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爭爭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 北京 100088)
今年夏天,話題量較高的有兩部電視劇,《親愛的,熱愛的》和《長安十二時辰》。這兩部劇除了迅速占領國內的話題榜以及各播放平臺的首位以外,還登陸了國外多個網站,不僅在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亞洲國家播出,其中《長安十二時辰》還成為首部在亞馬遜上付費播放的中國電視劇。雖然它們的觀看量還有待提升,但是對比前幾年的舉步維艱,中國電視劇已經走出了一條新路。
中國是電視劇生產的大國,當前每年的生產總量高達15000集左右,但并不是電視劇強國。遠有英美制作精良的系列劇,近有日韓情感細膩的短小劇,連近年來異軍突起的泰劇也開拓了一定的市場。
長期以來,我國電視劇重視國內市場,對外傳播一直沒有受到關注,導致國產電視劇僅在一些國外的華人圈播放。我國的第一部出口電視劇是1981年由廣東電視臺拍攝的電視劇《蝦球傳》,這部八集連續劇出口到東南亞。此后,一大批的優秀電視劇走出國門,對外傳播著中國文化和國家形象[1]。尤其是1987年,當年生產的優秀劇集如《紅樓夢》《西游記》《梁山伯與祝英臺》等一大批國劇都走向了國際市場,徹底打破了我國電視劇只進不出的局面。然而,走出國門的電視劇并非一帆風順,經歷了2000年初期的低谷后,直到2007年才有了好轉。這主要還是得益于國家扶持政策的出臺及媒體導向影響,電視劇對外傳播也進一步受到了各方重視,很多電視劇如《士兵突擊》《三國》《中國往事》等都斬獲國際電視節獎項,為中國電視劇的海外傳播打下很好的基礎[1]。
隨著互聯網行業和經濟的不斷發展,電視劇傳播的范圍和速度已經遠超于傳統時期。人們不再受限于傳統媒介,人們開始通過網絡平臺獲取信息,這也為中國電視劇的對外傳播打開了新天地。相對于電視臺這一傳統媒體平臺,新媒體平臺對中國電視劇的需求量更大而且對于內容、風格的包容性更強,正日益成為中國影視節目“走出去”的重要平臺[2]。
近幾年各影視機構紛紛登陸You Tube、Netflix、Dailymotion、Viki、Dramafever2等海外網絡平臺并積極布局,因互聯網的開放、通暢、及時、便利、有效,讓國產電視劇跨越了以前通過傳統電視臺較難落地的傳播困境(目前通過電視臺落地的主要集中于亞洲和非洲國家,國產電視劇一直難以進入歐美國家的主流電視臺)[3]。
當前全球視野下,電視劇的對外傳播迎來了更好的契機。在政策的引領帶動下,中國“走出去”影視節目總體規模呈上升趨勢,2018年出口額約1.25億美元,比2013年翻了一番。以聯合展臺、協作體、聯盟等形式抱團出海已經成為中國影視“走出去”的重要形式。從2004年開始,總局每年在國外的一些影視節展上舉辦“中國聯合展臺”,對參展公司進行一定比例的資助。從2016年開始,中宣部把聯合展臺項目列入重點支持項目。除聯合展臺外,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浙江華策分別牽頭組織成立的“絲綢之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中國電視劇(網絡劇)出口聯盟”,成為國內電視劇“走出去”的一個重要平臺[4]。
2019年,總局繼續加強對“中國聯合展臺”的支持力度,特別是重點實施“走出去”內容創作扶持計劃,5年時間精選100部優秀作品推向海外[4]。除此之外,商務部等其他部委對于重點企業和項目也會給予豐厚的出口獎勵以及其他的配套優惠政策。
中國電視劇從早期作為“國禮”帶出國門,到新媒體時代,中國電視劇能成為網絡媒體的一種選擇,在于其具有普世價值又有中國特色的故事。這與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關,不同于好萊塢西方的工業文明呈現。
