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語言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構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而方言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從方言的發展歷程,現狀以及未來的傳承等方面,調查各地區目前方言的使用人群、使用率等,通過尋找資料,數據分析,調查走訪等方式得以論證。
漢族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統一,而方言產生的最初原因就是遷移,加之行政區域的劃分、自然地理環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等多種原因,現代漢語的方言出現多種分支。按照現代通俗的分法,現代漢語方言可分為七大方言區。即官話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
為了真實地了解人們對家鄉方言的使用情況,2019年節假日及暑假期間,小組成員分別在浙江杭州各高教園區、城區、溫州、寧波、山東泰安、濰坊等地區進行實地走訪調研,通過互聯網相關問卷軟件、查閱相關資料及網絡宣傳對不同地區不同各年齡段人群進行了調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顯示,目前文化水平較高且能較好掌握自己家鄉方言的中青年人數較多,但今后方言的使用卻是越來越少,也由此看出方言的使用和影響程度呈現略微下降趨勢。
(2)調查對方言使用態度樣本中,沒有人支持全面普及普通話。也可以看到當代人對方言的使用態度持積極一面,這對方言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是有利的。
(3)調查顯示,大家認可家鄉方言的存在價值和地位,在調查樣本中超過半數及以上的人愿意貢獻自己的力量,投入到保護和傳承方言文化的行列中來,不過也存在部分人不會進行保護方言的現象。
(4)綜合調查情況,當今的絕大部分青年群體對方言的使用態度持積極態度,并且也會積極保護方言文化,但在對其下一代的方言文化教育上則明顯積極性減弱,所以對方言文化的保護我們可能會做的較有成效,但在方言文化的傳承方面力量還是遠遠不夠。
1995年10月,我國在內地開始普及普通話,面對普通話的大力普及,我國目前有一半及以上人群使用普通話,而在這一進程中,對方言的保護大大疏忽,使得近50年以來,方言文化流失速度加快。目前中老年人對方言的掌握程度較高,青少年對方言的掌握程度差;弱勢方言掌握人群少,強勢方言對弱勢方言沖擊大;在方言種類較多的地區,弱勢方言會被進行邊緣化、模糊化;普通話使用場合較多,方言使用空間和頻率低。
根據方言現狀來看,方言的逐漸衰落,有多種因素的共同造成,總結原因如下:
(1)現代化社會發展的客觀因素。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社會迅速發展,現代化進程加快,全球之間的聯系也更加密切,交通的便捷、城市地區的發展、經濟的增長等因素的融合,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增多,而多種方言的使用也會阻礙人類之間的交流,因此通用語言,如國內的普通話和國際的英語都加速了方言的衰落。
(2)政策與重視程度。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開始推廣普通話,并逐漸頒布相關立法,促進普通話的普及。普通話的普及無疑縮小了方言的生存空間也大大降低了人們對方言的重視程度。一方面,教育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孩子在學校接受普通話教育,使用方言的頻率也越來越少;另一方面,目前我國還沒有相關政策明確規定保護方言文化,方言文化的保護問題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
(3)人們的語言選擇。時下很多年輕人會覺得自己的方言不夠洋氣,在公共場合說方言會被認為很“土”,因此不愿意去說自己的方言。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它能夠生動的傳達各方水土和人民的性格、習俗、環境、底蘊、文化氛圍,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體現了文化的多樣性。春秋時期《詩經》,有眾多方言元素匯入,生動的描繪那個時代的風俗人情、又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味無窮;《楚辭》,用楚地方言寫成,“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其中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地域風俗等,都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明清時期白話文一時繁榮,如《水滸傳》注入大量的山東方言,使得描述的人物更加個性鮮明,地域風情也更加濃厚;《紅樓夢》更是加入多種方言,大致有北京方言、吳方言和東北方言。方言的魅力還體現在更加傳神的曲藝文化中,如國粹京劇、陜西秦腔、蘇州評彈、東北二人轉等,是我國地域文化的標簽,豐富著我國的傳統文化。
近幾年,具有很明顯方言特征的影視文化作品,又以一副充滿活力的面貌展現在人們眼前,如情景劇《武林外傳》中,佟湘玉的招牌語“額滴神呀”,也成為眾多觀眾的口頭禪;2006年大火的電影《瘋狂的石頭》,將南北方言大量匯聚,讓一板一眼的電影充滿活力,也向觀眾展現出方言獨特的文化魅力。
方言不僅是一種語言,一種文化,還是一抹鄉情。就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客家方言,它自成一個體系,并孕育出獨特的客家文化,堅持著“只要會講客家話,就是客家人”的原則并保留有“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的諺語。東南亞、歐美地區的華人社區多說閩南語;北美、英國、澳大利亞等地區的華人社區多說粵語。海外華子訴說著鄉音,增強了華人之間的交流,也凝結著海外華人的思鄉之情,提高了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民族自信。
方言不僅對我國的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對其他國家的語言也有著很大的影響。自古至今,吳越地區與日本經貿交流活躍,吳越的方言對日語也有著深刻的影響,如吳方言的發音語調多為四聲,而日語中也多為四聲的語調。句式結構也大都為賓語在前,動詞在后。還有語言也有很多相像之處,如杭州話“瓶子”和日語“瓶子”(びん)發音都是四聲的“bin”;杭州話“人”和日語“人”(にん)發音都是四聲的“nin”。
關于方言的保護,離不開國家政府的支持。目前,我國也出臺了多部有關保護方言的政策,如由各省市制定的《中國通用語言文字法》中,由原來“單一的推廣普通話”變為了“推廣普通話,適當場合使用方言”;以及在2013年1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明確了保護方言的必要。在國家政府支持下,保護方言的熱潮也逐漸升溫,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希望有朝一日能達成“推普”和“護方言”雙贏。
方言文化的保護也離不開社會學者、研究家的技術支持,學者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加深對方言的調查研究,多方位圍繞方言展開與之相關的人文、歷史、地域等聯系,建立相關整體數據庫,將方言以更新穎的方式保存。同時,學校教育從新時代的青少年入手,在傳習普通話同時,可以加入方言語言的相關文化,提高同學的興趣,在校開設方言的興趣班或者選修課,開展相關的特色文化活動,對方言的學習進行鼓勵支持,這都可以很好的幫助方言文化的更好傳承。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媒體的影響力大為增強,有著強大的輿論導向作用。各地廣播電視充分發揮其宣傳引導作用,錄制相關的記錄片、電視劇、綜藝等節目,創造為大眾所喜愛的方言文藝作品,挖掘方言文化魅力所在,為宣傳方言注入新生,提高觀眾對方言的喜愛,增加新鮮感。此外還有網絡直播、拍攝小視頻、發布推文等新形式。
方言作為一種語言,正是人們的訴說才使其煥發生機。首先,端正普通話和方言的關系,普通話是官方語言,它會使人們之間的交流變得方便,但普通話的源泉是方言,方言擁有獨特的文化魅力。在公共場合講普通話,在特定的區域講方言,達到兩者的共榮互存,促進語言生態的繁榮。其次,提高對方言的包容和認可,語言沒有高低之分,每種語言(方言)都是承載了不同的地域、人文、歷史的文化,都有自己最獨特的魅力,說好方言,更是一種對故鄉的熱愛。
方言是地域文化、歷史變遷、歲月沉淀的產物,它是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還是一種民族的感情寄托。“鄉音未改鬢毛衰”,裊裊鄉音,聲聲入心,為保護和傳承我國方言文化多元性,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