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祥 賈懷勤
【摘要】會計和統計的相互滲透在宏觀上主要表現為國民經濟統計方法對會計方法的借鑒,集中的體現在SNA體系借鑒會計的復式記賬法方面;在微觀上體現為統計對會計數據、信息的利用和會計對統計分析方法的借鑒。為了促進統計與會計相互借鑒、交叉的進一步發展,本文將從二者的歷史淵源出發,深入探討彼此聯系的理論基礎,并在方法和數據、信息兩個層面上探討相互之間的滲透,并探討會統相互滲透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統計;會計;方法;數據;滲透
【中圖分類號】F230;F222
一、會統相互滲透的現實基礎
會計和統計的發展經歷了“先合而分,而后又合”的過程。在現代,會計和統計又有了新的發展,從而進一步加強了二者之間相互交流滲透的要求。
企業經濟核算是國民經濟核算的基礎,離開企業核算,國民經濟核算就不能進行。搞好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搞好國民核算的微觀基礎——企業經濟核算。在企業核算中,會計經濟核算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占企業核算工作的很大比重,國民經濟核算很多依靠會計部門取得材料。因此統一或協調統計核算與會計核算的關系,“這對于搞好國民經濟管理,協調宏觀管理與微觀管理的關系是至為重要的。”
微觀核算首先圍繞增加值核算和資金、資產、流量、存量核算,形成了產出、投入核算與財務收支核算兩大部分。同時也囊括了實物量、勞動力、經濟效益等方面的核算。以增加值為中心的核算內容主要包括:總產出核算;中間投入核算;增加值核算;收入核算;支出核算;價格核算。以資金、資產流量、存量為中心的財務收支核算主要內容包括:資金分類核算;資金來源核算;微觀負債核算;固定資產核算;流動資產核算;投資金融賬戶與資產負債核算。以實物量、勞動力為對象的微觀核算內容,包括基層經濟單位實物產出總量、質量、品種的核算,以及對服務總量、類別、質量的核算;對勞動力進行微觀核算,則主要是對基層單位勞動力數量、構成、素質、技能等方面的核算。以微觀經濟效益為中心的投入產出效益、供產銷銜接狀況的核算,主要包括對基層單位活勞動投入的效益、物化勞動投入的效益、勞動占用的效益的核算,以及對基層經濟單位經濟效益狀況的綜合評價等內容。以上微觀核算,其數據來源很顯然絕大部分是會計信息。會計信息不僅是統計核算的重要資料來源,還是統計分析的主要對象。
統計是與信息相連的。統計按照功能可劃分為三個層次:統計信息、統計方法和統計主體(進而統計系統)。統計信息是統計主體運用統計方法得到或提供的數據信息。統計主體是統計方法的掌握和運用者。統計的這三個層階,在企業組織內可能是合而為一的,也可能是分離的。同樣會計也是和信息相聯系的。會計按照功能也可劃分為類似的三個層次:會計信息、會計方法和會計主體(進而會計系統)。會計信息是會計主體運用會計方法得到或提供的數據信息。會計主體是會計方法的掌握和運用者。會計的這三個層次,在企業組織內可能是合而為一的,也可能是分離的。
很顯然,信息既是統計研究的對象又是會計研究的對象,信息本身并沒有“統計”與“會計”之別。同時對于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加工都是為了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更需要把統計方法和會計方法相結合起來使用。
二、統計與會計在實踐中的相互借鑒與滲透
(一)會計在統計中的應用
會計在統計中的應用包括會計方法的應用和會計信息應用兩個方面,會計方法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宏觀統計領域,會計信息的應用在宏、微觀領域均有所體現。
1.會計方法在統計領域的應用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設計者一方面引入會計上的復式記賬法,以便提高國民經濟核算的數據質量,并使各有關數據能夠銜接。在SNA中應用復式記賬法,與一般的微觀會計應用復式記賬法相比,主要有如下特點:一是會計主體不同;二是賬戶分類方法不同;三是借貸對象不同;四是在微觀會計中,伴隨著應有或實際的收支的發生,還有現金或實物的流動,或者債權債務的變動(調整分錄和結賬分錄例外),對此,會計人員必須同時加以反映。因此,對某一筆交易,交易者雙方需要各自做一個分錄。但在SNA中,交易者雙方各自只需要就收支本身合計做一個分錄,
2.會計信息在統計領域的應用
統計對于會計數據的利用在相當大程度上是通過對財務指標的利用來完成的。在統計報表中,財務指標是重頭戲,它反映企業供產銷的經營情況。需要將財務指標調整為統計指標,具體包括資產類指標的調整,收入類指標的調整,相對指標的調整和利潤指標的調整。
(二)統計方法在會計中的借鑒及應用
1.在成本管理方面的運用
(1)統計方法在成本預測中的運用。在成本預測中大量運用了統計分析方法,比如系列指標預測法、平均數預測法、回歸預測法、馬爾可夫預測法、投入產出預測法等。這些統計方法在成本會計中的應用,使得成本預測更加準確、有效。
(2)統計方法在成本控制中的運用。統計方法在標準成本系統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標準成本差異的分析方面。在標準成本差異分析中應用的統計方法主要是指數因素分析法。
(3)統計方法在成本分析中的運用。成本分析引用的統計分析方法也很多,比如比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結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等。在成本分析中,統計方法的運用還值得一提的是有關成本性態的分析。全部成本按其性態分類可分為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類;混合成本又可分為半固定成本、半變動成本、延期變動成本和曲線變動成本。在實際工作中,大多數的成本往往是介于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之間的混合成本,它們即非完全固定不變,也不隨業務量成正比例變動,而混合成本需要分解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才能對其進行準確的核算,因此,對混合成本的分解是非常重要的。這種分解的實現需要借助統計方法,比較常見的是散布圖法(Scatter Diagram Method)和回歸直線法。
