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內外有兩條新聞值得關注:一條是重慶大學博物館被疑贗品事件引發舉國刷屏,持續高熱的輿情讓多年積疴的“國寶幫”再度浮出水面;另一條是美國丹佛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任焦天龍一句“博物館是否能夠變賣藏品”引發業界熱議,而今秋紐約藝術周上蘇富比與佳士得兩大拍場巨頭都推出了博物館藏品專場。
兩條新聞引發熱議的背后,與近年來的“文博熱”有直接的關系。經過博物館教育的中國大眾現在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意識:最好的藝術品,其歸宿一定是博物館;最好的藏品,其歸宿一定是博物館。經過博物館認證的“國寶”之所以謂之“國”,代表了對當前社會一整套的文化規則——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法律等進行系統的評判。推動知識的社會公共化,人人都有獲得知識成本最低的渠道。是人類文明前進一大步的那一步。
所以新聞的前者,博物館和高校都是社會公共文化的神圣高地,兩者同時被入侵,已經深深傷害了大眾對文化高地的仰望與尊重的感情;而新聞的后者,也等于刷新了大眾的三觀,原來在美國,即使是國家級博物館,為了釋放博物館館藏壓力,與其讓文物不見天日,不如售賣部分去征集更適合博物館自身收藏體系的藏品,讓藝術品流通形成良性循環。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全球不可忽略的收藏大國。盡管拍賣這套市場體系來自于西方,但是收藏市場的普眾性再無他國可以類比。尤其這些年的經濟環境就是在印證“亂世黃金,盛世收藏”的老話,投資文物、藝術品、珍稀真品的回報率,遠遠把股票、房地產、貴金屬拋在了后面。收藏也不再是私人藏家獨大的領域,分擔通貨膨脹風險和投資收益,包括合理避稅,甚至在良性運作中反哺企業,都給企業留出了后續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多的大企業加入了收藏的行列……曾經的私人藏家們在幾度浮沉之后,懂得如何解決困局,架構生態產業鏈型投資板塊,在頂層設計上為企業謀一個更多元未來……中國收藏在當下已經進階到一個嶄新的時代。
有時會想,確實是這個時代選擇了企業進入收藏。以企業的力量介入收藏并推動藝術的發展,實質上企業也可以承擔一份社會職責。企業與藝術關系的發展,絕對不再是一種簡單交換資源的模式,而一定是朝雙方的共享、互動、彼此參與的方向發展。企業和藝術的合作會更多地跨界,形成多元合作。經歷了新舊交替的接班之后,新一代企業家們開始重視收藏背后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價值。他們清楚作為先進性企業還要擔負一份更高遠的社會責任——為人類文明留存共同的財富。
俗話說“流水不腐”,通過收藏,只要是堅持正確的價值觀,擁有堅實的知識系統,讓文物在正常流通渠道里流轉,不失一種良性循環的路徑。既然是人類文明共同的財富,不管是私人收藏、企業收藏還是博物館收藏,只要都是藝術生態鏈上的守護力量,相互接棒,人類文明便得以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