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思雯
摘 要:因材施教,教學相長,融會貫通歷來是中國教育教學的儒家教育的智慧體現。面對全新的基礎教育改革,小學教育專業的師范生所要必修的一門課程是《自然科學概論》,這門課程中主要是從自然科學的角度探索自然科學的衍生、發展和實踐應用,課程的目的是引導小學教育專業學生學習基本的自然科學知識和該門課程在小學教育中的教學實踐能力,但是在具體的教學中,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的文科背景非常醇厚,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只有堅持因材施教,靈活變通才可以更好地提高本專業學生的在自然科學學習中的綜合素養,從而為今后的系統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教育專業;自然科學概論;課堂問題;教學新思考
1 小學教育專業學生《自然科學概論》教學的目標和出發點
從《自然科學概論》本教材的編寫來看,其是為了讓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在“自然科學、哲學、技術應用”等幾個方面均有較好的發展。從而在今后的課程教學中更好地為小學生教授科學技術類課程奠基好基礎。自從2016年教育部發布“中國學生發展六大核心素養”一來,中小學的課程教學就發生了天翻地覆地變化。尤其是小學教師需要一專多能的趨勢一定定型,因此要求將來從事“小學教育”的準教師群體要具有豐富的知識,因此《自然科學概論》的性質是一門通識課程。該課程的學習主要是引導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完《自然科學概論》需要達成以下目標:
(1)學習完該課程以后,該專業的學生能夠對自然科學發展的脈絡做到一清二楚,從科學的思維出發,建立一種良性的自然科學學習理念。
(2)學習完該課程以后,需要學生能夠系統認知和分析科學、技術以及社會互動之間的有機關系,從而為探索更為神秘和生動的自然科學奠定思想基礎。
(3)學習完該課程以后,要求學生能夠以馬克思主義思想和辯證唯物觀來看待科學、自然和社會三個維度之間的有機協調關系,然后能夠把這些有機關系滲透到小學生的自然學科教學中去,較好地培養小學生的自然科學 素養,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科學素養。
總括起來講,《自然科學概論》這門課程的出發點是好的,而且是讓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能夠在科學思維形成和優秀的科學探究意識上有質的飛躍,因此課程的教學對于本專業人才的輸出規格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2 《自然科學概論》與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育的辯證矛盾與新思考
上文已經系統論述了《自然科學概論》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而且課程的核心價值已經顯而易見,但是由于該課程的學習對象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而且文科生居多。文科上的感性思維占據主要優勢,但是理性思維并不強。而且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老師發現:像自然科學中涉及的物理、化學、生物科學、數學以及科學探究知識等對于純文科生而言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加之該學科中自然科學內容占據較多,很多學習內容和練習題目都以理科為主。這樣一來,在整個學科教學中,授課教師的教學內容的選定和教學策略的選定就顯得格外重要,關于文科上學習理科內容的矛盾性,論文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解決這個全新的矛盾:
2.1 基于本專業文科生的學習需求分析設計更加適合他們的學習內容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教育學科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理念,是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學習理念融合的結果。作為大學老師一定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中案例的設計與應用,尤其是看學生的課堂反應,和作業反饋來及時調整學科教學的難易程度。例如關乎生態科學和地理學科、生物學科的知識的教學可以不用純理科的思維來教授文科生,而是應該用老子道德經、莊子的經典著作中的一些經典的名句來論述一些自然科學。例如:道和物共生共存.物是道的載體,道是物的精神、靈魂.這些就很好的論述了自然科學中生態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另外遇到物理科學的一些知識,老師同樣可以用古人的一些哲學名言來引導他們學習和理解“理科文化知識”,這樣的設計不但可以巧妙地減弱“該課程理科內容的難度,而且更加順應文科生的思維需要”。
2.2 基于文科生思維發展模式的內在特點 設計翻轉課堂的創新教學
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技術可以系統解決眾多的問題,尤其是在一些直觀性較強的課堂呈現和一些復雜的自然科學類別的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教材對應的一些網絡資料和老師利用網絡共享平臺下載的一些資料進行課程的預習,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學生可以利用課程班級群發到群共享里。老師根據學生預習中客觀存在的問題來修改和優化自己的教學課件,尤其對于一些相對抽象的教學內容,需要老師設計一些見解清晰,直觀性和啟發性較強方較強的視頻和思維導圖來與學生進行課堂的有機溝通。這樣一來課程的內容難度會大大降低,而且學生的課堂 參與積極性也就提升了,即使對于其他一些不能掌握的內容,老師可以把教學視頻相關資源優化成資料包發到學院的資源共享平臺,這樣學學生就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和反思,在老師設計的作業中積極思考,努力提升自我科學思維,提升科學素養。
3 結語
作為高校教師,一定要有反思精神和探索革新的品質,基于文科生學習《自然科學概論》所遭遇到的困難,論文提出兩個方面的可行性的抓手有機解決了客觀難題,為今后的教學開辟了全新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張龍元.老子的偉大設計——稱職的道德天尊 ——《道德經》與自然科學的解析[J].歷史回廊,2016,(10).
[2]席建師,伍金虎.高等師范《自然科學概論》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J].大家,2011.
[3]心東,郭寶,王風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自然科學概論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