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敏琪
摘要: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于1935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西安事變后,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國家銀行西北分行于1937年10月1日在延安改組成立陜甘邊銀行。共產黨為了維護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主動停止發行蘇維埃貨幣,法幣成為陜甘寧邊區的主要流通貨幣,但因其面額較大,交易過程中很難找零錢,給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1938年6月,為了解決使用問題,陜甘寧邊區政府銀行發行使用光華代價券作為法幣的輔幣,從此,光華代價券在陜甘寧邊區開始流通。本文介紹了光華代價券發行的背景以及過程,找到光華代價券發行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
關鍵詞:貨幣 光華商店代價券 價值
中圖分類號:K8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7—0256—02
在邊區政府創立初期,邊區政府的財政主要依賴于國民政府的軍費撥款和外界的物資捐助,市面上流通的貨幣也比較混雜。隨著國共合作的正式確立,邊區流通的主幣是法幣。為解決找零問題,邊區政府以光華商店的名義發行了光華代價券,作為輔幣流通。“光華券”在邊區的信用很好,隨著商業活動的發展,甚至流通到邊區以外。隨著時局的變化,尤其是皖南事變發生之后,國民黨開始封鎖邊區,使邊區經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因此邊區政府決定探索發行獨立的貨幣,終止“光華券”的流通。
一、光華商店代價券發行的背景
在紅軍還未到達陜北之前,陜北經濟落后,連年災荒,人民非常貧苦,加上當時正處于戰爭時期,財政沒有什么可靠收入,所以陜甘銀行小規模地發行了蘇票用于解決財政困難。統一戰線形成后,漸漸用法幣代替了蘇票,隨后又發行了光華商店代價券,對邊區的經濟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探析“光華券”發行的背景之前,首先應該對于發行該券的光華商店做一個簡要介紹。
1937年10月初,陜甘寧邊區銀行正式成立。在邊區銀行成立的初始階段,雖然已有比較完善的獨立機構,但是銀行本身的業務活動仍十分有限。同年,中央認為有成立一個公營商業機構的必要,因此將此前開辦的光華書店與邊區合作總社合并,設立光華商店。
西安事變后,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中國共產黨為了維護國共統一戰線的穩定團結,主動收回已發行的蘇維埃貨幣并停止發行,改為使用國民黨政府發行的法幣。法幣成為陜甘寧邊區的主要流通貨幣。當時國民黨支付給八路軍的軍餉面額多為5元、10元,沒有1角以下的輔幣。因其面額較大,交易過程中找零困難,從而導致“物價提高,阻礙市民之生活繁榮。商人則因無輔幣之找換,貨物不易售出;農民則因需用品不易購到,寧愿物物交換,不肯收受法幣。遂使法幣失去信仰,流通大受阻礙”①。盡管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與國民黨的中國銀行等四大銀行進行過很多次交涉,但小面額票也只給十分之一,所以市場上大多使用郵票找零,對群眾生活造成了很大不便。基于此,“各地商會、農會紛向本府環請”①。而光華商店隸屬邊區銀行,平時與群眾業務往來密切,因此,銀行于1938年通過光華商店發行“光華商店代價券”。
二、光華商店代價券的特征及發行的過程
1938年,光華商店代價券開始發行,初期發行不多,大約有10萬元。面額只有2分、5分、1角,后又增發2角、5角幾種輔幣,與法幣等價使用,持券者可以到光華商店兌換法幣。從1938年至1941年,光華商店代價券共計發行六種面額,七種版別,全套貳元一角貳分。1939年,國民黨頒布限制“異黨”活動辦法后,國共關系惡化,物價上漲,法幣貶值,邊區財政供給非常困難,因此舉行大規模以“自力更生、自己動手、生產自給”為方針的生產運動,在這一年中,“光華券”共發行21萬余元。
從1940年開始,國民黨不斷拖延克扣八路軍軍餉,直到11月19日,國民黨通告八路軍西北辦事處:奉軍政部長何應欽的命令,從現在開始將停止下發八路軍的軍費,包括之前欠發的二十萬軍費,也不再補發。②在這種情況下,邊區政府發布訓令:“現在通行的輔幣,不能滿足市面上的周轉,致使交易上發生困難,物價上漲,屬店為適應市面的需要,并便利國家法幣的流通,擬發行七角五分的、二角五分的兩種代價券,其從前發行的仍照常流通。”③在這一時期,法幣是邊區流通的主幣,“光華券”是作為法幣的輔幣而流通。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邊區政府于2月18日發布公告:決定由邊區銀行發行面額為一元、五元、十元三種面值的鈔票,并與發布之后開始流通使用。④至此,邊幣逐漸取代光華代價券,成為邊區唯一的貨幣。
三、光華商店代價券發行中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1.光華代價券的發行受到國民黨政府的阻撓
光華商店代價券作為法幣的輔幣與法幣并行流通于邊區市場,代價卷可以無限制以1:1的比例兌換法幣,而光華商店又有充足的物資供應市場且信用很好,故商人都自覺使用,流通范圍甚至擴散到邊區以外。對此,國民黨政府曾提出異議,1939年4月8日,邊區政府為發行光華商店代價券一事致函給國民黨天水行營主任程潛,說明了發行代價券的原因,同時表明該券只在陜甘寧邊區內部流通。邊區政府在說明理由的同時,決定繼續發行光華代價券。
2.光華代價券在發行中出現假幣
在“光華券”發行中還出現了一些問題。旬邑縣長發電稱“該縣職田集上,特區發生光華商店代價券頗多,查有二角、一元至五元、十元多種,強行使用”⑤,經查明后,邊區政府回應:“光華商店代價券始發二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之代價券。至云發現一元、五元、十元之類代價券,顯系傳聞失實,或個別不良故事造謠。即希查照為荷。”⑥
四、結語
光華商店代價券產生于抗日戰爭時期的國共合作大背景下,它在邊區與法幣相互結合,相互補充。為邊區的經濟建設、邊區貨幣體系的創立、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以及中國革命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它充分體現了共產黨對國民黨關系的靈活性。不以政府的名義發行代價券,而是以光華商店的名義發行,在避免國民黨有借口“圍剿邊區”的同時還能方便邊區群眾日常生活。
第二,它支持和維護了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經濟的穩定發展。發行光華商店代價券,總體而言一方面便利了市場交易的同時調劑了邊區金融,為邊區銀行積累了大量資金;另一方面,可以保護邊區經濟發展,方便群眾使用,促進商品交換,活躍經濟。
第三,它是邊區發行輔幣一次成功的實踐,為發行貨幣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同時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光華代價券作為法幣的輔幣發行,在這個過程中,遇到過很多困難,也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培養了一大批金融干部,為后來邊幣的發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注釋:
①見《陜甘寧邊區政府給軍事委員長天水行營主任程潛的呈文——呈復延安光華商店發行代價券情形(一九三九年四月八日)》,《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一輯,第231頁。
②見《新中華報》于1940年12月8日刊發的社論《抗議停發八路軍經費》。
③見《陜甘寧邊區政府訓令——關于發行代價券事(一九四零年十一月三日)》,《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二輯,第489頁。
④見陜《甘寧邊區政府關于停止使用法幣的布告(一九四一年一月三十日)》,《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三輯,第52頁。
⑤見《陜甘寧邊區政府關于發行邊幣的布告(一九四一年二月十八日)》,《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三輯,第70頁。
⑥見《陜甘寧邊區政府給陜西省政府的復函——光華商店并無發行一元、五元、十元之代價券(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七日)》,《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一輯,第195頁。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