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
摘要:在高校的發展過程中,青年團員是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的基礎力量,高校班級團支部的活力化建設直接影響著高校內部共青團的凝聚力、吸引力以及戰斗力,對于高校共青團的改革,與高等院校綜合改革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從新形勢下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中存在的組織影響弱、工作有效覆蓋面低等問題著手,指出要優化組織結構、完善成員構成等發展方向,之后給出詳細建設策略。
關鍵詞:高校班級 團支部 活力化 建設
中圖分類號:D2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7—0183—02
在高校共青團隊伍建設中,班級團支部是與廣大團員青年直接聯系的基層組織,其活力水平影響著共青團各項職能的實現。2015年,團中央提出了“活力提升”工程,對高校團支部活力化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面臨著重重阻礙。只有分析新形勢下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中存在問題,提出解決策略,才能夠促進新形勢下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
一、新形勢下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組織影響弱化
目前,在高校班級團支部中存在著嚴重的團組織影響弱化問題,主要表現為:第一,班級和團支部的職能有很多重疊之處,影響了團支部的角色定位,無論是班級活動還是團支部活動,都沒有清晰的界限劃分,團活動主體和陣地建設弱化,團支部職能弱化,限制了團組織功能的發揮。第二,一些由團支部開展的“主題團日”等工作缺乏針對性和教育性,團的思想引領任務受到忽視。第三,部分團支部還沒有落實日常管理制度、評獎評優制度以及考核監督制度,以主觀意愿來開展工作,制度建設不完善、不扎實。
2.工作有效覆蓋面低
第一,少數班級團支部缺乏明確的工作主體,工作內容陳舊、老套,工作形式單一、乏味,與團員青年成長過程中對知識、信息等方面的需求相差甚遠。第二,團工作并沒有形成一定的品牌特色,團工作的思想性以及教育性偏弱,無法產生深遠的影響。第三,針對上級提出的任務和要求,少數團支部完成不及時、不積極、不主動,無法將常規性工作與階段性工作進行有效的結合,其凝聚力與吸引力極度缺乏。第四,團支部無法靈活應用新媒體技術,影響了團工作與流行文化的結合,欠缺針對性與實效性。
3.團員意識淡薄
第一,高校是各種文化與思想交融的場所,再加上近幾年來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團員青年幾乎不參加團支部活動,也沒有履行其權利與義務,組織觀念與團員意識越來越淡漠。第二,部分高校的團支部換屆也沒有突出民主性,團員沒有知情權、參與權以及監督權。第三,各大高校的團員比例幾乎達到了100%,而這導致團員缺乏能夠成為一名團員應有的光榮感和對團員身份的認同感,甚至部分團員青年的價值取向比較功利,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
4.團干部素質偏低
第一,班級團干部的思想觀念比較落后,缺乏科學民主素養,且其專業知識與技能也存在著較多不足之處,尤其是對新媒體技術的不熟練,很難利用現代化技術開展團支部工作。第二,在班級團干部執行日常事務、履行職責時,其程序和方法均不夠科學合理,學習精神、自律精神、創新精神均不突出。第三,在完成上級團組織交代的任務時,也沒有表現出其應有的活力和執行能力。[1]
二、新形勢下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方向
1.優化組織結構
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需要進行組織結構的優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分析高校班級團支部的構建模式,受到學分制的影響,班級概念越來越弱化,團支部功能退化現象十分嚴重。其次,分析高校班級團支部的組織結構,同一個班級不僅要被團支部管理,還要被黨支部管理、被班委會管理,但是在人員構成以及影響力方面,團支部遠不如黨支部以及班委會有優勢。最后,分析高效班級團支部的管理結構,其層次重疊、程序繁雜現象十分嚴重,運轉效率不甚理想。
2.完善成員構成
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需要進行成員構成的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高校缺乏班級團干素質與能力的教育與培訓,尤其是因為缺乏團支部書記素質與能力的教育與培訓,使得管理、監督有所疏忽,團支部人員選拔比較隨意,甚至出現了嚴重的“四化現象”。第二,絕大多數的團員青年只注重個人發展,在團活動的參與方面并沒有表現出預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團員青年沒有相應的理想信念以及爭先創優的榮譽感。第三,少數團干部缺乏實際的工作方法和具體的工作內容,過于注重架子,“官氣”嚴重,無法接受相應的考驗和鍛煉。
3.整合資源平臺
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需要進行資源平臺的整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資源配置的有限,使得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受到影響。第二,在校園規劃、硬件設施以及經費使用分配等方面,大多數高校更傾向于滿足教學科研的需求,而不重視與班級團支部建設相關的資源支持項目與系統。第三,班級團支部無法有效借助新媒體平臺進行班級團支部工作的改革與創新。[2]
三、新形勢下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的有效策略
1.明確新形勢下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新形勢下,為切實推進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有必要明確其指導思想。首先,高校大學生都是黨的后備力量,其精神思想已經日漸成熟,需要加強黨的先進思想的學習,并在黨的先進思想引領下,進行學習形式、學習內容等方面的創新。其次,充分利用黨團節慶日、兩會召開以及中央領導人講話等時機,每學期開展至少三次以上的主體思想學習活動,重點突出學習主體、創新學習形式、選擇團員青年喜愛與認可的活動,從而激發出班級團支部成員參與活動的積極主動性。
2.建立健全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體制
