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Michelle Yu

在古老的耶路撒冷,你可以天黑后漫步在古城體會文明的莊重和嚴肅,也可以白天參觀這座城市的博物館、美術館,感受以色列各種藝術的熏陶
以色列是我最愛的旅行地之一。這些年,我去以色列度假過,也借著以色列經濟發展的大好時光出差過。最近的一次旅程,我在這個“圣地”好好地進行了一次藝術之旅,體會這個文明古國的特殊韻味。雖然以色列是一個很小的國家,比北京大比海南小,但其對國際藝術界的貢獻是持續不斷的,似乎永無止境地在突破著。
在以色列,你會發現這是一片多么迷人的土地,從奇跡般保存完好的古老珍寶和耶路撒冷的神圣遺址,到特拉維夫動蕩不安地推翻邊界藝術區,這個小國完美地融合了古代文明和當代藝術的發展。雖然以色列以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文物而聞名,但是現如今,當地居民、藝術家、手工藝人和表演者將其變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意和藝術中心。

《Profile》畢加索1967年設計的作品。現藏于以色列博物館藝術花園內
耶路撒冷古城從猶太王朝和羅馬時代,到伊斯蘭帝國,再到現代以色列,一直是文化、宗教和歷史的中心。每一塊磚石都書寫著歷史。如果沒有在集市的小巷里徘徊、在城墻上行走、在西墻領略老城文化、在圣墓教堂、圣殿山(Al-Aqsa)或大衛塔博物館探索舊城的悠久歷史,就不算是在中東國家旅行過。
毫無疑問,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城市之一。它融合了多種宗教、傳統、古代歷史和現代城市生活,數百年來一直吸引著游客,同樣也是吸引著藝術家的地方。在耶路撒冷,你可以天黑后漫步在古城體會文明的莊重和嚴肅,也可以白天參觀這座城市的博物館、美術館,其收藏范圍從珍貴的考古文物到發人深省的當代藝術應有盡有。除了文明藝術外,耶路撒冷的自然奇觀也值得一看:在古老的馬薩達堡壘頂上欣賞雄偉的沙漠遠景,然后漂浮在充滿活力的死海浮水中,體會在這種自然環境下塑造出來的以色列民族性格和文化。
以色列國家博物館(The Israel Museum)是以色列最大的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扮演重要角色的考古博物館。它豐富的館藏,包括從史前到當代的歷史文物、藝術品、猶太藝術等。在這大量藏品中,一件非常特殊和具有歷史意義的藏品就是“死海古卷”。
死海古卷是在1947-1956年之間在死海西北岸的Khirbet Qumran附近的11個洞穴中發現的古老手稿。它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世紀。大部分的卷軸都是希伯來語,較少的有阿拉姆語或希臘語。手稿分為三大類:圣經的、偽經的和宗派的。圣經手稿包括約200本希伯來圣經書籍,代表了世界上圣經文本的最早證據。偽經手稿(猶太圣經正典中未包括的作品)是以前僅在翻譯中才知道或根本不知道的作品。宗派手稿反映了各種各樣的文學體裁:圣經評論、宗教法律著作、禮儀文字和世界末日作品。
死海古卷的發現代表了古代猶太人歷史研究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從未有如此龐大的文學寶藏可為人所知。由于這些非凡的發現,現代人對希臘和羅馬時期在以色列土地上的猶太社會的了解以及阿拉伯猶太教和早期基督教的起源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而針對死海古卷而修建的死海古卷博物館是以色列博物館中的標志性建筑。它是以死海古卷被發現時的瓶蓋為原型,設計了一個巨大的“瓶子”,將古卷的真跡放在“瓶子”的地下。另外由水不斷循環澆灌紀念館,亦是凈化心靈之意。
位于死海古卷博物館旁邊的是第二圣殿時期的耶路撒冷模型。模型透過地形和建筑特色,重現耶路撒冷在公元66年被羅馬人摧毀前的樣式,并為死海古卷提供具體的歷史背景。
死海古卷博物館中除了藏有死海古卷之外,還藏有十分罕有的中世紀早期圣經手稿,喜歡宗教文化的旅客一定能大飽眼福。以色列博物館內還有由日裔雕塑家野口勇設計的比利羅斯藝術花園,藝術花園被喻為20世紀中一座舉世矚目的雕塑花園。現代化的設計把藝術花園融合在古耶路撒冷山坡的東方美景中,展示了現代西方雕塑與傳統結合的美,使整個博物館更增添神秘和魅力。
花園內還收集了多位國際著名雕塑家的作品,包括一代大師杰克斯·利普茲(Jacques Lipchitz)、亨利·摩爾(Henry Moore)和畢卡索(Pablo Picasso)的作品;以及當代著名藝術家瑪格達蓮娜·阿巴卡諾維茲(Magdalena Abakanowicz)、馬克·狄翁(Mark Dion)、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和米哈·厄爾曼(Micha Ullman)的現場創作雕塑作品。

