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慧
(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江蘇南京 210039)
“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就銷聲匿跡。”這一耳熟能詳的名言出自印度開國元勛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史學名著《印度的發現》,該書成稿于1944年9月,彼時他正在亞馬那加堡壘監獄度過他的第九次監禁歲月,雖身陷桎梏卻心馳魏闕,他堅信這不過是黎明前的黑暗。今時今日,“有聲有色的大國”仍是當代印度大國戰略的最好注解。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1899年11月14日出生于印度聯合省阿拉哈巴德城,尼赫魯從小就接受極具西方特色的貴族式教育,他的啟蒙教育主要由聘請的歐洲家庭教師承擔,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愛爾蘭人費迪南德·布魯克斯,他本是一名神智學家,在尼赫魯11歲時開始擔任他的英文老師,少年尼赫魯從他那里最早接觸到了西方文學、神智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布魯克斯首先為尼赫魯打開了英美文學的大門,在他的引領下,尼赫魯的閱讀興趣激增,他開始飽覽各類文學名著,卡羅爾、吉卜林、狄更斯等大文豪的作品都是他的摯愛,小小年紀便開始博覽群書。此外,布魯克斯還引導他研究科學,他們曾在家中東拼西湊地搭建了一個簡易實驗室,尼赫魯對各類物理、化學實驗異常著迷,常常津津有味地嘗試各類基本的物化實驗。兒時的學習經歷為他日后形成對科學精神的追求以及堅定地引領印度走上世俗化與西方化的道路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1905年,尼赫魯在父母的安排下遠渡重洋,赴英國求學,并入讀哈羅公學。尼赫魯初入學校時年紀稍大,但因拉丁文成績不佳而被編入低年級,不過他進步神速,一路升級,很快便迎頭趕上,甚至在知識儲備、閱讀量、政治敏銳性等方面都遠超與他同齡的英國同學。兩年后,尼赫魯進入赫赫有名的“三一學院”,正式成為一名大學生,他主修化學、地質學和植物學三門自然科學,另外還參加文學、史學、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等多門學科的討論。求學期間,尼赫魯廣覽群書,對各門學科都抱有高昂的學習熱情,而他對政治則尤其感興趣。1910年尼赫魯大學畢業,當時因他年紀尚不達印度文職官員的最低年齡,故在倫敦內殿法學院繼續其海外求學生涯,這一階段主攻法律,并于兩年后通過英國律師資格考試,順利獲得律師證書,而后如愿回到母國印度,任職于阿拉哈巴德高等法院順理成章的成為一名律師。
尼赫魯從小接受西化家庭環境的熏陶,后來又在英國接受7年系統的現代西方教育,吸收了西方各種社會思潮,不論在生活方式還是思維方式上都完全西化了,歸國后的尼赫魯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西方的尼赫魯。
像許多同輩人一樣,尼赫魯渴望國家獲得自由,因而從英國回到印度后不久,尼赫魯便積極投身于印度國大黨聯合省地方組織活動中。1916年尼赫魯見到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圣雄甘地,并由此開始建立起親密的友誼,他把甘地視為自己的父親一般,在他看來,甘地是印度的化身與靈魂,他身上閃爍著印度古國的真正精神。在甘地的影響下,尼赫魯開始關注和系統研究印度歷史與宗教傳統,步入“發現印度”的征程。這一時期對他思想認識觸動最深的是與印度農民的深入接觸,1920年尼赫魯生平第一次來到農村,耳聞目睹了農民的悲慘遭遇及農村的貧苦景象,這次經歷使尼赫魯在民族民主運動的大課堂里補上了印度歷史與現實這一課,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逐漸印度化,開始成為東西方合璧的尼赫魯。
1918年,尼赫魯與自己的律師職業漸行漸遠,他開始不遺余力地參與到國大黨的基層活動中,自此,挨打和入獄便如影隨形,此后的二十年多年中,他多次被捕,共計在鐵窗下度過九年光景。1921年,英國殖民當局意圖取締印度國大黨,時任國大黨委員的尼赫魯被捕入獄,這也是他此后眾多牢獄生活的開始,在獄中,他鮮與外人接觸,讀書、寫作幾乎是占據了他鐵窗生活的所有時光,雖環境艱苦,但他的內心世界確無比豐盈。1931年12月尼赫魯第六次被捕入獄,閱讀和寫作仍然是他充實監獄生活和維持心智健全的最好途徑。
