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黑龍江哈爾濱 150050)
1931年11月滿洲省委被敵人破壞,經中央批準中共滿洲省委于1932年1月由沈陽遷往哈爾濱,哈爾濱成為東北地區抗日斗爭的領導中心。為適應創建抗日武裝,開展武裝抗日斗爭的需要,中共滿洲省委機關遷至哈爾濱后,整頓加強和健全了各地的黨組織,使各地黨組織有了新的發展。1932年末,黑龍江地區已有綏寧、饒河、湯原、珠河四個中心縣委和密山縣委等黨組織。1930年3月,中共饒河縣委成立,崔一山(朝鮮族)任書記,崔石泉、黃哲云、徐鳳山任委員。1931年3月,根據中共北滿特委的指示,在中共饒河縣委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共饒河中心縣委,書記樸元彬(朝鮮族),委員有崔石泉、徐鳳山、李一平、樸振宇等7人。饒河中心縣委轄饒河區委、撫遠區委、寶清特支、虎林等支部。
珠河中心縣委于1932年6月建立。九一八事變后,中共珠河縣委改為珠河特支,書記池活(池喜謙)(朝鮮族),組織委員金伯波(朝鮮族),宣傳委員金石輝(朝鮮族)。1932年1月,中共北滿特委撤銷,珠河特支歸中共滿洲省委直接領導。1932年6月,滿洲省委派李福林到珠河,將珠河特支改組為珠河中心縣委??h委委員5人,候補委員2人。珠河中心縣委書記金鳳祥(朝鮮族),組織部長金鐘臺(朝鮮族),宣傳部長池活(朝鮮族),軍事委員金策(朝鮮族),婦女委員李秋岳。全縣共有黨員47名,縣委機關設在螞蜒河東。
密山黨組織建立較早,1928年7月,密山黨支部在密山煤礦建立。1930年8月,中共北滿特委從寧安派共產黨員池喜謙、張山海到密山,在當壁鎮建立了中共密山縣特別支部。同年10月,特別支部改建為密山縣委,并建立當壁鎮、五道崗、二道崗、一撮毛和龍王廟5個黨支部。1933年10月,滿洲省委吉東局為了加強密山工作,派樸鳳南(朝鮮族)、張墨林、李成林、李槿淑等到達該縣,將中共密山區委重建為密山縣委。張墨林任縣委書記,樸鳳南任副書記,李成林為宣傳部長。
1932年4月,中共滿洲省委派軍委書記周保中前往救國軍中工作,以建立黨直接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周保中,白族,原名奚李元,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周保中到達寧安后,5月進入吉林自衛軍,開始在左路軍指揮部負責宣傳工作。由于周保中對抗日形勢的正確見解和出色的軍事才干,獲得了吉林救國軍司令王德林的信任。1932年8月被聘為救國軍總參議。不久,又委任他為救國軍前方總指揮部參謀長,參加指揮攻打寧安縣城、東京城和安圖縣城,破壞吉會路等戰斗,以敵人以沉重打擊。
陳翰章,滿族,1932年10月10日,周保中(白族)指揮抗日救國軍攻打寧安縣城時,陳翰章擔任突擊隊長,攻下了寧安縣城,這次戰斗之后,陳翰章同志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6月,“黨組織派陳翰章到同盟軍所屬的寧安工農義勇隊任中隊政治指導員。1935年2月,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1936年1月改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成立,陳翰章同志任第五軍第二師參謀長,并任師黨委書記。他率隊在寧安縣活動,在群眾的支持下,曾攻打過馬場日本國道居石頭河子車站、二道河子、盧家屯等地,以及敦化官地鎮、額穆黑石鎮、蛟河、南湖頭小沙灘等地,在大、小幾十次戰斗中共殲敵1000余人,迫使日本侵略者暫時放棄在鏡泊湖地區的戰略計劃”。1936年初,陳翰章調離五軍,任抗聯第二軍第二師參謀長、代理師長,中共南道常委(指中東鐵路濱綏縣南側)。二軍二師以鏡泊湖南湖頭為中心,重新建立南湖頭地方游擊根據地,同年6月,陳翰章當選為東南滿省委委員。
1933年春,中共寧安中心縣委曾建立了一支以黨團員和積極分子為主體的抗日武裝,名為北滿工農義勇軍。10多名隊員大部分為朝鮮族,隊長周子岐,副隊長金根(朝鮮族)。部隊活動在寧安、穆棱一帶。這支隊伍也正式編入東北抗日救國游擊軍。1934年6月初,中共寧安縣委從八道河子農民自衛隊和其他地方抽調部分骨干,組建了寧安反日游擊隊。后來,寧安反日游擊隊編入綏寧反日同盟軍。