新形勢下,為切實推進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有必要建立健全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體制。首先,以“五四紅旗團支部”評比為平臺,建立健全360度考核細則,為班級團支部工作的開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其次,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制度建設:一是團支部民主選舉制度;二是團支部定期工作計劃與工作匯報制度;三是團支部日常工作的制定與執行制度;四是團員大會與團支部例會制度;五是團支部考核與獎懲管理制度;六是團員教育評議與獎勵處分制度;七是團內推優制度。最后,在各種制度規范的約束下,班級團支部要按照相應要求開展各項工作,增強團支部活力。
3.創新班級團支部工作設計方案
新形勢下,為切實推進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有必要創新班級團支部工作設計方案。首先,在內容設計方面,要優先考慮團員青年的利益訴求、興趣愛好以及職業生涯發展所需要的社會文化技能等,以此為基礎開展團工作,突出其教育性、針對性以及娛樂性,從而吸引更多的團員學生參與其中,使得班級團支部的活力有效增強。其次,在形式設計方面,要優先考慮團員青年的思想以及信息接收形式,然后加強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文藝演出等活動的組織,激發廣大團員青年的參與熱情,保證活動的互動性與有效性。
4.提高班級團支部的綜合能力
新形勢下,為切實推進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有必要提高班級團支部綜合能力。一般情況下班級團支部的主要工作內容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日常團務工作的進行,即團籍注冊、團情普查、團費收繳、團內推優以及素質拓展等。針對這一點,團支部必須重點熟悉團務工作的具體流程以及操作程序。二是團支部活動的進行,即以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為引導進行主題鮮明、形式新穎、內容深刻的團活動的組織與策劃,重點突出團活動的教育性與趣味性。三是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搞好團組織生活。由此可見,要想提高班級團支部的綜合能力,必須對其進行有效的培訓。而在培訓方式上則要講究多樣化,例如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分組討論法以及戶外拓展法等都是非常不錯的培訓方式,都可以有效激發團支部的學習積極性,保證培訓效果。[3]
5.加強新媒體技術的靈活應用
新形勢下,為切實推進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有必要加強新媒體技術的靈活應用。尤其在當下社交網絡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團員青年已經成為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主要用戶群體之一。微信、微博的吸引力要遠大于QQ、博客等的吸引力。而這也就決定著班級團支部的活力化建設,要與時俱進,加強對各種新媒體平臺的應用,加強對各種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例如,可以打造公共服務號,通過新媒體平臺宣傳范圍廣、宣傳速度快、宣傳效果好的特點進行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理念的宣傳,進行班級團支部各項活動與工作的開展,從而吸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團員,使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當中。
6.打造充滿活力的優秀團員
新形勢下,為切實推進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有必要打造充滿活力的優秀團員,使之成為廣大團員青年學習的榜樣。首先,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積極創建各種實踐平臺,帶動團員青年開展學術研究與創新創業活動,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打造出一批有著較強科研創新能力、學科競賽能力、發明創造能力的優秀學生團員隊伍。其次,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借助各種形式的文藝培訓、文藝匯演以及體育競技等方式,打造出一批具有突出特長的團員青年隊伍。最后,廣泛搭建平臺,增強學生協調能力、組織能力以及領導能力的訓練,從而打造出一批有著較高綜合素養的優秀學生干部隊伍。通過優秀團員的打造,激發學生的活力,進而顯著提升整個班級團支部的活力化建設水平。[4]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現階段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的現狀,不難總結出新形勢下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的重點是進行組織結構的優化、成員構成的完善以及資源平臺的整合。此外,要想有效進行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還必須明確新形勢下高校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建立健全班級團支部活力化建設體制、創新班級團支部工作設計方案、提高班級團支部的綜合能力、加強新媒體技術的靈活應用、打造充滿活力的優秀團員。
參考文獻:
[1]甘容通.新時代加強和改進高校班級團支部工作的思考[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9(2):7—10.
[2]郭峰,王友剛,郭婷婷.新時期高校社團團支部“活力提升”探索研究——基于湖北經濟學院社團團支部建設現狀的調查[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11):108—110.
[3]萬樹巍.高校班級活力團支部建設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6(10):134—135.
[4]李菲,宋嗣偉,王昊,魯震霆.筑牢團在高校中的組織根基——全省高校班級團支部建設工作調研報告[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5,25(1):21—24.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