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越
摘要:《民法總則》對我國成人監護制度進行了系統化的改革,從監護方式、監護原則及監護對象上,分別進行了規定。分析古代至近現代成人監護的起源與發展,結合西方監護制度,對我國現狀進行了分析與總結,提出了完善我國成人監護制度的一些意見。
關鍵詞:民法總則成人監護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7—0076—02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監護制度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重點,成人監護制度作為監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探討與研究。
一、成人監護制度概述
(一)監護制度的起源與發展
古羅馬時期便有類似監護的法律制度出現。公元前450年于古羅馬頒布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規定了監護與保全制度。[1]最初的監護與保佐制度均是對自權人設立的,監護的對象是婦女及未適婚人,而保佐的對象則是精神病人、浪費人、聾啞人及癡呆人,實施監護與保佐的主體統稱為監護人。[2]在發展初期,監護人與受監護人的法律地位并不對等,監護與保佐制度主要服務于家長權。羅馬共和國末年,隨著家族制度的削弱,監護與保佐逐漸由維護家族利益轉變為保護個人利益,成為一種社會公職,由公法對其進行調整。
隨著經濟基礎發展以及社會結構優化,20世紀中后期,人權運動興起,對自由及個人權利的呼聲變高,監護制度也開始向現代化發展。相比未成年人監護制度,成人監護制度的變化更為復雜,開始由傳統民法禁治產制度下的“醫療模式”逐漸向“權利模式”轉變,受監護對象也呈多樣性發展。
(二)成人監護制度
成人監護制度,是對因精神、智力、身體障礙或年齡增長而導致民事行為能力不健全的成年人的人身與財產權益進行監督保護與援助的一項民事制度。成人監護制度是與未成年人監護制度相對應,二者共同構成監護制度整體。[3]關于監護的性質,目前學術界主要存在三種學說:權利說、義務說、職責說。然而,隨著人權保護成為國際社會的熱點問題,監護作為一項基本民事法律制度,也將向人文關懷的方向發展。
20世紀以來,許多國家先后進入并且將長期處于老齡化社會,為了使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得到更周全的保護,德國、英國等國家紛紛對成人監護制度進行改進。從以禁治產制度為前提的監護模式逐漸發展為權利模式,提高了對被監護人真實意愿的關注。德國《德國民法典》、英國《意思能力法》中都賦予了被監護人一定的自主選擇與決定權,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除行為能力欠缺者之外,因肢體、年齡、智力有障礙而導致不能處理全部自身事物的成年人也成為監護對象。
成人監護制度的良好設立及有效運行,關系到社會主流群體的利益保護以及全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強化對人身權益的保護,才能夠將民法的人文關懷精神落實到實處。
二、外國成人監護制度發展情況
(一)德國
德國作為大陸法系中最具代表性的國家,其改革前的監護制度主要繼承于古羅馬法中傳統的禁治產制度。
20世紀后期逐漸由禁治產宣告制度發展成為法律上的照管制度。照管制度一大進步在于,使照管與當事人的行為能力無關。依照現行《德國民法典》[4]第1896條第1款規定,限制行為能力人及無行為能力人可由照管法院經該成年人的申請或依職權為其任命一名照管人。如果由于身體上的殘障不能處理事務,則只有經該成年人申請才可以為其任命照管人,但該成年人不能表明個人意愿的除外。[5]此外,照管人應以被照管人的最佳利益為行為準則,照管行為應以不違背被照管人的意愿并符合其期待為前提。德國1902年開始實行的《成年人照管法》,將身體障礙者與老年人也納入受照管范圍。
(二)美國
作為普通法系的國家,美國的成人監護制度首先發展于對精神障礙者的隔離與保護,到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宣告以及最小程度限制原則下的正當程序發展。1979年聯邦政府頒布《可持續性代理權授予法》,允許意思能力欠缺者按照自己意愿選擇監護人。經濟危機爆發后,為了發揮法律在平衡社會與國家利益上的作用,美國成年監護制度的公法化與社會化不斷加強,國家職權開始對監護制度進行干預,設立專業性的政府機構監護,對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使之與家庭監護一起對意思能力欠缺者的人權予以保障。[6]
三、我國成人監護制度現狀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對成人監護制度的新構建
2017年10月1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對監護制度進行了較大范圍的完善,法條由原來的4條增加到14條。在監護制度利用者范圍、監護種類、監護人的指定程序、監護職責履行、監護的撤銷與終止上都做了詳細規定。
1.規定成人監護制度
《民法總則》將“精神病人”改寫為“成年人”,使得精神病人以外的其他因精神、智力、肢體障礙而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如植物、智障、老年、抑郁)的成年人可以受監護制度的保護,彌補了對部分喪失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監護的空白。同時規定了爭議發生時的指定監護人機關以及法定監護人撤銷,此外還將民政部門納入監護管理關系中,以社會監護為家庭監護的補充,形成了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的良性互動。
2.尊重被監護人真實意愿