20世紀40年代初,國大黨如火如荼地開展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運動,這是由尼赫魯領導的一場針對英國殖民統治的反帝運動,英帝國竭力試圖維護在印度的殖民利益,不顧印度人民的反對,再次單方面宣布宣布國大黨為非法政黨,并大肆逮捕了國大黨領導人,尼赫魯再次被捕入獄,直至二戰結束前夕才得以重獲自由。
尼赫魯不僅是印度獨立后內外政策的總設計師,更是一位偉大的踐行者,尼赫魯時代印度的治國方略和對外政策都深受他本人的印度觀、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影響,并打上了深深的個人特色烙印。
1947年8月15日,經過英、印雙方艱苦卓絕的談判,印度終于迎來國家的獨立,尼赫魯無可爭議的成為國家的首任總理兼外長,他為新獨立的印度確定了四大基本國策——民主、世俗主義、社會主義和不結盟,印度由此進入尼赫魯時代。這一延續至1964年尼赫魯逝世的歷史階段,在現代印度的創建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由于早年的留學經歷及受西方政治體制和政治思潮的浸潤,尼赫魯極力推行共和政體及世俗主義,這造就了他對印度政治生活的另一重大貢獻——在獨立后的印度確立起世俗政體。早在印度完全獨立前,尼赫魯便力主召開立憲會議,希冀以此為契機,為新獨立的印度制定一部彰顯民主和自由的憲法。同年12月,首次制憲會議得以順利召開,次年1月新憲法正式生效,這也標志著印度共和國的誕生。在此前多次舉行的制憲會議辯論會上,有許多代表要求擬出臺憲法能夠體現出印度教同本國政治體制間的密切關系,尼赫魯對此堅決反對,他力排眾議,主張在印度建立政教分離的世俗政體,反對設立國教,給予每種宗教以同等程度的自由。印度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宗教信仰的國家,尤以印度教為盛,教徒約占總人口的80%,可以說印度教與其普羅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休戚相關,尼赫魯能夠在一個幾乎人人都是宗教徒的國家,堅定地確立起世俗政體,確是一件澤被后世的偉業。印度憲法還規定:“實行成人普選權基礎上的定期選舉,賦予21歲以上的成年男女公民以平等的選舉權。”尼赫魯執政時期印度在全國范圍內共舉行了三次普選,由于印度人口眾多,因此這三次普選這也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民主選舉活動。尼赫魯將成人普選權引入一個沒有任何政治參與經歷其文盲率極高的國家,不僅強烈喚起了印度人民的民主參與意識,更是對“民主程序只使用于高度文化的社會”這一西方傳統觀念的嚴正挑戰。
除政治制度建設外,尼赫魯還十分關注印度國內經濟體制問題,他曾長期不懈地宣傳社會主義制度,夢想在國家獨立后建立起一個社會主義類型的福利國家。獨立之初,尼赫魯便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治國方略,以達成他長久以來所設想的宏偉經濟目標,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他在印度國內廣泛開展土地改革并先后公布和實施了三個五年計劃,由此,印度成功掙脫了此前宗主國的殖民經濟影響,順利步入國家經濟獨立自主發展的軌道。在尼赫魯的領導下,獨立后的印度還逐步展開了以廢除保稅地主制度、租佃改革和規定土地最高限額為內容的土地改革,力爭實現耕者有其田的目標。土改運動卓有成效,據統計,在1950—1960的十年間,全印度有超過兩千萬佃農家庭獲得了土地,佃農比例從改革前的70%下降到20%~30%。
相比內政而言,尼赫魯在國際外交舞臺上更是聲名顯赫,被譽為20世紀最成功的外交家、國務家之一。“不結盟”是印度獨立后外交原則與對外政策的一個顯著標簽,也是尼赫魯時代印度獲得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來源之一。在印度獨立次月尼赫魯在表施政演說,他首次正式提出印度將實行不與任何大國集團結盟的外交政策,他說:“我們主張盡可能遠離彼此對抗的大國集團政治,因為大國集團政治曾經導致了世界大戰,并可能再次導致更大規模的災難。”尼赫魯的“不結盟”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它并非是消極無為的中立主義,也非主動選擇的孤立主義,而是指在當時不加入到冷戰中的任何一方的陣營中,與此同時尼赫魯又反復強調,印度要與美蘇兩大集團都友好,要培育與一切國家的友好與合作。
