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麥積區委黨校,甘肅天水 714020)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尤其是關鍵核心技術關系國家和民族發展前途及命運。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促進生產力的大幅提升,而生產力提升所帶來的產品種類的豐富以及生產關系的變化則會導致國家與地區的經濟受到影響。回顧過去我們可以看到,積極順應科技革命的方向提升自身生產力的國家最終都會在全球貿易中取得優勢地位。進入21世紀以來,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訊、物聯網等等,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對于當今的中國來說,現代科技革命的出現正是我國進一步發展的一大良機,而研究科技革命以及生產融合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可為我國的科技發展方向提供參考,這有利于我國將來在激烈的全球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社會生產力越高,科學技術對于經濟的增長就越為顯著,這在很多經歷了科技革命的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中可以找到證明。在20世紀初期,很多西方國家的經濟增長中由科學技術帶來的貢獻僅占10%-15%左右,而在二戰之后,經歷了現代科技革命的西方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目前西方國家經濟增長中科學技術所占據的量最高可達80%,經濟貿易中的競爭實質上已經成為了科學技術水平的競爭。
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級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引起了很多國家的重視,例如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歐洲的“尤里卡計劃”和日本的“科技振興基本政策”等。我國雖然發展較晚,但也意識到了高級技術在國家級競爭中的優勢,因此也提出了“中國智造”計劃,以當前的高端技術為標準點,開始全力提升國內的科技研發與制造水平,試圖在國際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2.1.1 發達國家產業空心化
產業空心化是指一個國家在發展自身經濟與產業的過程中,逐漸向高端產業和技術方向發展,而基礎的產業與技術開始逐漸減少,在國家的產業結構中形成了一種“空心化”的現象。發達國家在逐漸發展的過程中,產業結構不斷的向高端轉移,國內的人口從事高端科技研發與應用或者是設計、服務、信息等方向的工作的比例逐漸增多,而低端的、附加值不高的產業,例如流水線作業等在發達國家中因無人參與開始逐漸被取代,這種現象稱之為產業空心化現象。在整個產業體系結構中,雖然低端產業直接負責大量基礎原料的供應,但失去了這些產業的發達國家不但沒有受到制約,反而成為了產業鏈的頂端,在貿易過程中獲取了大多數利潤,由此也可以證明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2.1.2 發展中國家得到機遇
隨著發達國家產業的逐漸空心化,被其所淘汰的低端產業開始轉移到發展水平尚不高的發展中國家,雖然低端產業是發達國家所淘汰的產業,但對于發展水平不高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得到發達國家所淘汰的產業卻是幫助自己進一步發展的機遇。這一過程在我國的發展歷程中也可以找到證明。在我國發展初期,科學技術水平不高的時代,依靠國內的人口優勢以及接收來自發達國家的落后產能,我國的經濟水平逐漸提升,取得了進一步發展的資本。而隨著我國的進一步發展,國內開始出現產業空心化的現象后,我國的部分企業開始將流水線類型的工作轉移到越南、印度等水平尚不高的發展中國家,而這些國家在接收我國的產能后其經濟水平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可以預見在將來這些國家進一步發展后,也會走類似我國的道路,瞄準高端產業并將國內的落后產能轉移到其他的國家。
科技革命與生產融合使得各種利用新型技術產品的生產成本大幅下降,而產品種類的變化促進了人們對產品的需求,反過來,市場需求也對產品的生產和技術研發起到了正反饋作用。以信息技術為例,計算機是信息技術的代表產物,而最初的計算機不但價格昂貴,占地面積較大,且性能并不高,因此計算機剛剛出現的時代以普通人的能力是根本無法負擔購買計算機的費用的。但當計算機技術進一步發展,計算機的生產成本下降且性能能夠滿足普通人的工作與生活需求時,計算機的平民化市場開始出現,購買計算機的人逐漸增多,而市場需求所帶來的收益和刺激也加速了計算機研發領域的進步,更多體積更小、性能更強、功能更豐富的計算機被制造出來,這些新型產品又進一步刺激了市場的需求,而計算機市場就在技術—需求的反饋作用下開始迅速發展,并最終形成今天的龐大規模。
現代科技革命與生產融合對于人力資源的分配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科技革命與生產融合會使得發達國家負責高端產業,而發展中國家從事低端產業,這種分工明確的生產關系對于人力資源的分配也造成了影響。以單一產業的內部來看,科技革命使得該產業的技術水平提升,因此在產業中,從事研發、設計、規劃等高級技術的人逐漸增多,人力資源呈現出向高端流動的趨勢,而這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從事該產業的企業在招聘相關人員時對學歷的要求進一步提升,而這又對教育市場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科技革命的出現與分工生產的方式使得各國的貿易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根據對國際貿易結構的分析結果,國際貿易中由自然以及人工條件所決定的因素,如資源、人力等在國際貿易中的占比逐漸下降,依賴這些因素參與國際貿易的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開始逐漸減小,而由社會和經濟條件決定的因素,如科技水平、生產工藝、供應鏈關系等因素的優勢逐漸增加,國際貿易的天平開始向技術發達型國家進一步傾斜。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技術發達型國家雖依賴自然條件型國家提供的資源、人口等,但其技術優勢可以幾乎完全抵消其在國際貿易中所花費的成本,科學技術使得技術發達型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取得了豐厚的利潤,因此在面對自然資源型國家時完全不存在劣勢;另一方面,技術發達型國家憑借自身新型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自然資源型國家所提供的自然資源,因此技術發達型國家可以憑借技術而不受自然資源型國家的約束。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技術發達型國家開發了大量可取代自然資源的產物,如人工合成用品、各種新型能源等。技術優勢使得技術發達型國家不受自然資源型國家的限制,但自然資源型國家卻需要來自技術發達型國家的技術優勢,因而國際貿易的天平進一步向技術型國家傾斜,使得各國的貿易結構開始逐漸發生變化。
國際貿易不單指物品的貿易,還有技術貿易,例如技術所有權轉讓,技術專利費的收取等,這些不涉及到實物性商品的貿易都屬于技術貿易。在以往的國際貿易中,實物類的貿易占據多數,但隨著科技革命以及生產融合所帶來的發達國家產業空心化,發達國家開始出售自身的科學技術,技術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占比逐漸增加。
技術貿易按照授權方式,可分為所有權轉讓與專利授權,所有權轉讓是指購買方直接購買該技術的所有權,購買后該技術可由購買方永久使用;而專利授權一般用于較為高級的技術,購買方購買的是技術的專利,使用時需要向出售方繳納專利費,同時使用的范圍也受專利的限制。而按照貿易的方式,則分為純技術的貿易與技術和其搭配硬件的貿易,技術的使用往往需要搭配一定的硬件設備以發揮作用,因此對于工業基礎較差,缺乏硬件設備的落后國家來說,技術貿易涉及到技術與硬件的同時買賣;而在發達國家之間,很大程度上只有純技術買賣。
本文對現代科技革命與生產融合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現代科技革命的出現使得各國經濟進一步增長,同時,生產融合使得發達國家開始出現產業空心化的現象,也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的進一步發展。而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生產力提升對于產品需求和人力資源的變化也產生了影響。在現代科技革命與生產融合的影響下,國際貿易開始向逐漸技術化,技術的占比增加,這又對學術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增強了國家之間的合作。習近平總書記意味深長地強調:“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對于我國來說,在新時代除了要全力提升科技水平外,還應當結合本國國情,探索一條適合國內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