《民法總則》增加了對未成年人及成年人的意定監護。第二十八條規定被監護人的父母可以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第二十九條允許通過協議確定監護人,第三十三條規定了成年人通過與親屬協商以確定自己日后的監護人。意定監護制度的增加,完善了我國監護制度體系,不再只是傳統的把被監護人作為管理對象,而是考慮進被監護人的主觀意思表示,使之成為社會生活關系中的獨立主體,能夠按照自己意愿選擇監護人,保障了個人對其私人生活、民事交往的自我支配和自我安排、自我決定。
此外,第三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相關組織及部門在指定監護人時應當遵循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尊重被監護人的意思自治,符合現代以被監護人為中心的監護制度發展要求,彰顯了私法自治以人為中心、以民事權利為本位的精神。
3.確立被監護人利益最大化原則
《民法總則》第三十五條規定監護人在履行職責時,應最大程度尊重被監護人意愿,除非為維護被監護人利益,不得處分被監護人財產。監護人實施純獲利行為或與其年齡精神狀況相符的行為時,監護人只是起到輔助作用。允許被監護人處理自己民事行為能力范圍內的事務,僅在必要時由監護人介入,把對被監護人的限制縮小到最低,要求監護人作出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選擇。
(二)我國成人監護制度存在的問題
1.認定程序過于單一
《民法總則》將宣告申請人的范圍限于被申請人的利害關系人及有關組織,而忽略了被申請人本人剩余的意思能力。對監護人實施監護職責的范圍,即對不同被監護人應給予何種程度的監護措施,并無具體規定。
2.監護協議的相關規定不盡完善
允許監護事務簽署協議,但未涉及協議中授權事項的具體范圍以及協議簽訂、生效、失效、終止條件,對監護協議的性質也未作出具體定義。
此外,意定監護中的監護人,是在行為人智力水平正常時通過協議選擇的。依據現有規定,當事人無法在日后對協議內容進行更改或撤銷、重新選定監護人。
3.缺乏監護監督與保障制度
沒有對“監護能力”作出具體規定,例如監護人應具備的監護知識和監護技能應處于何種水平,是否要通過考試考核獲取監護資格。
4.沒有關于監護人報酬的相關規定
四、對我國成人監護制度的完善意見
(一)明確監護人職責
監護人在監護關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監護人資格是否完全,監護職責的履行是否到位,關系到弱勢群體的切身利益與社會穩定。國家應設立專門機構或授權社會保障組織,在上崗前對監護人進行專業培訓。同時,對監護人的具體職責進行界定,防止監護人怠于行使監護職責或濫用監護權,損害被監護人的利益。[7]
(二)賦予監護人報酬請求權
現實中,除父母對未成年人的撫養義務,多數監護關系中,監護人實施監護行為都不是法定義務,因此,在監護人積極履行監護職責,充分保護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時,賦予監護人獲取報酬權,能夠充分調動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的積極性。
(三)增加監護監督程序
我國應借鑒先進法制國家的經驗,結合我國現實情況,設置相應的監護監督機關,如英國的保護法院、法國的親屬會議。由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和民政部門對監護人實施監護職責的具體行為進行跟進監督。也可以設立相應打分制度,由被監護人、社會保障機構、相關政府部門等多方對監護內容及成果進行評價。
(四)在協議確定監護人時,允許公證機關介入監護活動
對監護方案、監護協議的設計、簽署進行公證與監督,提供延伸服務。在確立監護關系前,由相關部門或組織對被監護人的財產進行鑒定評估,便于監護人規范的履行職責。
(五)設立公共監護機構
在監護因法定事由被撤銷,新的監護人尚未被指定之時,由成年人公共監護機構暫為行使監護權,充分保護被監護人。公共監護機構可由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社會福利機構或社會保障機構擔任,由公共監護機構指派機構內有能力的個人對被監護人行使監護職責。
五、結語
為了加強對人權的保障,21世紀以來各國對監護制度先后進行改革,頗有成效。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我國通過民法總則的制定,實現了由傳統法律文化到現代民法文化的歷史性跨越。其中對成人監護制度特別是意定監護制度的規定,完善了我國監護制度的發展,彰顯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緊扣時代脈搏,體現了當代法治精神。本文通過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監護制度,在對我國成人監護制度進行分析后,嘗試提出了完善建議。相信有了民法總則的良好開端,未來我國民法典的編撰會對成人監護制度作出更加全面的規定。
參考文獻:
[1]孟思.我國現行成人監護制度研究[D].首都經貿大學,2015.
[2]周啟.羅馬法原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15—117.
[3]李洪祥.論成年監護制度研究存在的若干誤區[J].政法論叢,2017(2):98—99.
[4]陳衛佐.德國民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15—16.
[5]李昊.大陸法系國家(地區)成年人監護制度改革簡論[J].環球法律評論,2013(1):72—91.
[6]孫海濤.美國成年監護制度的改革及啟示[J].唯實,2009(4):78—79.
[7]張學軍,張鐳.成年監護制度綜議[J].江南學刊,2005(5):220.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