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志鋼
摘 要:官德作為官員的從政之本從古至今都備受關注。而今天我們所提政德的雖然在內涵上較之傳統的官德更加豐富,但基礎還是脫胎于傳統的官德文化。因此,今天的政德可謂是對傳統官德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在我國優秀傳統官德文化中又蘊含著大量關于官德建設的思想與元素,而這些思想與元素也可為新時代的政德建設提供有益的鏡鑒與啟示。
關鍵詞:傳統官德文化;政德建設;借鑒;啟示
中國優秀傳統官德文化歷史悠久,內容博大精深。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比如說堯、舜、禹、湯……所被傳揚的一些美德其實也屬于官德的范疇。后來隨著古圣先賢的不斷思考、論述與社會實踐,官德文化的內容也不斷獲得豐富與發展,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了諸多有影響力的思想,而這些思想對于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政治發展、社會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可謂是我們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但由于這些思想散見于不同時代、不同思想家、官員、學者乃至君主的的著作或言論之中,受篇幅所限,無法逐一論述。因此,本文選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影響最大的儒家、道家、法家三家的官德文化思想作為重點進行分析,以期為新時代政德建設提供一點借鑒與啟示。
1 儒家官德思想對新時代政德建設的借鑒與啟示
儒家作為傳統文化的核心可謂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形態。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社會治國理政所秉承的“陽儒陰法”或“外儒內法”理念都彰顯了儒家思想以及儒家官德思想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而儒家思想作為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無疑也影響了中國一代代的讀書人與官員。
譬如說,儒家所提倡與推崇的“修齊治平”修學路徑更是古人從讀書人成長為政治家的必由之路。而“修齊治平”中的“治”強調的就是“德治”。儒家的德治思想不僅指出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道德的作用,而且還告誡從政者“為政以德”的基礎就是“修身正己”“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所謂“德治”其實指的就是“以德治國”。而“以德治國”的思想與理念既是儒家幾千年來所一直提倡的,同時也是儒家官德思想的核心。儒家認為道德不僅是用來教化百姓的,同時也是用來規范君主和官員的。傳統儒家甚至認為道德對于官員與君王的約束作用更甚于對于普通百姓的教化作用。或者說,儒家“以德治國”的前提不是百姓有德而是官員有德。關于這一點,《論語·子語》中就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孟子也曾說,“以力服人者,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同時,儒家也認為官員因其特殊的社會地位,決定了其言行舉止很快會為社會所知曉或仿效并進而影響民風。關于這一點,孔子曾言,“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再同時,儒家還認為,如果官員官德失范,會引發百姓對于政府的不滿,甚至會引發百姓對于政府的敵對情緒,造成執政危機。關于這一點孟子曾言,“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
而儒家“德治”核心是施“仁政”,即國家的執政者一定要堅守仁義道德,并以此作為制定政策及治國理政的基礎。亞圣孟子主張人性向善,并以善惡作為甄別人與禽獸的條件。因為,人性向善,因此人人都有成為道德完人的潛力,因此,孟子說,“人人皆可為堯舜。”因此,執政者者要通過施“仁政”,用道德的力量激活和引導民眾內心的善,并最終實現“德治”的效果。
儒家從至圣先師孔子開始就在不懈的研究官德與民風、政風、權力運行效果、國家盛衰之間的直接與間接關系并進而對官德賦予了兩層涵義。第一,官德要以個人品德為基礎。譬如說,人在社會社會中要守“禮”,而古人的“禮”主要指規矩。上至國家的法律、社會上的倫理道德、家里的家風家規等等都屬于“禮”的范疇。而一個人只有具備了“禮”的意識,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守“禮”、守規矩,那么他成為官員后才能踏踏實實的守“禮”、守規矩。第二,官德作為官員這一特殊群體的道德規范,雖然來源于公眾之德,但因官員這一群體掌握著公權力,掌握著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資源的分配等權力,因此其相較于一般的公眾的倫理道德抑或是其他行業的職業道德還是有其特殊性的。比如說清正廉潔、先公后私、甘于奉獻、勤政為民、公平公正、選賢任能等等。
而針對官員加強官德修養的方法,儒家則十分推崇“內省”“慎獨”等方式。關于“內省”,孔子提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曾子也曾說,“吾日三省吾身。”明朝大儒王陽明更是指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如何破“心中賊”呢?還是要靠“內省”。而官員“慎獨”,儒家經典《中庸》中就有“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之說。而所謂“慎獨”就是指一個人在獨處時獨自行事時也能謹慎自律,恪守道德,操行自守,不欺暗室。而對于領導干部這一群體來講,“慎獨”主要強調的還是自律,也就是說領導干部只有通過不停歇自我約束、自我監督,最終就會達到較高的道德水準,并成就高尚的官德。
2 道家官德思想對新時代政德建設的借鑒與啟示
傳統道家關于治國理政的核心思想就是“無為而治”,道家希望執政者通過“無為”的治理方式實現“無不為”的治理效果。當然,道家所說“無為”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就是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按照科學與理性的方式去做事。這種清靜無為、道法自然的哲學態度反映在官德建設上就是“守樸去智”“清靜無為”“崇儉抑奢”以及“謙下不爭”。
關于“守樸去智”,當然道家提出的“守樸去智”中的智并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智慧,而是指奸詐與權謀。關于這一點,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就提出,“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德。”道家的官德思想強調執政者要以質樸的的心,質樸的方式來對待民眾,以誠信與公正理念與執政方式來教化民眾并獲取民眾的真心擁護,并認為這種治理方式有助于民眾道德的養成并能促進社會道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而這種靠“自然之力”形成的社會道德風氣就會自然而然的形成針對非道德因素的“抗體”,能夠有效抵御各種不良、不道德的思想以及行為所造成的污染和侵蝕。
