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姿妤
摘要:伴隨著工業文明創造下的現代化發展,人類社會面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如能源資源約束強化、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這都在嚴重地威脅著我們的生存和發展。因此,新時代需要新的生態文明建設格局。通過對如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分析,力爭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希望可以促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的形成。
關鍵詞:新時代 生態文明建設 新格局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7—0248—02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遷,人類生活與此同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態文明,是人類歷經原始文明、農業文明以及工業文明之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在遵循了人、自然、社會三者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的基礎之上而取得的成果,是良好社會形態的體現,同時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十八大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重要的、突出的地位,將其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相融合;十九大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進一步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勢在必行。
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要尊重自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古以來就特別強調要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首要條件。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續到今天,正是因為遵循了這樣一個客觀規律。人和自然之間能夠和諧地共同生長,是中華民族生命的源泉,也是其發展所需。人類文明從原始到農業再到工業是一個不斷進步發展的過程,這是人類生活不斷改變提升的見證,是值得我們慶幸的事情。但與此同時,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由于對自然界的改造與征服,自然生態系統也相應地遭到了破壞。人類面臨著森林逐漸消失、土地沙化、濕地退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以及水、土、空氣被污染等極為嚴重的生態問題和環境問題。嚴峻的形勢要求我們要學會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報恩自然,對于大自然要尊重其創造和存在,不能對其為所欲為,這才是人與自然之間相處時應秉持的科學態度。人類與大自然之間是平等的關系,人類并非自然的奴隸或上帝,人類因為有了自然而存在,是屬于自然界的。人類生存的基本前提就是大自然的擁護,維系我們生活所需要的東西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自然界,任何一種物種都是有生命且有其特有的價值的,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些都是在尊重自然時需要認識到的問題。除此之外,我們更要意識到:人類和大自然之間不單單有著共融共生的生命共同體關系,更有著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的聯系。
2.要順應自然
人與自然的相處過程當中,對大自然的順應是一項最基本的原則,這其中強調順應自然的客觀規律,依照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去辦事。自然界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其自身的發展與變化都是有其特定的規律的,這個規律性是不可強行改變的,更不會因為人類的想法而發生轉變。所以,人類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中必須去適應其規律性,只有這樣才能夠與自然界相處得和睦,如果一旦違背了自然本身的規律性,那么人類勢必會遭到報復,所以對大自然的順應是尤為重要的。人類應當適當地去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3.要保護自然
對大自然的保護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需要人類自身去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能一味地索取而不懂得呵護與回報。要想讓自然界給我們提供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物質條件,就要不斷地建設它,多對其進行投入,努力維護自然界的平衡。人類的一切活動要在大自然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合理進行,讓其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去恢復自身的平衡性,保持良好的狀態進行資源再生,避免因為生態赤字和人為的破壞而造成不可挽回的生態災難。
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
環境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要想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與獲得感,環境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綠水青山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應對環境問題,要有長遠的眼光,謀大局,合理規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我們生活的綠色家園,避免顧此失彼或急功近利等。
1.要將節約資源放在中心環節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正面臨著生態危機。只要我們改變浪費又污染的生活方式,就能夠改善環境,減輕地球的負擔,無節制地消耗地球資源將使人類生存無法持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倡導和實施節約資源的生活方式。節約資源要求人類要對大自然的一切取之有度,發展循環經濟,加強可回收廢棄物處理之后的循環利用。在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與過程之中都要引起對節約的重視,比如:節約水資源,隨手關上水龍頭,發現滴漏,及時報修,打掃衛生時用桶接水,做到一水多用;節約用電,隨手關閉不需要使用的電燈等。加大節約力度,推動資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加強對能源、水、土地等資源的管理,降低其消耗,節能減排,從而實現資源的節約。
2.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
這主要是由我國的自然環境現狀所決定的。保護環境至關重要,對于環境的保護力度要逐步加大,在制度層面要有嚴格的保障,預防和源頭治理要相結合。對于危害老百姓生活健康的較為明顯的問題要重點去加以解決,不斷改善環境質量。全社會要樹立起環保理念,增強環保意識,轉變不正確的觀念。在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各個層面,要尊重其自然性,減少人工干預。
3.在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領域下功夫
經濟發展情況要同生態保護工作共同進步,兩者相互促進,構成有機體。節能產業應加快發展,高效節能產品的推廣工作要貫徹落實,資源做到循環再利用,不斷擴大可再生規模,經濟的發展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前提,一切有損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及做法都要加以摒棄,真正做到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共生。
除此之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以及生產生活方式要逐步形成。在人類對社會建設的進程當中,應盡量減少對自然生態空間的占用,合理規劃布局,建設美麗家園。
三、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生態文明建設可以說是一場革命性的變革,它涉及很多方面,比如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等。由此,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深化成為大勢所趨,從制度層面去保障生態環境,不斷推進生態文明的制度化與法治化顯得尤為重要。
1.加快綠色發展的進程
綠色發展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主要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發展目標,在當今社會發展的浪潮中尤為突出。綠色發展是一種創新模式下的發展,以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其價值取向,應當加快對綠色生產以及綠色消費相關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的建設步伐,健全體制機制,從而更好地推進綠色發展。
2.對于比較凸顯的環境問題要加大解決力度
全體人民應當共同參與環境治理工作,對于容易產生問題的源頭要做好防御,對于任何形式的污染都應有一整套的應對舉措,強化責任人追究體系,建立嚴格的懲罰制度。與此同時,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公眾要共同發揮各自的優勢,積極應對一切環境問題。
3.對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要逐步加大
做好生態系統質量和其穩定性的提升工作,完善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加強生態問題的防治,健全各領域天然系統的保護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4.對生態環境監管的體制要進行革新
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規劃以及組織安排需要逐步增強,設立監管機構,對生態環境管理制度進行完善,對應部門的相關職責落實到位,共同制止、嚴懲、杜絕任何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致力于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新時代。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