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婭靈
摘 要:繪畫治療是心理治療中一種最貼近自然并靠個體內心去感受環境的心理治療手段。文章分別從繪畫治療的心理機制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入手,結合聾人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探究其對聾人心理療愈的影響,以期為今后此方法在聾人群體中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繪畫治療;聾人大學生;心理療愈
藝術是人類歷史上一抹絢麗的瑰寶。藝術治療提供了非語言表達和溝通的機會,其發展至今,已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礙的治療中,如自閉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治療對象有智力障礙者、成癮患者、癌癥患者等。繪畫治療是藝術治療中最特殊的一種投射療法,文章以聾人大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試探析繪畫治療對聾人大學生心理療愈的影響。
1 繪畫治療的心理機制
繪畫本質上是心理、人格、情感、文化和社會影響等外化的符號表征,由于社會的復雜性,導致人的情感隱藏深度與意識存在一種反向關系。因此,對于具有社會屬性的人來說,如果無法用語言表達內心積壓的各種情緒,就需要以其他可感知的形式吐露,否則就有可能處于一種病態的邊緣。繪畫創作的表達性、符號性和價值中立的特征,突破了心理防御機制的局限,可表達更深層次的情緒、焦慮、價值觀,實現心理機制的良性循環。
2 聾人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聾人大學生是高等學校的特殊群體,兼有殘疾人和大學生的雙重身份。一方面,聾人大學生存在聽覺障礙和使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使其形成了特殊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反應;另一方面,校園環境使聾人大學生面對學業、情緒、人際等各方面問題時,容易產生心理沖突和負性情緒反應。
2.1 學習與情緒管理方面
我國聾人高中畢業生進入高校的入學考試采用的是單獨招生考試錄取,俗稱“單考單招”。這種從聾人身心特點出發、相對比較獨立的教育方式,保護了他們的教育權益,但也降低了標準,使聾人大學生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學習的科學性不夠并且在學習期望上表現出較強的偏執心理。在跟聽人的交往中,他們很難通過口語交流,不能及時有效地理解彼此,自卑和自尊相交織,無法以積極的心態面對自身殘疾,過分敏感、多疑,時刻對周圍環境的細微動靜充滿警惕,具有明顯的情緒兩極性。
2.2 人際交往與就業方面
聾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以敏感退縮為特征。一些聾人大學生在現實交往中難以獲得滿足,便試圖在網絡世界中得到補償,沉溺于網絡交往容易導致他們忽視真實可信的人際關系,使得人際關系更加冷漠,造成人際情感的逐漸萎縮,產生社會交往心理障礙。部分聾人大學生懼怕或不愿自主擇業,缺乏創業的勇氣和能力,受就業思維定式的制約,有時為了順利就業,必須降低目標,甚至要放棄所學的專業,一些人就顯得無所適從,心理極度失落、痛苦。
3 繪畫治療對聾人大學生心理療愈的影響
3.1 打破了聾人語言溝通的桎梏
繪畫治療通過繪畫的形式打破了聾人語言溝通的桎梏,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心與心的交流。“其實交流本來很簡單,只是我們把它想得太困難,由于我聽不見,只能用眼睛看,看的時候我就想畫畫真的太有意思了,只要用一點墨,一支筆就能變出這么多漂亮的東西。而這些漂亮的東西就是我與外界交流的語言。”這是聾人畫家曾毓珺的心聲,也是聾人群體心理上的一種自我療愈的方式。
3.2 了解聾人大學生的自我意識
在健聽人群中,自我意識一般都能夠正確認識。但在聾人大學生中情況卻大相徑庭,由于聽力的缺失,并且缺乏交流溝通,他們看待問題往往不夠全面,因此或多或少都存在認知偏差,有的甚至是認知錯亂。而通過繪畫治療所呈現的一幅幅繪畫作品中,我們能走進并看到聾人大學生所有的內心世界,了解聾人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適時提供幫助與支持。
3.3 提供消極情緒的釋放窗口
繪畫治療通過繪畫這種方式為聾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情緒釋放的窗口。在心理分析的過程中,通過繪畫潛意識得到表達,個體與潛意識得到了溝通,而繪畫作品實質上又是潛意識存在的客觀產物,在這個過程中,個體被壓抑的情感通過正當的方式得以宣泄,焦慮從而得到緩解,加之繪畫本身就是一項有趣的社會活動,聾人學生常常樂于花費時間和精力投入其中,并運用各種繪畫材料繪畫方式表達自我。
3.4 總結與展望
聾人大學生是社會生活中不可忽視的群體,是社會組成的一部分。由于身體缺陷,毫無疑問他們是特殊的,這種特殊往往會使其受到更多的關注,這些關注有的來自精神方面,有的來自物質方面。很多時候人們認為對他們的關注與照顧越多越好,這樣就能表現出自己的愛心。殊不知這樣的觀念往往是致使聾人大學生心理脆弱的主要原因,是使他們變得不堅強的理由。這種特殊給他們心理上帶來的影響是我們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須加以重視的研究課題。繪畫治療通過繪畫這一方式讓無語言的交流在溝通雙方架起了心與心的橋梁,提供了了解聾人大學生內心世界的一種途徑。
參考文獻
[1]高穎, 李明, 楊廣學.藝術心理治療[M].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7.
[2]王娟. 聾人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原因及教育對策[J]. 教育與職業, 2012,(32):9193.
[3]曾毓珺, 楊樂. 曾毓珺.繪畫是我最好的表達[J]. 中國殘疾人, 2014,(7):4749.
[4]張茂林, 杜曉新, 張偉峰. 聾人大學生與健聽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及自尊狀況的比較研究[J]. 中國特殊教育, 2009,(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