以色列博物館內的比利羅斯藝術花園被喻為20世紀中一座舉世矚目的雕塑花園,收集了多位國際著名雕塑家的作品

以色列博物館里的大型老耶路撒冷城模型

“死海古卷”,以色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2019年以色列雙年展最令人矚目的作品之一,由藝術家Aya Ben Ron完成的駐地醫院X,探索藝術和現人類面對的社交疾病
在耶路撒冷還不容錯過的就是耶路撒冷雙年展。雙年展建立于2013年,致力于探索當代藝術與猶太世界之間的相互關系。耶路撒冷雙年展通過攝影、影像藝術、裝置和表演來提高對這些概念的認識。該藝博會匯集了200多名業界知名藝術家,他們將猶太人的思想、傳統和文化交織在一起,并在耶路撒冷展出他們的作品。展覽一般在耶路撒冷的各個地點舉行,包括貝特·哈西德、大衛塔、貝茲克大樓、史考伯博物館和其他歷史遺跡。
當展覽主辦人Ozeri談及為什么舉辦這個藝博會和這個藝博會又跟世界上其他藝博會有什么區別時,他提到“我們試圖展示不同的猶太人表達方式和不同的觀點,但是同時,我們更希望觀眾可以通過看到這些不同,而更深層次地理解這些不同觀點中的共同點,也就是我們以色列人和整個世界的人的共同點”。
耶路撒冷雙年展是以色列的第一個藝術博覽會,每兩年的夏天舉辦。就如同中國一樣,以色列在這個世紀發展迅猛,從而這個當代藝術展不僅僅是文化發展的產物,也是代表以色列當代藝術發展的里程碑。
造訪耶路撒冷這個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倘若有專業的向導為你做講解,你可能會發現每一個街頭的裝置都是數得上名的藝術品,在街頭走走停停就是一場藝術之旅——耶路撒冷的藝術魔力不再靜止于字面之上,而是真真正正就在人的眼前。
20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大批以色列的藝術家開始轉移到特拉維夫(Tel Aviv),自此這里成為了這個國家新的藝術中心。它是怎樣的一座城市?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摩司·奧茲曾這樣描寫:“一聽到特拉維夫這個詞,腦海里就立刻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一個身穿藏藍色男士背心、強健魯莽的小伙子,古銅色皮膚,肩膀寬闊,一個詩人——勞動者——革命家,一個無所謂的小伙子。與其說生長在這片沿海地帶的以色列人在過去的65年以這三種不同的面貌示人,不如說他們是真正的畫面創造者,用勞動和思想勾勒出了一幅幅特拉維夫畫像。”
有的人稱這座城市為以色列的“硅谷”,你可以看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引人注目的包豪斯建筑“白色城市”,還可以在擁有三千年歷史的海港上一逛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和古老的賈法角(Jaffa),領略令人驚嘆的以色列當代作品。在整個特拉維夫,還有數不勝數的私人藝術收藏、藝術家工作室,可以近距離體驗以色列的藝術、文化和歷史。

