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學東昌學院,山東聊城 252000)
每當國歌響起,世界各地的華人都會為之而震撼,倍感親切,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將他們連在一起。這使我們充分意識到,傳統文化對于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積極作用。廣大青年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重要力量。當代大學生要堅定理想信念,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履行時代賦予的使命,高舉中國夢的偉大旗幟。理想信念是燈塔,照亮人生前進方向。沒有理想信念,生活就失去了方向,人的價值也得不到體現。
社會發展與國家進步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正如古語所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當今90后甚至00后,已經成為大學生的主體,由于大多為獨生子女的緣故,很多學生的集體責任感不強,大到不關心國家大事,時政要聞,社會發展,小到班集體活動小組活動也不上心,一心只考慮關乎自己的事情。在學校生活這個大集體中,這種意識表現得更為明顯。大學中很多學校辯論、演講、運動會等活動,報名時經常會出現大家爭先“謙讓”,最終卻無人問津。班級里的團日活動,人總是到不齊,總有一些同學以各種借口不來,有的甚至干脆假也不請。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差,常抱著事不關己的態度對待集體事務,嚴重缺乏集體責任感。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生中學時代就一味地學習,填報志愿也并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最終大都聽從父母意愿。導致進入大學后,最初大學生活的新鮮感退卻后,開始陷入人生的迷茫,迷失人生的方向。這個時期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發現和引導,學生就會出現消沉、墮落、情緒低下的心理狀況,開始用逃課、沉迷網絡游戲等方式放縱自己,麻痹自我,逃避現實,最終嚴重影響學習以及身心的健康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90后甚至00后大學生生活條件相較之他們的祖輩、父輩提高了很多,加上獨生子女眾多,很多家庭對于孩子很過分溺愛,孩子就被培養成溫室里的花朵,受不得風吹雨打,遇到困難常會一蹶不振。進入大學后,遠離父母的呵護和那個溫馨的港灣,處處考驗他們的自理能力。生活中稍有不如意,他們就失去對生活的信心。面對困難不能直面問題,往往會出現恐懼、焦慮、孤獨等情緒,缺乏獨自處理問題的能力。
適當的物質追求有利于生活質量的提高,激發人們的生活工作的動力。但過分追求物質享受,往往會誤入歧途。當代大學生優越的生活環境,大都沒有體會過賺錢的辛酸,花錢往往大手大腳,甚至爭相攀比,個人享樂主義在大學極為盛行。近年甚至常有新聞爆出大學生為了高消費,貸款的丑聞,這是社會的悲哀,教育的缺失。沒有正確的理想信念,過分追物質享樂,精神境界往往是一片空白,對精神追求嗤之以鼻,這是不少高校學生的現狀。
大學時期是學生身心發展趨于成熟的一個關鍵階段,也是學生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建立大學生理想信念的過程中,適當滲透傳統文化,古為今用,能夠使學生對理想信念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有本可依,從而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堅定理想信念對于自身發展的必要性。通過與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結合,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會自覺關注并聯系到傳統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使其真正成長為一個有文化內涵的高素質人才。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愛好國主義始終是主旋律。傳統文化蘊含著民族精神,弘揚傳統文化是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必須前提,學校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前沿陣地。在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的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利于增強學生對于本民族歷史的認同感以及對國家的歸屬感,培養他們熱愛傳統文化、熱愛中華民族的意識,未來更好地為國家做貢獻。
現在很多高校都開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課,但并沒有引起學生的重視,去上課也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的培養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養成的,開設這些課程作用也不大。而當今學生中,很多對傳統文化相當感興趣,如果能結合傳統文化進行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那對于學生上課積極性的提高很有幫助,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不言而喻。總之要有效利用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就要讓學生和教師一起學習統文化,并通過宣傳和教育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樹立起良好的理想信念。
新形勢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應該作為國家教育事業的重點。高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教師在教書的同時要更注重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專業學習中去。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重視理想信念教育,在教學中強化對學生理想信念的意識,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堅定理想信念。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從中國古代歷史中涌現的英雄人物導入,如:唐太宗、岳飛、林則徐等人物,學習他們英雄事跡的同時,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最終將其升華為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幫助并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將個人理想信念與社會理想信念有機結合,在社會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價值。
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樹立中,高校可以營造學習傳統文化的校園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的樹立。周圍環境對于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每個人成長的環境不同,造就的性格也不盡相同,這就說明了環境對人的影響作用之深遠。對于高校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良好的學術氛圍,積極營造弘揚傳統文化的環境氛圍。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園媒體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力度和范圍。傳統的方式廣播站、黑板報、宣傳標語等,也可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像校園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平臺,面向全體學生普及傳統文化知識。
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組織相關活動推動大家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比如學校組織傳統文化知識競賽,通過早自習時間組織大家集體學習,然后分別在班級、學院中選拔優秀學生參加最后的決賽。形式不局限于此,還可以是詩朗誦、征文比賽等等。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高校在進行理想信念教學時先要依托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將其與現代文化相結合,使傳統文化迸發出新的活力,創造出順應時代發展的理想信念。縱觀古今,很多當今的哲學思想都源于古代,古人的智慧不可否認,時代發展也驗證了其科學性。如外國哲學家尼采、中國哲學大師叔本華的哲學思想都與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的老莊思想有著極為相似的部分,這不是偶然,而是歷史選擇的必然。
課堂上教師可運用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將個人理想與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想相結合。從而使傳統文化真正被運用到當今社會,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情感。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只有堅持社會主義遠大理想信念,才能明確前進方向,成為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才。傳統文化崇尚追求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有機結合,這就是大學生樹立遠大愛國理想的的理論支持。因此,高校的要借助傳統文化的魅力,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理想信念,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理想信念的樹立中,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相統一,才能實現自我價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新形勢下,大學生作為國家發展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應該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在不斷前進的同時,不忘學習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始終銘記自己華夏兒女的身份。高校在進行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時,將傳統文化滲透其中,以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同時培養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