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開偉
今年“雙11”最搶眼、最活躍的角色當數幾十萬天貓直播間主播,直播帶貨全面爆發,成為各大電商重點營銷板塊。據報道,今年天貓“雙11”的20萬個品牌和商家中,有一半都開起了直播間,直播場次相比去年翻番。
所謂直播帶貨是指“網紅”們通過直播間向消費者推薦相應產品,給出商品鏈接,推薦觀看者購買的行為。可視化直播有利于消費者更直觀地了解商品性能、激發購物欲。數據顯示,今年“雙11”,僅用了8小時55分鐘,淘寶直播引導成交額已破100億元,說明直播已成為天貓“雙11”的主流消費方式。從總體上看,直播帶貨這種營銷方式是可行的。
但是,從當前現實看,電商直播間主播的身份實質類似于廣告代言人,其帶貨屬于一種比較明顯的廣告行為。依據我國《廣告法》規定,這種推薦商品的行為應接受國家市場監管部門、廣電部門的審查和批準,不得隨意向社會消費者發布;尤其是如果存在虛假宣傳或故意掩蓋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要承擔法律責任。
然而,由于直播帶貨是近兩年剛剛涌現的商業營銷方式,相應監管規則尚未跟上,對于直播帶貨中出現的質量問題,消費者維權問題還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加之缺乏準入門檻,致使直播帶貨野蠻生長,暗暗滋長了一些亂象:如虛假宣傳、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數據造假、售后服務跟不上以及維權難等問題。
消費者權益保障離不開法制與監管護航,應加快直播帶貨監管法治建設進度,將直播帶貨納入到市場監管的軌道。一是為電商發展營造有利的法治環境,及時修改《廣告法》和《電商法》,將直播帶貨列入其中,要求進行直播帶貨的網站平臺應接受監管部門審核,提高直播帶貨準入門檻,將未經審核就進行直播帶貨的行為視為違法,依法進行取締,使直播帶貨有法可依。
二是及時建立直播帶貨誠信評價機制,對隨意夸大其詞、欺詐和誤導消費者的直播帶貨行為應納入社會誠信考核體系,對涉及虛假宣傳的“網紅”除經濟處罰外,將違法情節嚴重、污點信息較多者拉入黑名單,取消其直播帶貨從業資格;同時對直播平臺也加大處罰力度,凡發現有直播虛假商品信息的平臺可考慮吊銷其直播帶貨資格,以提高違法直播帶貨成本,增強監管震懾力。三是應及時建立和完善社會監督體系,接受公眾舉報,將直播帶貨置于消費者的有效監管之下;建立直播帶貨維權機制,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與監督權,切實保護好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值得欣喜的是,目前有關部門已開始釋放從嚴監管直播帶貨的信號,國家廣電總局、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藥品監管局等部門已著手對直播進行監管,相信不久之后直播帶貨將步入法治化正軌,成為推動中國電商發展的真正動力。▲
(作者是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