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淑穎 合肥學院 安徽合肥 230601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堂是幫助學生在大學期間進行系統性職業生涯規劃,給予指導性意見,有效引導的過程,直接影響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生活質量,以及求職就業和未來選擇。學生從高強度的高考釋放后,相當一部分同學進入大學校園是迷茫無措,缺失信念與目標的,而這在日常專業課的學習中也難以汲取答案的,基于新時期大學生思維意識探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堂恰恰可以建起一座橋梁,幫助學生疏通眼前的道路,“扣好大學的第一顆紐扣”,從喚醒意識,探索個人性格,興趣,能力,價值觀,來作出決策,評估,認清自我,準確定位,鎖定目標,確定方案。
大學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平臺,而不少學生傳統意識卻疏于對這門課的重視,明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的重要性于學生個人,乃至社會都有重要意義,學生在課上學習探索中開闊眼界,放眼未來,課下交流互動中思考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個人定位,有計劃,有方向性去汲取知識,參與活動,在意識與能力上能夠與社會需求相接軌,在大學四年真正利用好時間充實自我,在擇業的道路上更加堅定而有信心,實現“個人幸福最大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在探索價值觀的章節中,結合當下熱點社會問題,傳遞正確的是非觀,讓學生在個人職業擇業觀之上意識到祖國和平和高速發展來之不易,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要肩負更重大的使命去奮斗,少年強則國家強,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熱血的愛國青年,為將來的社會繁榮和諧打下堅實基礎。
(一)當下社會環境下,快餐文化文化正在一點一滴滲透到生活學習中,不難發現“快時尚”不斷興盛,更新換代的速度日益加快,以短視頻走紅的網絡主播群體也在逐漸龐大,反映了社會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逐漸帶動了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一方面更注重產出效率,一方面浮躁,急功近利,求勝求快等心態也在浮出水面。大學課堂上“低頭族”現象屢見不鮮,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集中,除了提高學生自身修養之外,教師的豐富閱歷,個人魅力和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讓學生沉下心來吸收課堂內容需要明確三點,一是讓學生意識到課程對他們本人的意義,導入部分可以通過學生自述,實踐活動,短視頻播放帶入情景,讓學生意識到當下現狀,喚起危機意識,素材要新,能夠觸及內心;二是與時俱進了解當下的流行文化,課堂教學內容要能與學生親身經歷或所思所想契合,切實幫助他們解決人際交往中,求職就業中所遇到的困難,成為應用型教學課堂;三是注意語言表達技巧,無需用冗長枯燥的心靈雞湯式語言闡述道理,經典幽默詼諧的故事,或是震撼有情感溫度的案例,都能持續性保持學生的關注度。
(二)社會多元化價值觀并存。“意識形態是一組相對穩定的價值信念。”面對社會多元化價值觀并存的情況,高校教師要要精準定位,明辨是非曲直,方能傳道受業解惑。為此,我們必須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新時代新使命新責任,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通過大學精神和校園文化的錘煉,營造美好精神家園,增強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課堂上力求觸動學生,與他們日常生活的細節相結合,能深入學生內心活動,因材施教,例如自我探索的興趣章節,針對每一類學生給予一定的心理解讀,具有一定洞察能力和心理學基礎。
(三)探索課程模式改革,打破傳統授課方式,利用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平臺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聯系,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建立相互信任,基于當下的“佛系”文化,不少學生在被動接收知識,且持續時間很短,意義是被思考而不是被賦予的,需要讓學生在群組的探討中得出結論,更自主自發去研究生涯規劃,以取得階段性成果而釋放更大動力推進下一步目標。課堂內容需要與未來社會需求相接軌,借助學校的平臺為學生引入更多的資源,更多接觸已經步入社會的人才或可加快學生的心理成長。
(四)互聯網+時代對于高校意識形態的沖擊。阿爾溫·托夫勒指出:“世界已經離開了暴力和金錢控制的時代,而未來世界政治的魔方將控制在擁有信息強權人的手里,他們會使用手中掌握的網絡控制權、信息發布權,利用英語這種強大的文化語言優勢,達到暴力金錢無法征服的目的。”互聯網時代帶來雙重影響,一方面信息爆炸化的網絡平臺連接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價值,讓用戶更迅速,更有意識接觸到多元化的價值觀,豐富了其精神內涵,一方面爆炸式是信息是非難辨,對于思想意識形態還未成熟的大學生是一種挑戰,網絡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同樣會加深輿論對整個社會的沖擊,挑戰民眾的心理承受能力。
(五)相比于專業性課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課堂優勢也恰恰在于理論性知識不多,主體是實際應用型,因此課堂的形式也容易多元化,不局限于一對多的形式,以吸引學生注意力開端,穿插相關主題的課堂活動讓學生親身投入并獲得感悟,最后做出經典性的總結引發共鳴,讓學生帶著課堂所學真正也能在課后所用。課堂教學中,“興趣島”,“價值觀交換”,“破冰游戲”,“決策平衡單”等活動廣泛受到學生的喜愛與好評,能夠對他們心理狀態產生一定的刺激和影響,“假設性的經歷”喚起學生內心深處的渴求,激情,動力,重新認識自己,定位自己,勇敢踏上追夢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