九一八事變后,中共穆棱縣委投入很大力量創建反日游擊隊,1932年3月,組織了以縣委委員金瑞鉉(朝鮮族)為隊長的反日游擊隊,隊員有24人。1933年5月,中共滿洲省委吉東局成立,重建穆棱縣委,并組建了一支反日游擊隊,隊長由縣委委員金漢植(朝鮮族)擔任,隊伍共有30多人。
九一八事變后,為開展抗日武裝斗爭,中共饒河中心縣委根據中央和中共滿洲省委的指示,一方面積極發展黨員,組織抗日武裝和群眾反日組織。另一方面派黨團員到義勇軍中,支持他們積極抗日。為了盡快建立黨領導的抗日武裝,饒河中心縣委于1932年10月決定,由崔石泉(朝鮮族)、金文享以僅有的一支手槍,與金冬天、崔龍錫、許成在、樸英根等6名共產黨員組成一支特務隊,崔石泉任隊長,開始秘密開展武裝斗爭。經過5個月的艱苦努力,隊伍發展到40余人。1933年2月,中共饒河中心縣委在三義屯召開會議改組中心縣委,樸振宇任中心縣委書記,組織委員徐鳳山,宣傳委員黃繼興,委員玄榮學、楊義鳳、崔宇振。4月21日,特務隊在大葉子溝改編為饒河農工義勇軍,隊長崔石泉,政治部主任金文享。1933年6月,饒河農工義勇軍決定加入國民救國軍,編為第一旅特務營。營長金文享,參謀長崔石泉,政委樸振宇,全營100余人。1934年2月3日,特務營黨組織決定將特務營改編為饒河民眾反日游擊大隊,李學福(朝鮮族)任大隊長,崔石泉任參謀長,樸振宇任政治指導員。崔石峰與許資善分別任兩個中隊的中隊長,金東天任手槍隊隊長。
珠河縣是北滿地區開展革命活動比較早的地方。早在1928年,就有朝鮮共產主義者在螞蜒河東朝鮮族聚居的村落進行革命活動。1930年8月,在中共北滿特委領導下,珠河縣建立起黨支部,從此,在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珠河反日游擊隊逐步發展成為東北抗日游擊戰爭中的一支勁旅。
張蘭生,原名包巨魁,滿族。中共滿洲省委機關于1932年遷到哈爾濱之后,張蘭生第一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5年2月,張蘭生當選為中共珠河中心縣委書記,在他的領導下,哈東地區抗日斗爭蓬勃發展,支部發展到60余個,黨員達到300余人。1936年9月18日,張蘭生當選為北滿臨時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長,1937年6月,北滿臨時省委在湯原縣帽兒山召開執委擴大會議,會議決定改組臨時省委,一致選舉張蘭生任中共北滿臨時省委書記。1937年七七事變后,全國抗戰爆發,張蘭生在樺川縣火龍溝召開軍政干部會議,研究全國抗戰爆發后的東北戰場抗日形勢,并在其領導策劃下,依蘭、富錦、樺川、湯原各縣群眾,紛紛舉行游行示威,散傳單、呼口號,砸爛了日偽的保甲聯防機構,割電線、拆鐵軌,炸毀橋梁和公路,掀起了下江地區抗日斗爭的新高潮?!?939年4月12日,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召開第二次執委全會,決定將北滿臨時省委改建為中共北滿省委”。會議選舉金策為書記,張蘭生當選為省委執行委員,任抗聯第三軍政治部主任。1940年7月19日,日偽騎兵突襲朝陽山頂第三路軍總指揮部和軍政干部培訓班,張蘭生在突圍時不幸中彈犧牲。
許亨植,原名許克,別名李熙山,1909年出生于朝鮮慶尚北道善山郡許氏貴族家庭,1929年,許亨植一家遷到中國賓縣,許亨植思想進步,積極參加黨領導的地下革命活動,1930年許亨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3年,中共滿洲省委派許亨植到湯原縣發動群眾,創立抗日游擊隊。“1938年,許亨植調任三軍三師師長,1939年4月升任第三軍軍長。5月30日,中共北滿省委決定把三、六、九、十一軍統一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并將北滿抗聯部隊編成三、六、九、十二支隊,李兆麟任總指揮,許亨植擔任三路軍總參謀長,兼任十二支隊政委。1941年秋,許亨植被抗聯三路軍黨委派到九支隊。這時的東北日本侵略者已增兵近百萬人之多,我黨領導的抗日運動到了極其艱苦的階段。為了適應新的斗爭環境,許亨植把支隊編成3個分隊,并親自率領戰士們深入群眾,秘密開展群眾工作。經過一年的努力,3個小分隊分別在自己活動的地區發展了一批黨員和抗日救國會員,建立了一些抗日救國會組織,積蓄了新的抗日力量。1942年7月下旬,許亨植到小分隊去檢查工作,8月3日凌晨被搜山的偽警察隊包圍,在敵眾我寡的不利情況下,他沉著與敵人激戰兩個小時,直到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