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佩
從我們呱呱墜地第一聲啼哭,便不能在母親溫暖的子宮里安然度日,但雙眼得以見證這個世界霓虹閃爍、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背上書包進入學堂,便不能和小朋友在大街小巷肆意玩耍,但大腦得以充盈這個世界日新月異、科學先進的知識;當我們豪情萬丈地邁向仕途遠方,便卸下了青春懵懂、年少無知的外殼,將去迎接光明而又磅礴的未來。
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之中,坎坷與坦途并存,挫折與成功相伴,我們會失去許多,也會得到更多,或是意料之中或是意料之外。“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我們失去的,或將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某個地點以某一種方式回到我們身邊。
不同基因塑造出不同的人,對于得失都有自己獨特的處世之道,或是氣急敗壞,抑或是冷靜接受,相比于“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佛系心態,我更加欣賞勇于探索、不畏艱險的樂觀態度。就像之前在一本書中看到的:“站在樹枝末梢的鳥兒不會懼怕跌倒,因為它們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自己的翅膀。”當我們的羽翼更加豐滿結實,或許這個充滿不確定的世界會使我們領悟得更加透徹。
我們都曾夢想成為頂天立地的偉大英雄,從不承認自己是“夫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所得”中雞肋一般的存在。我們都希望自己是世間萬物運轉中的一個關鍵的齒輪,存在微小而又有意義,外表積極而又陽光,內心豐腴而又仁義,不隨波逐流,不苦大仇深,無論處于何種境地都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著大千世界給予的掠奪與饋贈。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每個人的受力點和受力面積不同,壓強也固然不同,神經末梢的靈敏度更不相同。失去可以成為一個人頹廢的理由,也可以成為激發一個人發奮圖強的動力,關鍵在于如何看待。大道理人人都懂,但腳踏實地并不是人人能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我們的人生終將閃耀。
作為象牙塔里的有志青年、即將注入社會的新鮮血液,我們身體里的紅色基因成就了奔涌的紅色血液,它是一條堅實的紐帶,將十四億中華兒女的命運緊緊相連。有人說:強大的紅色精神來源于對過去和歷史的感悟,無數古今賢人驗證了這個觀點。“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五四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古往今來,震撼人心的歷史所傳承的精神一同塑造出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
我們紅色的基因是最強大的鎧甲,偉大的民族精神是堅不可摧的盾牌,我們終將背負著這堅硬的盔甲去馳騁南山北原東麓西嶺,去看春日夏草秋葉冬雪。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應常常在心底告誡自己,要變成《諫逐客書》中的昆山之玉,要有最樸素的生活和最遠大的夢想。我們即使明日天寒地凍,路遠馬亡,也要勇往直前,矢志不渝。(作者系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生)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