相比一些純粹的家庭倫理劇和愛情時尚劇,近些年出口大熱的還是古裝歷史劇,比如《甄嬛傳》《瑯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香蜜沉沉燼如霜》等。這些帶有歷史感卻又架空歷史的古裝劇,給了國外觀眾以新的體驗。以《香蜜》(2018年)為例,它不僅是當年暑期檔國內的熱劇,也成功地銷售給了海外很多國家,目前已經陸續在Rakuten Viki、Netflix、韓國中華 TV、新加坡 Sing Tel、日本Lala TV等平臺播出,均獲得不錯反響,并且在首爾國際電視節上獲得了年度最具人氣海外電視劇獎。這些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沒有囿于闡述嚴肅的歷史觀,而是在消解文化距離感,給觀眾營造出一個仿現實的虛擬世界,建構新的規則。而規則的遵循與現實情況綁定,能夠形成情感共鳴。一方面,給海外觀眾以獵奇心理來捕獲中國電視劇帶來的新鮮感;另一方面,看似不同背景下,呈現的相同情感表達方式給了觀眾相對便捷的接受可能,讓觀眾更有代入感。
1.內容同質化嚴重
同質化最早被應用于經濟學當中,是指產品的趨同性。而電視劇同質化現象是指電視劇模仿性強、沒有新意,內容或形式被刻意模仿,看起來各有千秋,其實大同小異[5]。長期以來,由于電視劇的制作周期較長,從立項到最后的上映,經歷了多方相互平衡和博弈,電視劇的創作常同質化、蹭熱度的扎堆出現。當新媒體時代到來之后,盡管網絡劇也參與了進來,但是網絡劇多以大熱的IP劇改編為主,網絡文學的受眾又相對單一,導致了網劇的內容也多受此影響,無法擺脫內容同質化的桎梏。
不僅內容同質化,普遍的角色本身也是一種同質化。愛情劇里面的“霸道總裁”和“傻白甜”,抗日劇里面的“神勇不敗的八路軍”和“土肥圓傻的敵軍”,家庭劇里面的“惡婆婆”和“受氣兒媳”等等都是臉譜化的形象,很難引起共鳴。
2.細節設計不嚴謹
在電視劇對外傳播的國際市場中,日韓等國的電視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一直明顯高于國產劇。究其原因,日韓劇多注重人物塑造、細節打磨,劇中所有情節點設計得當,能夠給觀眾以信服感。對比國內的電視劇,現實劇中往往只注重偶像材質,沒有用心打磨劇本,演員的表演浮夸,無法得到國外觀眾的認可。歷史劇中的服裝、化妝、造型過于粗糙,特技水平有限,連國內觀眾都很難打動,更別提走出國門了。加上語言、故事內容的隔閡感,這些不嚴謹的電視劇很難跨出國門。
3.項目管控能力欠缺
國產影視作品的制作流程不太嚴謹。立項上存在著跟風生產等問題,市場上的題材重復率過高,觀眾很容易有審美疲勞的感覺。
具體制作上,過分消費“粉絲經濟”。明星的過高片酬導致電視劇制作的惡性循環,壓縮拍攝成本使電視劇品質不高。編劇的話語權有限,劇本打磨的時間過短,難以深耕。個別項目的制作周期過長,脫離實際,導致觀眾很難共情。
4.忽視新媒體環境下觀眾對于作品的參與
新媒體環境下,觀眾的喜好是電視劇熱點的直接反應。以豆瓣評分為代表的權威打分系統,和以公眾號推文為代表的劇作鑒賞都直接影響到電視劇的口碑和觀看量。隨著電視劇中彈幕效應的不斷提升,觀眾對于作品的話語權已經遠遠超越了屏幕時代。然而,國產電視劇的制作多數還停留在制播一體的思維下,與觀眾強烈的反饋意愿無法達成一致。互聯網時代下,這種情況往往會發生在選擇追劇之前,因此它又直接影響了電視劇的收視情況。面對更加多元化的國際市場,我們同亞洲傳統電視劇強國,如日韓相比,有很大的劣勢。
在新媒體時代下,電視劇產業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制播行業的洗牌已經呈現了初步效果。視頻網站的加入對傳統的電視劇制作企業而言,不僅意味著播出渠道的拓寬,也有助于傳統的電視劇制作企業從對國有電視臺的依附關系中解放出來,破除獨占型利益集團在市場中的絕對優勢地位[6]。電視劇行業不再是買方市場,盈利能力也成為考驗的標準。