尼赫魯不僅積極倡導不結盟理念,而且在國際舞臺上高舉不結盟大旗,多次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而奔波,他本人的宗教哲學思想中歷來就有主張非暴力手段、用和平方式處理問題的內容,印度獨立之后,他將這種思想運用到外交領域,在對外關系上確定了“和平”外交政策。尼赫魯還分別在1947年、1949年先后兩次提議召開“亞洲關系會議”,他本人也被推選為會議主席。尼赫魯的不結盟外交,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也成就了印度外交的“黃金時期”。
尼赫魯不僅政績斐然,更以其復雜深邃的思想體系為人類的智識寶庫留下了一筆豐碩的遺產,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涉獵文、史、哲、社會、政治、經濟等繁多領域,國外學者把這些思想統稱為“尼赫魯主義”。1964年初,在印度國大黨年會期間,尼赫魯突患中風,雖程度較輕,但健康狀況急轉直下,此后他仍無視醫囑,堅持每日工作,5月27日13時40分,74歲的尼赫魯溘然長逝。
馬克斯·韋伯有一個政治學理論常被政治學者引用,他認為:“統治的合法性分成三種類型:除傳統型和法理型之外,另有奇里斯瑪(charisma)型,其特點是:“有真正鮮明的個性領導風格、超凡的創造力和與其追隨者心理交流的能力;能通過一些不同尋常的宗教、歷史、自然或者帶有象征性的事件,對所指定的計劃和進行的活動做出合理的印證;具有可以改變政治事件發展進程的潛力;能以實質性的有說服力的新制度原則,使社會煥發活力,出現新面貌,達到新水平,或者發生其他變化,使社會恢復公正狀況;在有覺悟的民眾想象中,奇里斯瑪應為他們提供精神食糧,提高他們的自尊。”由是觀之,尼赫魯是印度政壇當之無愧的奇里斯瑪型領袖,他博學睿智、魅力超凡,富有創造力和感染力,不僅是印度人民愛戴的政治領袖,更成為一代人的精神導師。
尼赫魯是一位極具性格魅力的人,他的個性受到許多人的仰慕與贊美,即便是不那么喜歡他的人也會被他的魅力所折服,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領袖們》一書中這樣評價尼赫魯:“傲慢,非常自負,急躁,但卻是一位有魅力的領袖人物。”
在爭取印度國家獨立的曲折道路中,尼赫魯曾先后九次被捕入獄,但無論身陷何種境地,他均百折不撓,以超越常人的毅力參與到各項反帝運動中,彰顯出一個堅忍不拔的愛國主義者的優秀素養。在個人生活及作風方面,尼赫魯奉行素食,衣著樸素,時刻將自己的命運與民族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從那時起,尼赫魯在印度社會就積聚起廣泛且深厚的群眾基礎。尼赫魯學識淵博,思想恢弘而又兼容并包,這又使得他成為印度社會中獨一無二、無可比擬的人物。“國大黨老政治家珍視他的忠誠,年輕人渴望他的鼓舞;右翼發現他必不可少,左翼總認為他服從真理;對資本家來說他很通情達理,對大多數社會主義者來說,他很激進;許多農民將他看作他們要求土改的主要希望,知識分子將他視為傳統與現代世界的橋梁。”尼赫魯對自己這種特殊作用很是欣賞,他曾自豪地說,他象征著“各種思想傾向之間的紐帶,能夠緩解不同集團之間的分歧,充當調解人,維護統一。”由于這種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在印度爭取獨立的斗爭進程中,圣雄甘地多次將國大黨主席的桂冠授予尼赫魯,并開誠布公地表示選擇尼赫魯為他的接班人,從而將印度未來命運交到了他的手中。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直至他去世的近40年中,他始終享受國人的愛戴。
獨立后的印度逐步從南亞走向世界舞臺,尼赫魯也將個人才華魅力施展的淋漓盡致。在印度國內,民眾尊他為“獨立之父”;在國際上更有“鐵腕總理”的威名,20世紀50年代中期,越來越多的亞非新興國家爭相效仿尼赫魯的不結盟外交,公開的把他作為偶像加以崇拜,甚至來自非洲的民族運動領袖們也為他的魅力所傾倒,其中包括正躊躇滿志為國家獨立事業而奮斗的恩克魯瑪。恩克魯瑪以印度的獨立道路為燈塔,以尼赫魯為效仿對象,最終領導加納人民獲得了國家的獨立,他自己也成為國際社會中同尼赫魯齊名的“不結盟之父”。
尼赫魯的身上融入了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的生命力,他所體現的價值和意義是不可磨滅的,無論現在還是未來,他都是印度和整個世界值得銘記的杰出政治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