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日勝
(遼東學院圖書館 遼寧 丹東 118003)
隨著學習型社會的建設,社會公眾對科學文化知識的需求愈加強烈,對高校圖書館向社會提供服務寄予很大期望。20世紀80年代以來,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在我國越來越得到關注。在新時代新形勢下,高校圖書館應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大膽創新,成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推動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中規定,有條件的高校圖書館應該盡可能向社會讀者開放;2005年,中國大學圖書館館長論壇在武漢大學舉辦,論壇代表共同簽署了《武漢宣言》,倡導大學圖書館資源應該在滿足本校讀者需求的前提下,努力向社會開放[1];2015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將“積極參與各種資源共建共享,發揮信息資源優勢和專業服務優勢,為社會服務”作為高校圖書館四大主要任務之一[2];201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國家支持學校圖書館、科研機構圖書館以及其他類型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3]。
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問題的探討與實踐,試圖打破高校圖書館與社會之間的圍墻,為讀者服務開拓一片新天地。高校圖書館提供社會服務,拓展圖書館服務能力、承擔社會責任、實現資源共享、倡導全民閱讀、促進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等多個方面[4]。
一直以來,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對象為本校師生。一些高校圖書館在社會服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但服務內容和服務層次都存在著不足,也有為數不少的圖書館在進行觀望。有調查表明,我國1649個高校圖書館中,只有276個向社會開放,開展社會服務的高校圖書館數量占被調查總數的16.7%[5]。
有關部門鼓勵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而不是強制義務;開放與否、開放程度,由圖書館自己說了算,即使不開放也不會受任何影響。現階段,沒有強制性法規為高校圖書館明確社會服務責任[6]。
高校圖書館的經費由所在學校專門撥付,其他資金來源渠道很少或者沒有。圖書館對外開放之后工作量會增加,各種費用會增加。高校圖書館文獻總數不算少,但真正適用的所占比例并不高,滿足校內的教學科研需求尚可,要實現對外開放會有些捉襟見肘。閱覽座位、特色功能空間相對不足,甚至存在一座難求的情況。同時,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高校圖書館的辦館水平和服務能力有非常大的差距,館員業務素質也參差不齊,圖書館學專業、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匱乏。所有這些情況都限制了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的開展。
不同年齡、不同專業文化背景的社會讀者素質不同,與學校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對他們缺少約束機制,給高校圖書館在管理上增加了難度。社會讀者入館,有可能影響高校圖書館的正常秩序,擠占師生學習空間,影響學校師生對圖書館資源的合理使用。社會讀者素質狀況不好預測,可能給校園安全帶來隱患,造成負面影響。
社會實踐活動離不開政策的引導、法律的保障。我國政府部門應盡快制定一部法律,進行頂層設計,地方政府部門要在法律的框架下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對高校圖書館的社會服務工作給予財力、物力扶持。另一方面,要對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工作做出明確規定,規定服務范圍、服務項目、服務方式、服務效果等,加強監督檢查,在圖書館考核評估中,考核這項工作內容。
社會的發展要求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擺脫高校圖書館只能為本校師生服務的狹隘思想和舊有觀念。高校圖書館資源屬于國家文化教育資源的一部分,為社會公眾服務是高校圖書館的義務。高校圖書館應該發揮積極作用,擔負起資源共建共享的責任,保障讀者平等利用國家文化教育資源的權利,真正體現圖書館的公益性原則。在倡導全民閱讀,構建書香社會的今天,高校圖書館要積極參與,為構建社會發展命運共同體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書館要努力爭取政府的政策支持、財政補貼等,積極爭取社會組織與基金會等支持。圖書館的有些服務項目可以采取有償服務的方式,使高校圖書館的資金來源渠道得到進一步拓展,促使社會服務工作可持續發展。
圖書館業界,要建立職業認證機制,提高準入條件,對在職的圖書館人員,要制訂、落實工作人員能力提高計劃,人才培養計劃,搞好業務培訓、進修學習、專家講座等活動,促進知識更新,使圖書館工作人員提高社會服務能力。
起步比較晚的高校圖書館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從容易操作的服務項目入手,如文獻借閱、電子資源利用等。可以學習參考國外高校圖書館的經驗,劃分不同的社會讀者類型,開展多樣化服務[7]。高校圖書館擁有大量的電子文獻,豐富的數據庫資源,隨著現代化管理手段和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服務具有便利條件。高校圖書館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圖書館網站、QQ群、微信公眾號、網絡資源共享平臺等手,開展館際互借、文獻傳遞、專業信息查詢等服務。
高校圖書館要多了解周邊地區社會居民的需要,了解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實際需求,為社會讀者提供專業信息,開展社會服務。高校圖書館要從獨立服務模式向合作共享模式發展,可與區域內其他學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合作,實現資源共建共知共享,共同開拓社會服務之路。
根據社會讀者的不同身份類型進行區別管理。對社會讀者采取身份識別、提供擔保、收取押金等方式,對之進行適當的約束和管控。協調好與學校教學科研工作的關系,設定入館條件,控制社會讀者入館人數,入館時間,維護校園教學秩序,保證校園安全,防止不良現象發生,使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