由于國內電視劇市場的前景尚且樂觀,導致我國的電視劇制作公司普遍存在著一些僥幸心理,總覺得能得到國內認可的策略,就是穩步的公司策略。加之電視劇的制作周期較長,產品線的延長意味著投資回報率的降低,所以,電視劇的制作往往追求眼前利益。國內市場也存在著低質重復化的制作風氣,比如前幾年的“厚古薄今”“明星效應”等現象在國際市場,更難以被接受。
2019年7月,廣電局發文重點表揚了五部走向國際的電視劇——《親愛的,熱愛的》《長安十二時辰》《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都挺好》《我只喜歡你》。對比2015年很火的兩部出口劇,可以看出,電視劇的出口類型已經有了豐富的趨勢,總體的評價情況也有了提升。尤其是《親愛的,熱愛的》和《長安十二時辰》,在2019年7月上線以來,就收獲了大眾好評,在國外的評論中也被列為2019年的最佳。
除了從平臺傳播技術、制作公司的宣發、走向海外的途徑等方面,可以看出國劇走向世界的能力以外,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這兩部新劇所體現的對敘事的中國化改造。這兩部劇都是通過原著改編而來的,甚至原著的評分也不及電視劇的評分,可見電視劇制作的視覺化呈現是內在核心,帶給了觀眾共情。
下面以《長安十二時辰》和《親愛的,熱愛的》為例,將“新國產劇”的制作策略的轉變作以下幾個方面的歸納論述:
事實上,觀眾涉獵國外電視劇是對國外文化的一種獵奇。他們在追劇的同時,希望能夠滿足自己心理預期的視覺享受。所以,一旦中國的古裝劇、武打劇可以在國外觀眾能夠理解的范圍內找到接收點的時候,這些劇就是中國電視劇能夠被接受的第一波文化符號。
1.長安:中國古代文明的集中體現
《長安十二時辰》選擇了長安作為敘事的大背景,有著很多的現實意義。長安是歷史上中國文化兼容并蓄的代表,是中國古代精神文明的聚集地,是國際化的大都市。長安不僅是一個地名一座城,還代表了中國傳統千年帝王統治下的長治久安,它的包容、美好正是人們愿意守護它的原因。通過對發生在這個特定空間里的“威脅”進行設置,作為一個文化象征的符號,吸引國外追劇者的目光。長安意味著大唐、意味著歷史、意味著古代文明。劇中的長安用了高科技手段還原,更加氣勢恢宏,多層角樓的設計,全方位的望樓傳信系統,也體現了我唐鼎盛時期的繁華。

各視頻網站打分情況表
2.語言符號:古文今用的語言轉化能力
文化的輸出需要平臺,對原著中原汁原味的臺詞,要結合當代語境進行現代改良。電視劇中的臺詞是串聯人物、劇情發展的基礎。2016年,《甄嬛傳》傳播到北美地區時,因為翻譯問題,被壓縮成6集不說,更重要的是,文化輸出與接受程度不成正比。所以臺詞的設計改良成為文化輸出的壁壘。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盡管劇中不乏經典詩句、政治斗爭等專有詞匯,但由于語言輸出的現代改良,使得與觀眾的距離感大幅縮小,也更有利于展現中國文化的魅力。
3.情感符號:華人特色
近年來,中國電視劇的出口在國際市場上,遠不如日韓等地區。尤其是大量的愛情劇更是難以走出國門。究其原因,還是本土愛情的表達,缺乏國際認同。大部分國產偶像劇的女主設計單一,沒有代表性且沒有自我。《親愛的,熱愛的》中佟年的形象設計則頗受觀眾們的喜愛,她高智商、高情商,在現實中能夠勇于追求自己所愛,認真追愛卻沒有失去自我,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電視劇中女性意識的覺醒。這也是viki評論區中很多網友提到的,她天真善良、有自己的主見,并在自己的領域很成功,吸引觀眾沉浸于劇中。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兄弟情誼在國際市場上,也有自己的標識。“仗義”有其獨特的文化辨識度。情感的高度可以凌駕于所有的其他情感,甚至自我生命。《長安十二時辰》中,共過生死的“第八團”兄弟,甚至可以凌駕于法度之外,因“為兄弟報仇”的執念而謀劃叛亂。對于情感理解的解構,有利于觀眾感受此劇的深層含義。
