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婷 王萍 王飛
摘 要:我國經濟發展以及進入了戰略轉型期,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對于我國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為了保證轉型的成功,關鍵在于各種各樣的人才,人才是有著時代特征的,三十年的人才是操作型,二十年前的人才是應用型的,而今天的人才是創新創造型的,因此,對于人才的不同需求,給我國高等教育提出了新時代的要求。培育出具有創造力、創新意識的人才,必須成為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歷史使命。鑒于此,以我國大學創造教育為研究背景,探討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針對創造性思維培養方面的教育變革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觀點和建議。
關鍵詞:創造教育;大學;教育改革
1 引言
在去年的結束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未來國家發展部署中也提到,我們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在黨的最新理論的指導下,我國已經將把建立“創新型國家”定為戰略目標;企業把創新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大眾創造創新創業的熱情空前高漲,面對舉國高舉“創造創新”大旗時,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指出,“中國要成為創新型國家,不缺創新的意志、創新的熱情,也不缺創新的市場、創新的資金,最缺的,是大量的具有創造力的人才。”缺少時代發展需要的人才,人們不禁又一次把矛頭指向了中國的高等教育,還是那個問題,我們的高等教育模式,何時才能大規模的培養出時代的精英?
我國有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在校學生,達到2700萬,不過,相對于巨大的潛在人才規模,我國卻沒有那么多的優秀杰出人才,整個二十世紀,影響世界科技進程的發明,沒有一項和中國人有關,二十一世界又該如何呢?
當前社會的發展,是先進生產力的競爭,是先進科學技術的競爭,是先進管理理論的競爭,但最主要的還是創造性人才的競爭,因而,高等學校教育引導責任不容推卻。
2 大學創新教育的內涵
2.1 創造教育的概念
什么是創造教育?每個人的認識并不一樣,但我國知道創造教育的提法,來源于西方發達國家,而且是來源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大企業,而其背后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則是這些企業對于創造性人才的需要,早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美國工程師H·奧肯就認識到了創造教育的重要性,并向麻省教育部申請在波士頓開辦發明訓練班,這就是創造教育第一次走進校園;而到了1948年,布法羅大學創辦了培訓創造性思維的夜校,創造教育走進了大學。
通過創造教育的發展不難開到,創造教育的實質在于幫助企業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從創造教育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也不難發現,創造教育是相對于傳統教育提出的,它的目的在于培養出有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學生。
伴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創造教育在中國驟然興起。特別是在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一定成就的基礎上,我們越來越發現,我們從事的只能是紡織、服裝、服務、代加工這些低技術的行業,而我們和西方國家相比,在高新技術上仍然差距很大,因此,我國政府以及教育部分已經認識到了我國高等教育存在很大的不足,但是顯然,我國對于創造教育的頂層設計明顯不足,把創造力和書本知識的學習劃上了等號,因此,現階段我國的創造教育還停留在低水平,而在西方發達國家,創造力=知識×思維模式=知識×(好奇心+想象力),這說明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思維模式比單純的知識顯得更加重要,而目前我國大學教育不僅沒有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在一步步扼殺學生的創造力,國外有研究機構曾經做過這樣一項研究,發現在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中,中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測試是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中最高的。但是,經過幾年的學習后,在美國、英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都獲得了極大的提高,但是在中國,缺反而不增反降。因此,可以知道知識不等于創造力,而且創造力也不是隨著教育時間的增加而增加的。
2.2 創造教育的內涵
(1)創造教育本質在于創新,創造教育的提法很早,也是西方發達國家的通用提法。但是目前在我國提的比較多的是創新教育,因此創造教育就是創新教育,沒有創造就沒有創新,沒有創新也沒有創造。
(2)創造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國的素質教育口號已經提出了許多年,而且素質教育根本目的就是提升人的整體素質和能力,這和創造教育是一脈想成的,人的整體素質整體提高必將提高人的創造力,而人的創造力的提升進一步提高人的整體素質。
是目前我國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目的就是讓學生從應試教育的走出來,全方位,而人的整體素質中創造力是主體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最有價值的能力,因此,創造教育也是素質教育;
(3)創造教育和傳統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創造教育是在新的社會發展需求下對傳統教育否定之否定的認識,它要求新的教育模式必須由新的教育理念及教育體系,以思維培養為主導,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創新意識,是知識學習的質變,而不是傳統的量變積累過程。
3 目前我國大學在創新教育實踐中表現的不足之處
3.1 傳統教育思維根深蒂固
