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宏博
摘 要:良好的土地資源利用無疑對統籌城鄉改革進程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建立城鄉統一基準地價體系、建立市場交易平臺、完善兼顧平衡多方的收益分配機制、建立多層面多部門聯動制度等方面,是統籌城鄉改革中土地資源利用的基本實現路徑。
關鍵詞:統籌城鄉改革;土地資源利用;建設用地市場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農業正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民的收入大幅上升,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但受長期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體制的影響,特別是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大量失地農民、進城務工人員、農村貧困戶的困難問題凸顯。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進一步明確我國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方針。農村改革發展意義非凡,構成整個國家改革發展的關鍵環節和戰略基礎。
1 統籌城鄉改革的重要意義及其面臨的困境
多年來,中央多個“一號文件”更是把農村發展提上日程,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逐步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全面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必須盡快徹底推倒設置在城鄉之間一切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障礙,削平城鄉居民以及生產要素自由流通的門檻,在城鄉融合中釋放出發展的能量和活力。
城鄉統籌強調如何把城市和鄉村納入統一的經濟社會發展大系統中,改變城鄉分割局面,充分發揮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改善城鄉功能和結構,實現城鄉生產要素合理配置,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目前,城鄉統籌發展的癥結主要在于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不均衡、公共配給不平衡、投資失衡、要素流通不暢通、政策紅利釋放不足等方面的原因。
2 城鄉統籌改革的基本走向:以重慶改革試點為例
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目標,就要統籌城鄉的生產布局,統籌城鄉產業結構,統籌城鄉勞動就業,統籌城鄉投入,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等,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形成城鄉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統籌城鄉發展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總體思路和戰略選擇,是加快我國農村全面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的關鍵。
2007年6月,重慶市被中央正式批準為“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09年1月,《國務院關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號)指出,重慶市是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推進改革開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如今,城鄉及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帶來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實現全面發展的難點和重點在農村。重慶是典型的大城市帶大農村,城鄉發展不平衡,尤其是庫區農村與主城區差距更大。全市3100萬人口,2/3在農村,城鄉二元結構突出,是我國基本國情的縮影。同時又是大庫區,身處內陸腹地。此外,重慶又具有中等省的構架和欠發達省的特征。因此,統籌城鄉發展在重慶特別具有代表性,在重慶開展體制機制方面的探索和改革,對全國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具有示范效應。
3 以土地資源利用為中心助推統籌城鄉改革
要實現城鄉統籌,最關鍵的是要解決人、地、財三大問題。土地是根本要素,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是破解城鄉統籌發展難題的關鍵。如何建立城鄉統一的用地市場,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城鄉統一基準地價體系。按照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需求,開展城鄉統一的土地定級和基準地價評估,將基準地價的覆蓋范圍擴大到農村地區,實現地價體系區域全覆蓋,實現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同權同價、同等入市的要求。城鄉統一基準地價體系的建立,可以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宗地評估和上市交易提供價格參考,有效保障集體經濟組織土地財產權益實現。二是建立市場交易平臺,規范交易合同,完善服務監管。利用現有的市場平臺,提供交易服務。建立規范的合同交易文本,以合同約定形式,將交易雙方的權益、義務以及可能會出現的行為進行約定、規范,充分保障交易雙方權益。實現土地的法律主體地位,就賦予了土地的金融價值,使入市土地享有國有土地同樣的抵押、租賃、再交易等權能,避免土地閑置、低效利用、擅自更改用途等。三是完善兼顧平衡多方的收益分配機制。按照“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要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的總體要求,出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收益分配辦法,建立了以“分配主體明確、收益用途明確、農民利益明確”為核心的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激發農村基層組織和農民的積極性。四是建立多層面多部門聯動制度。作為新的改革探索,必須確保穩定為第一要務,協調各方面利益,在不斷探索中完善各項制度。建立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推進各項工作。抽調人員成立政策研究、市場服務、技術支撐等工作組,負責相關政策研究和具體組織實施工作。建立由政府牽頭,相關部門參加的會議制度,負責工作中重大問題的決策,研究解決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五是推動信息化建設。把信息網絡覆蓋整個農村區域,彌補農村區域距離遠、交通不便的短板,由政府部門或委托機構承擔信息發布、市場交易、市場監管、監測分析等工作。六是做好相應的監管管理工作。全面梳理土地供應、供后利用及土地轉讓、出租、抵押等各節點數據,研究制定相關監管制度,實現各環節數據互通,把相關信息及數據整合,為各項決策和后期的優化服務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徐鳳霞.農業產業化區域發展戰略研究[J].經濟研究,2007.
[2]鄭偉元.統籌城鄉土地利用的初步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8.
[3]徐強.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及統籌城鄉情況報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