系生活實際內容,以此來加強親情內容的體會,讓古詩自身的獨特情感滲透和渲染對學生產生影響,使得學生能夠在后續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反映人民疾苦,關心百姓命運,這是中職古詩詞教學的又一重要內容,選入教材的許多篇章都體現了這一主題。白居易滿懷同情地描寫“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琵琶女,作品通過對琵琶女凄慘身世的描述,揭示了當時社會下層人民的悲慘遭遇,表現出詩人對弱者的深厚的同情心;姜夔在《揚州慢·淮左名都》里深情地寫到“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苯沂玖藨饋y之后的揚州人煙稀少,生活困苦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對人民生活的深切關注;元代散曲家張養浩對勞動人民的不幸命運也心懷悲憫,他在《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沉痛地感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表現了詩人關注民生的可貴的精神思想。通過對古詩的學習引導我們職業學校的學生帶著一顆悲憫之心去關注我們的社會,關心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況,關注民生,培養學生的人道主義精神,這同時也是職教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歌頌愛情是詩歌創作過程中恒久不變的主體形式之一。對于中職學生而言,這是一個敏感而又常常被提起的內容之一。在以往教師對于此類古典詩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是對于詩歌的實際含義和字詞進行教學,而對于其背后真摯恒久的愛情并不做過多的介紹。在教學中甚至是對于此類詩歌一筆帶過,雖然在教師的角度來說減少了學生生活中關于愛情的相關痕跡,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則是更加激起了他們對于此方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當前中職語文教材內容中已經選取了多部涉及到愛情相關內容的作品,李清照的《醉花陰》中“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本褪亲髡邔τ谡煞蛩寄畹淖钫鎸崒懻眨诖嗽姼璧慕虒W過程中,詩詞通過簡單的幾個字就為學生營造出詩人思念丈夫的濃重情感。秦觀的《鵲橋仙》這首詞不僅僅只是對愛情的贊美,還告訴了人們更加高深的境界:相愛不一定要與愛人朝夕相處,卿卿我我,只有心靈相通和情感相容才是愛情的真正含義。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若是能夠以一種較為平常的心態去看待愛情這一話題,并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當前的性格特征進行正確地引導與教育,才能夠及時抓住古代詩歌教育的真正含義,并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愛情觀點的滲透。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對真正的愛情、成熟的愛情進行理解,以此來消除學生心中對于愛情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讓正處于青春期的中職學生能夠更加正確和理性的對待,以此來樹立較為正確的愛情觀念。
綜上所述,在中職古典詩歌教學的過程中加強情感教育是中職教師的主要任務之一。通過積極的情感因素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得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獲得有效提升與發展,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以情感內容作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有效性教學,以此來打開學生的心靈,建立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情感教育的教學效果就能夠在當前教學過程中獲得有效提升。促使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能力獲得有效提升,繼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形成較為完善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