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溪市育才中學浙江金華 321100
教師應授人以漁,而非魚。“教會學生學習”,已成為當今中國教育界的共識。而學會學習,首先必須得先讓讓學生學會反思,進行反思性學習。反思性學習是學生以自己的學習活動為思考對象,主動的對自己的學習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調控,是學生提高自我覺知水平、促進學習能力發展并使自己的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途徑。通過反思可以讓學生感受和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反思還能促進學生知識的獲得,更能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和反思習慣,在學習生活中經常性的進行自我診斷和反思。
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往往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完成一堂課的教學任務,講清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因而課堂基本成為教師的“一言堂”,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很少。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是作為一個接受知識的容器,而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張,也很少有時間進行反思,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困惑而不能解決,有主張而得不到展示,長此以往學生也就失去積極主動學習的興趣,失去思維創新的欲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大膽地給學生留下反思的空間和時間,在教學設計上要留給學生反思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問題中進行反思,且培養了學生的反思能力,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失敗并不是成功之母,檢討失敗才是成功之母。”而檢討失敗就是反思。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習慣將自己的解題思路、思考方式來講評習題,結果許多學生在聽的時候明明白白,過后類似的題目還是不會做。因而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解題思路與方法進行反思,把老師的思路方法轉變成自己的思路而活學活用,另外還要讓學生反思考慮此題能否一題多解,不能僅僅滿足于一種解法,養成解題后反思解題方法的習慣:是否還有其他解法?哪一種更好?如果條件改變,又如何去分析考慮?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全面考察問題,擺脫固定的思維,發現自己思維過程中的不足。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演示實驗、學生實驗都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新課程給學生提供了大量觀察實驗活動的機會,但往往大部分學生在看完或做完實驗后就不了了之了,只感覺到熱鬧,卻沒有感悟:為何這個實驗要這樣操作;如果改變操作順序實驗現象會相同嗎?有沒有可以替代的方法等等都沒有深入的思考,總是為了實驗而實驗。因而在實驗后進行及時反思,學生不僅能具體直觀的總結學習中的經驗,還能及時發現問題,找出問題的原因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3:在研究滑動摩擦力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時,同學們興致勃勃的做起了實驗,此時有同學發現:小車在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壓力下同組的不同同學測得的結果卻不同?經老師提醒后知道小車應做勻速直線運動。可很少有學生提出為何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
分析:做這個實驗的關鍵點在于控制小車的速度,只有小車作勻速直線運動,彈簧測力計的讀數才與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相同。從而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為什么在勻速直線運動時,這兩個力才相等?這運用了什么原理?如果小車作加速運動或減速運動,這兩個力的關系又是如何?小車如果不做勻速直線運動就不能測出滑動摩擦力嗎?通過這些問題的解決,激發里學生反思的熱情,引導學生從解決問題的方法、思維策略等方面進行多角度、多側面的進行反思,有意識的去啟發學生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歸納總結。
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有許多學生學習刻苦努力,做了許多的題目,但解題時仍然不得要領。這主要的問題出在他們只重解題結果而輕解題過程和題后反思。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經常性的題后反思,提高學生的反思技能。
解題活動中要涉及一些已獲得的具體的科學知識,初中科學中涉及的科學知識是非常有限的,但科學題目卻是靈活多變的。特別是近幾年的科學中考,題型新、題目多是與生活聯系密切,但知識點卻萬變不離其宗。對于同一個知識點,命題者可以從不同角度和側面以不同的層次和題型來考查。許多同學面對新題型時,往往會無從下手,這主要的原因是找不到要考查的知識點,不能將學過的知識點與題目中提供的具體信息聯系起來。因此在每解答完一個題目后應發掘題目所涉及的知識點,使知識與習題聯系,同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查漏補缺,便于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學生在解題中出現的各種錯誤,主要緣于知識的缺陷和能力上的不足。作為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錯誤,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自己為什么會錯?錯在哪里?這類題目的思維模式是什么?如何糾正?使學生及時整理,提高辨析解題錯誤的能力。
學生通過反思自己錯解的原因,從而使自己思維的嚴密性和批判性得到加強。
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和能力是擺在每一位教師面前的新課題,它需要教師在不斷教學反思過程中探索反思教育的最佳途徑和方法。“我思故我在。”反思能力的養成激發了學生不斷再學習的強烈動機,反思過程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能力。相信我們的學生會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真正的學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