創造、創新這些詞在我國提了有二十年了,我國的教育改革也改了許多年了,不能說沒有一點進步,但是進步幅度還是太低,一個老問題,為什么我們的高校培養不出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前我們總把這個責任推到經濟因素上,我們沒有實驗室,沒有科研經費、沒有研究設備,但是目前我國在高等教育上投資已經很大了,經濟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仍然培養不出諾貝爾獎獲得者,再次分析這個問題,不難發現主要是我國大學的教育思維和西方高校差距太大,傳統教育思維在我國高校根深蒂固。我國大學教育中傳統教育觀念,主要表現為:相對封閉,雖然一些大學的學生獲得了交流機會,但是這種機會并不會惠及每一個學生,我國還有部分高校的管理模式和高中差不多,學生幾乎全部在學校生活、學習,早上起床做操,晚上集體上晚自習;相對專制,我國高校的校長往往具有很大的權力,往往是管理治校而不是學者治校。
3.2 傳統教育模式保守死板
目前,我國大學的教育理念還是幾十年前理念的延續,特別是對于眾多二流大學而言,為了考慮自身的發展,特別強調學生的應試能力,這種做法是高中教育的延伸。在這種模式下,我國大學教育的核心往往在于教,因此無比放大了教師、課堂、書本的作用,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大學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沒有自己的一點主見和對新科學知識的認識,老師講什么學什么,為了應付考試,死記硬背,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往往只會做些題而已,根本完全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4 我國大學創造教育改革的策略探討
大學創造教育必須樹立這樣一種變革理念,新的時代要求下的創造教育改革不再是對原有教育體系的小修小補,而是要加強頂層設計,研究社會發展的最新需求,以需求推動改革,是對原有體系的徹底重建。
4.1 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營造創造教育的環境
正確的教育觀念是大學創造教育改革的基礎和核心,教育觀念轉變的第一步在于破除舊的教育觀念,大學教育除了教的功能外,更加有育人的理念,除了教會學生知識外,更要教會學生去思考、去質疑、去改變、去創新;教育觀念轉變的第二步在于以什么樣的坐標系為參照,創造性人才必須在創造性的教育模式下培養,這就要求教育觀念轉變催生出新的創造教育模式;教育觀念轉變的第二步在于在大學校園營造創造教育的環境,這樣一種環境即包括學習環境,課業負擔、教學方法、學術研究等方面,也包括生活環境,大學畢竟和初中不一樣,學生除了學習外,還要學會生活,并以生活指導學習,因為我們許多新知識都是來源于生活實踐,創造教育的環境還在于大學應該是一個可以提問題的地方,大學應該鼓勵學生的質疑,聽話的學生是好學生,影響著絕大部分中國人,這就造成了我們的大學生不敢輕易提問題,大學的學術講座有許多,但敢于挑戰老師的大學生在我國大學里真是鳳毛麟角,營造創造教育的環境還要盡力保護和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4.2 把大學創造教育改革做到實處
(1)教師是大學創造教育改革的參與者和執行者,也就是說既是規則制定者,也是需要改造者,這對大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大學教育,教師大都將書本的知識傳授給大家,由老師決定學生學什么,而老師講課的方式,幾十年不變,投影儀式的按教材的每一章講下去,這種機器人作業式的授課方式嚴重地違法了新時代教育的規律,再不改變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將是致命的。而在面對改革時,教師隊伍往往是大學校園里第一股力量,因為,新的教育模式對教師來說,也是很難適應的,比較教師都是從傳統教育中走出來的,對新的教育模式也沒有接觸,不能擔負起新的職能;
(2)對大學課程要重新整合。目前,大學里課程設置太多,有的大學學生一周上五天,一天八節課,有的甚至晚自習還安排一些實驗課,這種情況下,大學學生負擔太重,根本沒有自己的時間學習思考,因此精簡課程是課堂改革的主要方向,其次就是將大學課程重新整合,多開討論課、研究課、選修課、自學課、思維方法課等。
(3)對學生的考核要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絕對不能只通過一張試卷就決定學生的成績,多元多角度的評價體系才是客觀公正的,會做幾道題的學生并不一定就是又正在才學的。同時,對學生的考核要發動全員評價模式,輔導員、老師、家長、學生會、學生自己甚至社會機構都要積極參與對學生的考核和評價,也只有這樣的評價才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意義,而對于任意一門課程來說,書本知識不能是考試的全部內容,應該講書本知識在全部課程考核中的成績占比降低,從多個方面考核學生對于任意一門課程的掌握。
5 結論
創造教育給我國大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種要求的背后則關系到國家、民族的發展,因此,我們已經到了不得不從新正視之一問題的時候了,創造教育不是開設一門課程、提高教學質量就能解決的,它需要我們從高層設計開始,建立全新的人才培養體系和人才評價系統,以鼓勵學生懷疑、引導學生創造、改變學生思維為導向。
雖然困難重重,但我們仍要努力,要在觀念上積極轉變,和傳統的教育模式、僵化制度徹底告別,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新的教育改革模式。
參考文獻
[1]王松山,胡之德.創造教育概論[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2:3644.
[2]甘自恒.創造學原理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56.
[3]劉文霞.廣義創造論廠[M].內蒙古: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17-18.
[4]汪劉生.創造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余國良.創造力心理學[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6]傅世俠.創新、創造與原發創造性[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2,(1).
[7]顏承元.對高校學生評價的反思與探索[J].棗莊學院學報,2006,(8).
[8]薛蓉.創造教育的認識誤區及其匡正[J].江蘇高教,2001,(3).
[9]李小平.創造教育的歷史、現狀與基本內涵[J].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9,(4).
[10] 王習勝.創造教育濫筋史考辨[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01).
[11] 喬鳳合,陳文強,創新教育在美國[J].中國高等教育,2005,(1).
[12] 肖向東.美國高等教育的理念與人才培養方式[J].江南大學學報,2007,(9).
[13] 王長宇.美國大學創業教育課程設置探析[J].中國民族教育,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