關于“清靜無為”,道家認為,作為執政者應該秉承“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的執政理念。老子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應當秉承自然之道,無為自化,規律使然。關于這一點,莊子也曾說,“古之人,天而不人。”這也是告誡執政者治國理政要遵從規律,不要有過多人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執政者的清靜無為反應在官德是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不為就是指執政者一定要厘清自己的職責界限,知道哪些事是該政府做的,自己做的。而有所為就是“守土有責”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做到位。政府與官員的“有所不為”能充分發揮社會與市場的活力,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政府與官員的“有所為”又能保證政府與官員在自己的職權領域內充分發揮好自己的作用,為民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關于“崇儉抑奢”,道家認為“儉”是官德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關于這一點,老子在《道德經》中曾言,“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道家認為“儉”的道德理念能有效去除自己的貪欲,而一個人或者說一個官員只有能夠樹立好“儉”的理念并保持儉樸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夠在處理政務中克制私欲,秉承公心。才能在日常工作中崇儉戒奢,珍惜公共財物與資源,守住、用穩公眾賦予我們的資源與權力。
關于“謙下不爭”,說道“謙下”,老子在《道德經》中講水的“上善”時就提到了水“處眾人之所惡”。而“眾人之所惡”惡在何處?在“下”。人追求的都是高處,而水卻偏偏往低處流,所以說水具備“謙虛處下”的品質,而正是水具備這一品質,所以老子才認為水的品質符合“上善”的標準。而道家的這一思想反應在官德文化中就是“謙下”。眾所周知,官員作為公權力的掌控者本身就容易滋生傲慢的思想。而傲慢、膨脹的心態就容易導致在工作中的武斷、自以為是甚至是獨斷專行。因此,培養謙虛處下的為官心態與為官之德能夠有效克制權力帶來的傲慢,并能夠使官員更容易形成納諫民主的工作作風。關于“不爭”,眾所周知,傳統道家十分推崇“不爭”這一為人處世的道德理念。關于這一點,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曾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當然,道家的“不爭”并不是說官員在工作中不作為、不進取,而是在面對名利時的禮讓不爭。
3 法家官德思想對新時代政德建設的借鑒與啟示
在官德建設方面,法家強調官員選拔和任用的標準就是“德當其位”,所謂“德當其位”就是強調官員的職位一定要與其所具備的道德相匹配。關于這一點,在《管子·君臣上》中就有詳盡的論述,“論材量能,謀德而舉之,上之道也。”這句話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在能力與才華等方面都沒有問題,但同時他還需要有道德。如果道德品質不合格的話即使才能再出色也不能獲得舉薦。同時,法家還強調“居官無私”的為官之德。即選拔人才,提拔官員一定要選拔、提拔那些在沒有為官時沒有私心,在為官后仍然沒有私心的人,尤其是后者。關于這一點,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認為作為官員一定要厘清公與私的界限。商鞅認為,如果官員群體不能劃分好公與私的界限,既會給自己帶來災難,也會給國家帶來災難。因此,在《商君書·修權》就記載了商鞅的“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的觀點。
而在官員官德的養成上,法家則強調“循名責實”的方法論。關于這一點,韓非子在《韓非子·主道》中指出,“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誅。明君之道,臣不得陳言而不當。”而這句話則反應了法家重要的一條官德理念,即“誠信”。而官員如何養成“誠信”的官德呢?首先需要自律,同時也需要他律,他律的方式即“循名責實”。就是通過對于官員言行的監督以及申報政績的核實來檢驗官員言論、政績與事實的符合度,并以其實績大小及符合度的大小來對官員進行獎懲,并以此形成對于官員“誠信”的外約束。而這種通過他律來促進自律的官德養成方法是法家特別是韓非子官德思想的重要內容。
同時,在官德建設上,法家特別重視“吏治”的作用。關于這一點,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認為,治理好一個國家的關鍵就是治吏。而和儒家性善論不同的是,法家秉持的是“性惡論”的人性觀。法家認為人性本惡,因為人性本惡所以就需要外在的制度來制約人性,因此法家主要治理國家的方式就是依法治國,強調不論是平民還是官員都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使自己的言行不出“法”的范圍,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只有人人守“法”,國家才能實現大“治”。而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則是依法治吏。關于這一點,《管子·明法解》中就提出,“有法度之制,故群臣皆出于方正之治,而不敢為奸。”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無論什么層級的官員都要納入法律的約束范圍之內,而所有官員在法律面前皆一律平等。
綜上所述,傳統官德文化中關于官德的深層次內涵、官德養成的方法、官德建設的方法、官德的重要價值等諸方面都有大量精彩的論述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而這些思想與方法對于我們新時代的政德建設都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與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周宗成.新時代加強領導干部政德建設之對策[J].重慶行政(公共論壇),2018,(02).
[2]于學強.德才兼備用人標準實現機制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3]賈金易.當代中國官德建設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