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藍
摘 要: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構建新型職業農民的終身教育體系有利于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本文結合關于新型職業農民終身教育學習情況的問卷調查,分析新型職業農民終身學習的現狀和構建新型職業農民終身教育體系的意義、內容,主要從政策理念宣傳力度、非在校教育、學校教育、相關法律保障四個方面對構建新型職業農民終身教育體系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終身學習;終身教育體系;教育研究
黨的十九大報告確定了新時代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新要求新舉措,更加重視全面增強教育系統自身實力和服務“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能力。目前,我國已構建起基本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體系,基本實現了從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大國的歷史性轉變。進入新時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每天都在急劇變化,人們必須及時更新知識以適應環境。
終身教育思潮強調人的一生不斷學習、更新知識、保持應變能力,受到世界范圍普遍認可,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無疑能夠壯實和強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但構建新型職業農民終身教育體系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本文結合關于新型職業農民終身教育學習情況的問卷調查,探索構建新型職業農民終身教育體系的有效實現途徑,希望能為構建新型職業農民終身教育體系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理論和實踐參考。
1 新職農的終身學習現狀和構建新職農終身教育體系的意義
1.1 新型職業農民的終身學習現狀
國外職業農民的終身教育給我們提供了一些經驗與啟迪,終身教育在美國和日本都是農民職業教育的主流,他們在承擔正規的農業學歷教育以外,還通過繼續教育和開放式終身教育的形式來提高農民的各方面素養,重視終身教育的培訓機構也更受歡迎。在我國,終身教育被寫進許多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但在實踐中卻出現了缺少學習興趣、學習力不足、師資力量不夠的現象,很多家長感受到小學生的學習任務百分之六十由家長完成,大學生和研究生的畢業設計由指導老師完成的新聞屢有發生。以微知著,終身學習的滲透維度還不夠寬泛和徹底,人們的學習力水平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學校的師資力量也有待提升。
本人所在單位組織的一次大規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時,我對他們的終身教育情況進行了集中的問卷調查,共收到102份問卷回復。參與問卷調查的人來自湖南省各個地方,其中54.05%的人處在40-45歲年齡段,29.73%的人在20-30歲年齡階段,屬于中青年女性,學歷近一半為高中(職)畢業,其次是初中及以下和大學專科,有少數大學本科學歷。他們正在經營的項目涉及種植、休閑農業、養老護理、美容、食品加工、電商、養殖、中藥材等各個方面。
他們之中79.37%的人覺得終身學習是非常必要的,有49.21%的人覺得他們學習的動機是為提高科學與文化素養,34.92%的人則比較單純地想與時俱進。并有55.56%的人自信地認為自身的學習能力較強,只要努力就能學會新技能。而他們中55.56%的人認為學習受到制約的原因是想學習但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39.68%的人認為想學習但沒有閑暇時間,極少數人認為沒有想要學習的項目或沒有學習的動機。
在調查中,每個人都填寫了高職院校在構建終身學習型社會中需要改革的地方,其中共性的建議是希望相關機構加強終身學習的宣傳力度,希望高職院校的教學方式多樣化,能迎合不同的人群并可隨時隨地學習。而使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時間段,都能夠獲得學習,正是終身教育的意義所在。可見,新型職業農民終身學習的愿望是非常強烈的,而整個社會終身學習理念的貫徹、終身教育實施的力度還不能滿足他們的美好愿望。
1.2 構建新型職業農民終身教育體系的意義
“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人民手中創造,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更加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人才決定未來,教育成就夢想”,建設好“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新型職業農民是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人群,培養優秀的新職農,是解決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構建新型職業農民的終身教育體系既能促進建設學習型社會,又能有效解決三農問題。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代,人們學習的方式多種多樣,接收到的信息需要判斷、篩選,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新職農獲得的知識不一定都是正規的、安全的,構建新型職業農民的終身教育體系,可以使新職農接受知識的途徑更加規范,凈化新職農的學習環境,保障新職農學習過程中的安全,減少新職農學習道路上的彎路,為提高新職農的科學和文化素養保駕護航。
總之,新型職業農民想學習、要學習,我們必須給他們構建良好的學習環境,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終身學習。
2 新型職業農民終身教育體系的內容
終身教育是貫穿人的一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社會全體成員從生命的開始到生命結束的全過程教育,包括胎兒教育、嬰幼兒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
從前面提到的問卷調查中我們知道新職農主要是20-40歲的中青年,那么新職農終身教育體系培養的對象應該包括他們子女的教育(胎兒教育、嬰幼兒教育、小學至大學及以上的學校教育),新職農自身的教育(大學及以上的學校教育、成人教育、繼續教育),他們父母的教育(老年教育)。
教育的組織者應涵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教育的內容不僅包括科學文化知識,還應包括文化生活和休閑娛樂教育,使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生活,獲得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教育的方式應該多樣綜合。包括脫產學習和非脫產學習,也包括自我教育、灌輸教育、遠程教育、網絡課程教育等。
教育的經費除了政府機構的支持,還可來自社會合作、眾籌、捐款,以及個人自籌及其他合法途徑。
3 新型職業農民終身教育體系的實現途徑
3.1 加大政策宣傳力度,貫徹終身學習理念
在問卷調查中,有20.63%的新職農表示很少見到終身學習的宣傳,4.76%的新職農表示從未見過,說明終身學習理念的貫徹不夠徹底,必須加大相關的宣傳力度,貫徹終身學習理念。
3.2 規范非在校教育
很多新職農在校學習的時間并不長。在調查中,41.27%的新職農表示他們的學習靠的是零散時間,31.25%的新職農想學就學,少部分人通過節假日和其他時間學習,僅4.76%的新職農通過學校上課時間學習。就學習方式而言,47.62%的新職農的學習方式是通過網路或媒體學習,23.81%通過實踐學習。可見,大部分新職農將學習和生活融為了一體,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
因此,非在校教育對于新職農來說非常重要,包括休閑娛樂教育、生活技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科學知識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等一切不在實體學校中發生的教育,而這些教育必須是積極的、正面的、客觀的、規范的。
3.3 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水平
雖然學校教育對于新職農漫長的一生來說所占的時間比例并不大,但學校作為知識和智慧的集合點,應該提高教育新職農的水平。這不僅僅包括在校教育,更應該包括脫產學習,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便利將教育的時間拉長至隨時,為新職農的終身學習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
如今社會各個層面都已經意識到了混合教學的優點,網絡課程讓人們能夠隨時隨地學習,現場教學讓老師和學生面對面交流,而面對面的交流又可以錄成視頻在網絡上播放,二者相輔相成。人們也已逐漸接受了這種可以在功能上形成互補的教學模式。對于新型職業農民來說,白天要勞動,晚上在網絡上自學既可以學到知識又能放松身心。
針對新職農不同的年齡層次和不同的專業技能,學校還應該改善知識結構,完善課本內容,提高知識的質量,追上時代的步伐。
3.4 完善相關教育管理和法律法規
新型職業農民教育體系的構建需要相關教育管理機構和法律法規方面的保障,教育管理機構包括國務院設立的教育部及其他地方政府設立的教育廳和教育局等教育行政管理系統。涉及的法律法規包括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規、教育部門規章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
參考文獻
[1]徐持平,徐慶國.終身教育視閾下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體系構建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15):3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