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妮
摘 要:進入新時代,經濟社會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其中,各高校十分重視就業創業能力相關教育的開展,重慶交通職業學院在此方面也同眾多高職院校一樣,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建設作為學校重大戰略提上日程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建設
1 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建設概況
進入新時代,對大學生進行就業創業教育,增強大學生就業創業意識,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是各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就業的重要路徑。
重慶交通職業學院始終重視在校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提升工作,多年來,學校為提升畢業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建立了完善的就業創業課程和教育教學體系,先后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等系列課程納入全校公共必修課,專門開設“大學生成長成才”公選課,選課率始終保持較高水平。日常持續性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系列活動(如職業生涯規劃、模擬招聘、就業創業咨詢、創業模擬等),為學生就業提供多層次、多渠道的就業創業培訓;強化就業創業課程教師團隊建設,鼓勵教師參加職業指導師和職業咨詢師培訓班。學校為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出臺了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制定了創業孵化基地相關管理辦法,成立了學生創業社團。學校在積極開拓就業市場的前提下,實現進校招聘企業準入制度,精心組織校園招聘會。
2 當前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建設現狀與問題
2.1 對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建設的認識存在問題
第一,學校層面重視不足,忽略了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課程在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和適應國家戰略層面以及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所具有的意義和作用。第二,作為大學生學業和生活導師的輔導員隊伍,受傳統高等教育的影響,從思想上沒有正確認識創新創業教育特點和規律,日常工作中忽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第三,部分高校缺少就業創業能力建設工作的經費預算,即使教師重視,依然出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結果。
2.2 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教育教學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現實中,部分高校沒有重視提升規范化管理水平這一環節。比如,課程建設層面缺乏基本的教學文件,如課程標準、課程建設規劃、教學計劃等,教材建設方面,缺乏基本的重視,隨意選擇教材,完全脫離學生實際需要,系統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的高校,還存在不重視實踐教學的情況。也有很多高校沒有正式將就業創業教育納入專門教學計劃或學科建設規劃之中,沒有和教育教學體系中專業教學有機結合,沒有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有機結合。
2.3 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教育相關師資建設急需加強
優秀的大學生就業創業課程教師,一方面必須具備全面系統的就業創業教育理論知識,更應該具備較強的就業創業教育教學能力。然而,現實中,相當一部分高校就業創業課程教師由于自身學習經歷和工作經歷的限制,即使掌握了系統的基礎理論,但是無法做到理論和現實的有機融合,不能有效把握最新的經濟社會發展趨勢以及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就業創業教育教學的新特點。
3 加強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建設的策略
3.1 結合學校實際推進幾大工程
(1)職業素養教育工程。以培養學生的工作態度、敬業精神、責任心、團隊合作精神為主要內容,系統謀劃職業素養培養體系,做到“全員覆蓋、全程培養和重點強化相結合”,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2)就業質量提升工程。理順就業質量保障機制;建立健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加強與行業、企業的聯系,促進就業市場的培育和完善,努力為畢業生提供更多優質企業及崗位,實現“好就業”到“就業好”的過渡。
(3)創新創業能力培育工程。從硬件、師資、制度、文化等方面加大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動學生創意創業發展,形成有學校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機制與模式。
3.2 結合學生需要實施幾大計劃
(1)實施職業素養培育計劃。一是對現有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改革,確保學生系統接受職業理想教育、職業精神培養、職業道德養成、職業規劃設計、就業指導培訓、職業素養提升等。二是充分發揮班級和學生社團的作用,引導學生自主組織開展培養合作精神與團隊意識的實踐訓練。
(2)實施就業質量提升計劃。一是建立全程就業指導機制,完善“領導主抓、全員參與”的校內就業工作體系;二是推動就業指導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三是深度挖掘地方高技能人才市場需求,為學生就業創造更寬廣的舞臺;
(3)實施“企業家”培養培訓計劃。一是完善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制度體系,完善創業孵化基地管理辦法,鼓勵、引導和扶持學生創業;二是擴大創業模擬培訓面,建立創新創業導師輔導制,鼓勵引導學生組建虛擬公司,提升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
參考文獻
[1]李一.“引企入校、協同育人”校企共建創業就業學院的探索與實踐[J].繼續教育,2015,(3).
[2]董元方.專業教育視域下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研究——以清華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