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君
(岳陽市第十五中學,湖南岳陽 414000)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使高中生在全面了解地理這一學科的同時,具備較強的地理運用能力,比如使高中生具備人地協調觀。這不僅僅能夠讓學生的地理成績、地理學習質量得到提升。更為重要的是,能讓高中生對地理這門學科產生興趣,進而為我國地理事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因此,精簡高中地理教學環節,對提升高中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意義重大。
所謂的精簡教學環節,并不是簡單的對一些教學內容和環節的刪除。而是基于整個教學目標,以及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對不必少的教學環節進行刪減。最終使整個教學過程內容簡練,但能最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當前很多地理教師的教學,都會在課堂上浪費大量時間,不僅使整個教學過程看起來松弛、無聊,也耽誤了學生對地理新知識和新技能的學習。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對原來的教學環節進行精簡,以有更多地時間,讓學生進行新知識新能力,實現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良好培養。
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雖然看起來只相差兩個字,在概念上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但實際上,這兩種概念下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卻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利用精簡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并不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那么什么是學科核心素養?簡而言之,就是學生在學習一門學科的過程中,通過對這一學科的學習,所具備的能夠體現學科核心的東西。就拿地理教學來說,學生在學習完這一門學科后,身上要體現出具有明顯地理學科核心的東西。比如空間能力、地域認知能力、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能力等。這種學科核心素養,是和學科本身相關的能力和素養,是能夠區別去其他學科核心素養的存在。比如生物這一學科的核心素養,就是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社會責任等。其和地理核心素養呈現出來的,是完全不同的內容和品格,是基本上只有本學科才具備的獨特價值。
本文對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就是上文所說的,在教學中培養高中生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能力。
精簡教學環節,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策略為:
第一,通過資源整合,簡化學生搜索地理信息環節。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需要讓學生真正的認識到人與地球之間的關系,自己的行為對地球產生的危害。而這需要各種數據和資源來證明,但學生若自己搜索這些資源,或讓學生在龐大的數據庫中進行尋找,都是十分費時的事情。教師可以直接省略這一環節,直接對各種相關的資源進行整合,將精簡過的有力數據和資源信息直接呈現給學生。比如,放出每年全球人類使用的水量,并和地球的總水量進行對比;將未污染和河流和被污染的河流進行對比等。
第二,通過設置情景,激發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水污染及其防治》的時候,教師不浪費時間跟學生說水污染的嚴重后果,而是直接設置一個情景:搜集各種污水,將這些污水帶到教室里,讓學生直接去看,去感受。在刺鼻氣味的刺激下,污水惡心顏色的刺激下,學生直接就能明白污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兒。
在以上兩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并沒有用冗長的話語去告訴學生,水和地球和人之間的緊密關系。但相關數據和資料的呈現,真實的污水情景,卻能夠直觀的刺激學生的內心。使學生意識到水污染對地球的危害,對自己生活的危害。這會直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變化,使他們初步具備人地協調觀,以身作則促進人與水資源與地球的協調發展。
第一,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綜合思考。問題的設置能夠讓高中生直接去思考與問題相關的地理內容,省去了教師直接將繁雜的地理知識點闡述給學生的環節。比如在學習《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設置一個問題:全球氣候變化對你的生活產生了什么影響?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除了會思考對自己的影響外,基本也會聯想到對整個人類活動的影響。這樣一來,學生在思考中無意識的就進行了綜合思維的鍛煉,同時也會意識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嚴重性。
第二,通過啟發引導,促使學生進行多層次的綜合思考。教師在提出問題后,可以先自己回答一種可能,之后引導學生進行聯想。比如在學習《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這一課的時候,對于自然災害的成因,教師就可以先說出一種因素,再引導學生對其他的因素進行思考。比如,教師說“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當地降水分布不均,夏季暴雨時間長,所以就會發生洪澇災害”。教師只說出了其中一個原因,之后就可以讓學生思考。學生就會順著老師的思路進行回答。比如有的學生會回答,“我覺得除了氣候之外,跟當地的地域特征也有關系。”“也有一部分人為的因素在里面,古代的時候我國的洪澇災害并不嚴重”。很顯然,隨著教師的引導,學生進行了多方面的綜合思考。
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更快的具備區域意識感,具備對地理區域進行認知的能力。比如在學習《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將世界版圖呈現出來,讓學生先意識到區域的存在。教師首先讓學生了解各種自然資源的存在,再經過資源的分布,幫助學生去進行區域認知。教師可以先對我國的資源分布進行區域劃分,比如攀枝花、鞍山這一區域內分布著大量的鋼鐵資源,大慶、克拉瑪依是石頭區域。在學生根據自然資源對區域有初步的認識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嘗試,根據自己的認知對國內的各個區域進行劃分。比如,有些學生會以美食對城市進行劃分。之后教師可以再播放國內各地的區域劃分情況,將國內各種區域劃分的案例呈現給學生。由于信息技術對各種區域的直接呈現,再加上學生自己也嘗試劃分區域,相信學生一定能初步具備區域認知能力。
培養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相對而言是一件比較簡單的事情,教師最開始只需要直接舍去地理知識的灌輸,直接帶領學生實際走到地理環境中去。即通過野外考察的方式,讓學生直接運用地理知識。不過在實際考察之前,教師要先讓學生對考察的地理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在學習《地形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直接帶領學生去考察不同地形下的交通路線。比如本市有很長的山脈,而這座山脈正處在城市的交通要塞上,讓道路繞過山脈具體太遠,于是就直接挖了一個隧道;為了不減少本市的淡水河面積,在城市規劃中沒有填河造路,而是直接在河上架了一座橋。當學生真實的看到這些畫面的時候,他們就會很快理解地形對交通路線產生了什么影響,也會明白為什么不同的地形下,道路的形式存在差異。當學生在生活中遇到類似事件或問題的時候,他們就能直接想到這一節課的內容,進而將本節課的內容在生活中進行實踐。
在以往的教學中,高中地理教師多忽略了地理學科所具備的實踐性,只側重于課本上的地理知識展開教學。以至于高中地理對高中生而言,就是一些需要記住的地理知識點,和自己的生活之間存在的聯系極少。在這樣的教學下,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自然難以得到培養。因此高中地理教師需要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對地理教學環節進行精簡,并加入更多能夠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以讓高中生除掌握地理理論知識外,也成為精通地理技能的“地理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