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長春 130117)
在我國,高等院校的校園文化是一種獨具時代特色與魅力的文化,具有歷史性、時代性和年輕化的特點,是一定時期內社會文化的風向標,高等院校校園文化的發展和建設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內涵化、國際化、一流化有著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如何更好的進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的多元化、全方面的發展?在青年學生人生最關鍵的階段,打量人生底色,是新時代高等院校亟需解決的新課題和新任務。校園文化精神從外在表現和內在意蘊都深深地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校園文化的影響不言而喻,中醫藥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在吸收著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揮著其獨具魅力的中醫藥特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能普及校園,滋養學生成長,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在全國教育大會發言中指出了三條可實踐的途徑:第一,固本工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覆蓋教育的各個學段,從小學到大學”;第二,鑄魂工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匯到教材體系當中去”;第三,底色工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同時陳部長就有關問題明確提出如下要求:一是將教材課程體系建設好,二是積極拓展校園文化,三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闡發,四是推進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
高等院校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和傳承的主陣地,在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今天,教育者要身先士卒,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大學校園,為校園文化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拓展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校發展,要積極創新校園文化建設新形勢,拓展校園文化建設領域,為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更好的沃土、更大的空間、良好的氛圍,在教育這個主陣地促進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了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長春中醫藥大學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2017年,長春中醫藥大學黨委高瞻遠矚、與時俱進,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在全校范圍內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工程”。旨在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相融合,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文化傳承創新體系,推動學校事業快速發展。
意見要求要堅持文化傳承創新與馬克思主義教育相結合、堅持文化傳承創新與中醫藥教育相結合、堅持文化傳承創新與大學文化建設相結合、堅持文化傳承創新與實施開放辦學相結合,通過完善機制,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強化環境育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建設中;樹立精品意識,打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品牌;建設網絡學習平臺,實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考核認證制度;搶占高地,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創新方式,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交流等途徑和方法;研究闡發、教育普及、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并取得一定成果;具有傳統文化風格、中醫藥特色的文化產品不斷豐富,師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顯著增強;學校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更加堅實,知名度、影響力明顯提升,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走在全國高校前列。
2018年,吉林省社會科學重點領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在長春中醫藥大學落地生根。吉林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基地,旨在通過整合研究力量和學術資源,系統研究新形勢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論與方法,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新模式,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發展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性,全面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水平,充分發揮中醫藥高校服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的智庫功能。吉林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基地的成立,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基地的建成有利于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價值體現,充分調動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創造性。
近五年來,基地研究人員承擔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3項,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5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古籍整理項目2項,各類廳級項目近48項;公開發表CSSCI、核心論文40篇,出版專著和教材33部;獲得各級科研獎勵21項;科研經費總計126.8萬元。這些研究成果在理論上深化了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認識,突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價值,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2017年11月,學校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工程”,啟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證制度”。由校外專家和學校相關學科優秀教師共同組成傳統文化出題小組,搭建傳統文化學習認證題庫,題庫涉及文學、歷史、地理、中醫經典等20大類,10000余道題。
為推進認證制度,學校利用新技術、新媒體,多方向括展學習渠道:一是利用官網,搭建傳統文化知識題庫;二是利用官微,打造文化微課堂,自2017年,學校官微共推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題庫共計110期;三是研發文化學習軟件,以手機游戲的方式,讓使用者獲得學習的樂趣。四是組織傳統文化認證考試,每年學校統一組織一次傳統文化認證考試,截止2019年1月,學校組織了兩次認證考試,共有5000余名學生報名參加考試,1500余名學生取得優秀成績,獲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認證證書”。五是每年舉辦兩次傳統文化知識競賽,讓線上學習和線下競賽形成有機結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然的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和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是長春中醫藥大學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必修課,自1996年考開課以來,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在此基礎之上,近年來學校增加了國學經典、書法、音樂、舞蹈、戲劇等選修課,建立了相對穩定的核心課程和主干課程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課程的開設,直接影響著學校文化氛圍的改變,提高學生自身修養和文化素養的同時,進一步推進了校園文化建設。
打造傳統文化特色校園時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工程”中的重要內容。學校建設了吉林省中醫藥博物館、國醫堂、繼學書屋、五運六氣館、四象城劇場、八卦廣場、河圖洛書、參洛燈等具有中醫藥專業色彩的文化場館與宣傳平臺。同時,學校辦公樓、檔案館、教學樓等建筑也紛紛更名,“明德樓”“啟德樓”“格物樓”“日新樓”等一批充滿文化底蘊的名字集體“上線”。校園內處處洋溢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醫藥特色文化氣息,廣大師生時刻浸潤于傳統文化中。
校園文化“硬環境”改造的同時,學校也在著力加強校園文化“軟環境”的建設。近年來,學校圖書館聯合校團委、黨委宣傳部等在“書香校園”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利用學校學科優勢和專業特色,創造性的構建了五行“莘悅讀”推廣體系,開展了第一屆“經典誦讀”賞讀會、調版印刷體驗、徐邦家書法展等多項充滿傳統文化氣息的閱讀體驗活動;籌劃建設“中醫經典”傳承傳播中心;建設“傷寒書院”,推進“精讀經典,傳承文化”工程建設,引導大學生品讀經典,感受經典,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一流書,做一流人。
中醫藥與傳統文化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加強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是中醫藥高等院校教育的基礎工作。5000年的傳統文化為中醫藥類高等學府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勢,中醫藥高等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融合,有利于祖國中醫藥事業的復興,有利于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民族凝聚力。中醫藥高等學府校園文化的建設充分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將文化傳承創新之“魂”注入中醫藥院校校園文化之“體”,以校園文化載體夯實大學生的文化底蘊,發揮文化引領作用,使廣大青年學生自覺抵制負面文化、低俗文化和西方文化侵蝕,樹立“文化自信”。不斷鞏固大學生共同的精神家園,為祖國培養既具有精湛的醫技醫術,又具備深厚文化底蘊的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