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從建筑頂部各個角度射下來的光線和投影穿過纏繞扭曲的垂直中庭,被稱作“光之瀑布”
“白城”(White City)是由來自德國以及其他具有德國文化影響力的猶太建筑師在1930年代以特拉維夫獨特的城市風格建造的4000多種建筑的集合,其中包括濃郁的包豪斯建筑元素。納粹在德國掌權后,這些建筑師移民到了英國的巴勒斯坦統治。在世界上任何城市中,特拉維夫擁有的包豪斯建筑數量最多。保存、文獻記載和展覽吸引了人們對特拉維夫1930年代建筑收藏的關注。 2003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宣布特拉維夫的“白城”為世界文化遺產,是“ 20世紀初新城市規劃和建筑的杰出典范”。
“白城”,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接近于北京的798,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藝術聚集地。漫步該區域,就像是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漫步在充滿建筑破壞物的孩童,由此前往遍布整個城市的眾多畫廊、藝術酒店、美術館和藝術家工作室。
Sommer畫廊位于“白城”的羅斯柴爾德林蔭大道上,那里遍布著酒吧、咖啡館和設計商店,畫廊代理著國際和當地著名藝術家威廉·薩斯納爾、烏戈·羅迪儂、沃爾夫岡·蒂爾曼斯、沃爾夫·蒂爾曼斯、塔爾·R和耶爾·巴塔納等藝術家作品。該空間包含一個較小的項目室,年輕的策展人有機會在其中策劃新興藝術家的小型展覽。另外一個值得一去的就是Chelouche畫廊,坐落在一幢由約瑟夫·柏林設計的20世紀20年代新古典白色建筑。畫廊推行了一項鼓勵以色列與國際藝術家和策展人對話的計劃,其中包括米開朗基羅·皮斯托萊托、米奇·克拉茨曼、尼爾·阿隆和威廉·肯特里奇等藝術家。在去Chelouche畫廊的路上是Noga畫廊,那里有著名的以色列藝術家Ori Gersht等藝術家的作品展覽。
花一天時間輕松徜徉在藝術畫廊和咖啡館之間,另一天則置身于精美的手工藝品店和溫暖的海灘上,而待上一周則可能有其他意外發現。
以色列之旅還不能錯過的有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這是以色列頂尖的當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世界最大的伊斯蘭藝術收藏機構之一。
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成立于1932年,博物館共有五層,三層地上,兩層地下,同時還設置了一個高87英尺的中庭。這個巨大的中庭也被稱作“光之瀑布”,從建筑頂部各個角度射下來的光線和投影穿過纏繞扭曲的垂直中庭,創作出夢幻般的光影效果。館內藏品內容涵蓋油畫、素描、雕塑、攝影、裝置藝術等各領域。收藏有20世紀中葉重要藝術流派的作品:野獸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俄國建構主義、超現實主義、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不同形式的幾何抽象藝術以及波普藝術等。藏品包括畢加索不同時期的杰作、俄羅斯前衛藝術家亞歷山大·阿契本科(Alexander Archipenko)1908-1921年的作品。更有馬克斯·貝克曼(Max Beckmann)、馬克·夏加爾(Marc Chagall)、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埃里希·赫克爾(Erich Heckel)、阿爾伯托·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瓦西里 ·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杰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路德維希·米德內爾(Ludwig Meidner)、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埃貢·席勒(Egon Schiele)等藝術家的作品。
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的藏品如此豐富,讓人難以想象初期的絕大部分藏品來自捐贈。最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著名的古根海姆收藏家族對博物館捐贈了36件藝術作品。其中有抽象和超現實主義藝術派系,包括杰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威廉·巴齊奧特(William Baziotes)、伊夫·唐吉(Yves Tanguy)和羅伯特·馬塔(Roberto Matta)等。
這里還有一個故事,初成立的特拉維夫藝術館只有數量極少的收藏。當時的特拉維夫城市還在規劃中,第一任市長梅爾·迪岑哥夫(Meir Dizengoff)將自己所在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 Boulevard)大道私人府邸捐出,于是藝術博物館設立在其家中。隨后,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由于其發展經歷了多次搬遷、合并、改建。如今的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主要分三個部分:赫蓮娜現代藝術館(The Helena Rubinstein Pavilion for Contemporary Art ,1959)、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舊館(Main Building,1971)、赫塔和保羅埃米爾展館(Herta and Paul Amir Building,2011)。
以色列,這塊土地是古老的,見證了眾多的戰爭和災難,也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和殘酷的爭斗……或正因如此,以色列充滿故事,而它的迷人之處,就在于我們會發現這片復雜又無盡的土地的豐富財富。

特拉維夫藝術氣息濃厚,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街頭藝術家作品

特拉維夫街頭的包豪斯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