隨著國際電視劇市場的豐富,僅憑單一的劇集類型,很難抓住受眾的吸引力。電視劇的傳播更需要從擴大受眾范圍入手。國外很多的系列劇之所以能長盛不衰,更多的也是從受眾范圍的考量來不斷改造劇集,找出更適合廣大觀眾的劇情。
1.歷史劇+反恐偵探類型的融合
傳統的歷史劇囿于其文化深厚的根源影響,難以走出國門。實際上,傳播的意義在于普及性。近年來,出口的類型多以架空歷史的玄幻劇為主,輔以低成本的布景及特效設計,依然無法擺脫本質為愛情劇的局限。
而《長安十二時辰》則借助歷史劇的大背景,劇中的“不良人”張小敬在獄中戴罪執法。結合國際社會熱點的“反恐”,以探案為主要線索,來完成整個故事的架構。偵探劇中的敵人是層層鋪陳的,整部劇也是切割了多層敘事空間,并且盡量使敘事時間與真實時間同步來營造“緊迫感”。它沒有落于敘事的俗套,僅僅依托于案子的真相,更多的追求探案的本身。借助于表面繁華實際千瘡百孔的唐朝框架,它的野心是找到病因。劇中的人物與時間賽跑,他們的奔跑是情懷所在,誤入歧途的人始終是長安的局外人。反恐偵探的外殼給了本劇一個吸引受眾的理由,更多的故事精髓則在于直面真相的勇氣。
2.職業劇+愛情類型
從2015年的《微微一笑很傾城》開始,電競職業已經開始悄悄地走向觀眾的視野。今年夏天,騰訊視頻的《全職高手》更是收獲了很高口碑。結合當代中國新涌現的電競職業的興起,《親愛的,熱愛的》這部今夏的大熱劇也是部類型混合劇。
該劇從開篇就以網絡安全職業賽為切入點,由比賽作為故事線,來貫穿整部劇的發展。CTF大賽的區冠軍、邀請賽以及最后的全球大賽都是一步步上升的情節點。比賽的升級代表了年輕人的夢想一步步實現,輔以愛情過程中的情商修復,展現了年輕人的成長。在全球語義化的過程中,新興的電競職業無疑很容易引起全球觀眾的共鳴,演員的演技也給了愛情劇更多的依托,觀眾在其中得到了巨大的滿足。
3.電視劇敘事安排的豐富
時辰本來是中國古代文化中表達時間的客觀存在,而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就意味著事件的變化,人物之間對抗的變化,除了加速了劇情的發展之外,也體現了時間的公平性。通過時間將整部劇的敘事進行了分割,再通過一些加快的“混亂”拍攝與支離破碎的敘事重現了時間的緊迫感。很多網友把這部劇類比為《反恐24小時》,對情節的層層緊扣贊譽不斷。在IMDB上,更是把這部劇評價為“與一部電影一樣,角色的設計、故事線復雜卻清晰,能夠讓人抓得住”。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增強與現代社會接軌的可能性,劇中反復提到的“大案牘術”,是一套以檔案為基礎的數據統計、歸納、分析的方法[7],增加大數據時代的貼近感,雖然是歷史題材,但“大案牘術”類似的對應大數據,在“歷史劇”中不忘貼近時代,融入了現代意識,有利于吸引外國觀眾。
CTF matches是國際網絡安全大賽的簡稱。信息化是全球技術發展的重要方面。《親愛的,熱愛的》給了這么一個接口,作為一個全球性質的賽事,爭奪的標的是激勵劇中人物正面形象的有力支撐。對于國外的觀眾而言,這種貼近技術競賽性質的內容,無疑更有利于增加觀眾的沉浸感。甚至有外國網友評論,“面對CTF會激動得熱淚盈眶”。而且電視劇中的韓商言不再是參與比賽的隊員,他是全隊的教頭,有著輝煌的歷史卻不再表現自我,他的夢想是帶領全隊,爭奪國家的榮譽,比賽的困難也來源于社會的誤解與群體隊員的成長的矛盾。這種比賽不再是單純的體育賽事,不再是脫離實際的虛構商戰,團隊的配合意味著犧牲小我,也在無形中傳遞了中國自身的價值觀。
新媒體時代帶來的不僅是國內電視劇市場的新一輪發力,它對全球影視行業來說,都是新鮮且未知的。曾經只是個小租賃公司的Netflix就在這輪的發展中嶄露頭角。對于中國的電視劇行業來說,這無疑也是一個讓世界認識中國影視的好機會。盡管全方位的政策、產業影響,給電視劇行業的出口一個良好的契機,但是可以看出,整體的傳播范圍有限,在網上的評價參與度也并不高,熱度波及效果并不明顯,甚至今年的熱劇參與度還不如四年前的電視劇。因此,打磨好中國故事、走向全球,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