2.在管理會計中的運用
管理會計包括經營決策與長期投資決策、計劃、控制、業績評價以及作業會計等內容;統計方法無不滲透于這些領域之中。
(1)統計方法在經營決策中的應用。按決策所依據的環境、條件的狀況,決策可以分為確定型決策、風險型決策和非確定型決策。決策樹分析法是指在決策過程中,把各種方案以及可能出現的狀態、后果,用樹枝狀的圖形表示出來。這種利用決策樹進行分析的方法,稱為決策樹分析法,
在經營決策方面還值得一提的是成本—產量—利潤(本量利)依存關系的分析。“本量利分析是指對成本、業務量(產量、銷售量)所進行的分析。它是以成本性態分析為基礎,確定企業的盈虧臨界點,進而分析有關因素變動對企業盈虧的影響。它可以為企業改善經營管理和正確的進行經營決策提供有用的資料。”
(2)統計方法在管理控制中的應用。 “首先決策者要認識到差異可以分為隨機差異和非隨機差異兩大類。”采用適當的統計方法來區分隨機性差異和非隨機性差異,從而對非隨機性誤差展開調查,正確估價差異的影響,達到提高企業績效的目的是有重要意義的。
三、經濟全球化對會統相互滲透的挑戰
(一)統計體系的國際接軌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擴大,我國的經濟也更深的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之中。實現統計與國際的接軌,還要進一步推進我國統計指標分類體系與國際接軌,盡可能采用國際上通用的調查方法,統計指標的計算方法也要實現國際化,統計信息的發布也要實現國際化。
(二)信息化的挑戰
對采集到的會計數據事先規定出唯一、規范、實用、可擴充的代碼體系,如科目代碼、摘要代碼、材料代碼、產品代碼、職工代碼等等,用標準代碼表示會計業務中的文字名稱。在輸入數據的組織上,考慮一次輸入,多方利用的需要,充分滿足管理各方面,當然包括統計的需要。
從統計的角度來講,應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數據處理,可以改變以往手工方式逐級匯總只得到少量數據的狀況,這樣,統計方法能夠處理的數據來源更加的廣泛,會計數據信息也就更易于為統計所利用。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處理統計數據,不僅可以擴大統計規模、增加統計內容、提高匯總速度、擴展統計信息的內容,而且還可以提高統計信息的利用率,采用現代科學方法產生出大量新的信息。
在統計工作中運用信息化技術,不僅是統計計算技術方面的一場革命,而且對原來建立在手工計算、逐級匯總基礎上的調查統計報表,在調查內容、工作組織和統計基礎工作等方面,也會產生一系列的深刻變革;同時為建立基層企業一套表,適應各級各部門的需要,提供了可能性。
計算機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會計與統計的一體化,消除了各類核算之間的界限。原始資料和記錄被輸入機器后,獲取何種總計結果取決于企業和國民經濟管理的需要,而非資料歸屬的種類——即會計信息還是統計信息。
信息化技術已經使得統計、會計人員從簡單重復的工作中擺脫出來,他們有精力進行更進一步、更高級的分析工作,從而更好地發揮統計和會計的管理職能。會計人員需要統計知識,掌握統計方法,才能使會計分析、預測、決策更為深刻、精確;同樣統計人員也需要財務知識,作為一門方法論學科,統計學的生命力在于應用,經濟領域就是統計應用的一個重要方面,而財務是經濟領域的重要內容,要想更好的應用統計學與別的領域之中,就必須對這個領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綜上所述,企業的管理決策建筑在所獲得內外部信息的基礎之上,內部信息的核心就是財務數據。要提高企業的管理決策水平,實現經濟效益,就必須充分利用已有的財務信息。對已有財務信息的利用,不僅可以獲得比較全面、系統的數據,還可以帶來成本的節約。
尤其是當前管理會計的職能是在會計信息的基礎上融合分析、測評控制,向企業的管理者提供有助于決策的有效信息。統計分析方法在這方面顯示了巨大的優勢,統計不僅有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還有推斷性統計分析方法。多元回歸分析、方差分析、時間序列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在計算機的幫助之下變得輕而易舉。推廣統計分析方法在企業中的應用,對于提高企業的管理決策水平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在機構的設置上,可以單獨設置獨立的統計部門,但出于成本效益的考慮,以及統計分析的對象多數情況下都是財務信息,更多的企業還是愿意由現有的財務人員來從事統計分析工作。同時,作為一門方法論,統計的分析方法還可應用于企業管理的其他各個方面,因此企業的各職能部門人員尤其是會計與財務管理人員要懂得統計理論知識,掌握統計分析方法。
官方統計在數據搜集工作中要盡可能利用現成財務數據,減少企業負擔,提高數據的質量。企業的目的是獲取利潤,謀求經濟效益,對于有利于此的統計分析工作,企業可以也愿意去做。然而官方統計往往并不直接有助于增加企業的利潤,這就會帶來企業的抵觸情緒,影響數據的質量。因此我國的官方統計工作應采用國際標準做法,并結合我國的統計法規進行,盡量不增加企業的額外負擔,充分利企業已有的財務數據,設計相應的統計指標體系,從而得到更好的、高質量的統計成果。
主要參考文獻:
[1]郭道揚.會計史教程[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4),119.
[2]錢伯海.國民核算與宏觀經濟分析[M].中國統計出版社,1998.
[3]張小斐.企業統計信息的經濟分析[J].統計研究,1999(1),55.
[4]Larry N. Killough,Wayne E. Leininger.Cost Accounting[M].West Publishing Co.,Copyright 198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