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勇 涂詩韻
摘要:幽蘭文化的歷史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唐朝。它不僅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還具有非常明顯的時代文化特質。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地方傳統文化因沒有在城市發展和科技進步中發展而喪失了發展的活力。為此,需要相關措施來宣傳幽蘭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幽蘭文化。
關鍵詞:幽蘭 文化傳承 措施 發展
江西省幽蘭鎮自古以來資源豐富,留存著豐富的綠色生態與厚重的歷史文化、佛教文化。延綿不斷的馬游山因明朝時期朱元璋與陳友諒鄱陽湖大戰時,在此放養戰馬而得名。馬游山上還有乾隆在此地親筆書寫的佛教圣地——東禪寺,還有解縉書寫“龍津煙云”牌名的龍津庵,塔城的千人板凳龍……因此,江西幽蘭要突出它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大力發展這些歷史著名的景點,使幽蘭文化走出江西,走向世界。
一、幽蘭文化簡介
據記載,江西幽蘭始于唐代,因處于青嵐湖汊,又憑借其優越的地理條件發展成集鎮。唐代魏征的兒子出任洪州刺史,為了紀念他的父親,遂改位于幽蘭鎮東南湖的鳳凰山為峴山,始建東禪古寺。清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路過江西,特地來東禪古寺看望表兄,并親筆御題“峴山禪林”寺匾,東禪古寺又一直深受人民百姓的喜愛,這使幽蘭聲名遠播。佛教文化是幽蘭鎮的一大特色,在幽蘭鎮內有40余座寺院,以其中歷史悠久、人文厚重的東禪古寺、文昌講寺、地藏寺等為代表,但是因為缺乏地方文化的開發以及宣傳,使幽蘭文化相對落后。
二、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面臨的困境
(一)隨著近三十年來科技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地區的傳統文化受到了沖擊。西方國家從發展工業開始到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之后,利用經濟能力向實力薄弱的國家進行文化滲透,使西方文化快速向外傳播,我國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我國獨特的節日文化受到了國外文化的滲透和影響,使這些節日逐漸消失。例如在幽蘭地區,每年的九月初六是平安節,人們以往都是需要回來團圓祭祖的,而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科技的發展,人們更樂意留在大城市而不愿意回家團圓,目前這種現象正在很多地區上演著。關于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一部分學者認為是國外文化帶來的沖擊;一部分學者認為是商家為了能夠多獲得一些利潤,故意對外國的一些節日進行炒作。因此,我們更要提高對自身文化的宣傳與教育,必須要發揚好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二)我們在對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方面的工作上做得遠遠不夠。在社會上,本地方的文化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例如在課堂上,講一些發達國家的東西成為拓展見識的一種體現;在科研中,研究發達國家的東西似乎顯得更加高大上;在生活和工作中,追求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成了緊跟時代步伐的象征。如果是在互相學習的基礎上,人們為了追求新鮮而將西方的文化作為一種時尚還有情可原,但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與發展并沒有被人們所關注,這就使得地方文化逐漸沒落。再加上一些商家為了能夠從中多獲取一些利潤,聯合起來對外國的一些節日進行炒作,這會影響到我國本土的傳統優秀文化,進而使發達國家的部分思想觀念滲透到人們內心,使中國本土文化的發展陷入困境。這是一個不平衡的發展,也不利于我國人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三、結語
綜上所述,要發展幽蘭鎮的傳統文化,就要學習利用保護非物質文化的方法,宣傳和發展地方傳統文化。我國在保護非物質文化政策方面,始終堅持的是整體性保護原則以及可持續性原則,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并行,幽蘭鎮也應該積極整合休閑旅游文化,設立“旅游休閑小區”,吸引外來企業在本地投資興業,政府也要在其中擔任決策和組織者,組織、發展好幽蘭的旅游文化。再一個是民眾,即傳承和享有者,他們處于文化發展和傳承的中心位置,能夠更愿意去做發展和傳承的工作,但是他們也更容易受到現實中一些物質和經濟上的誘惑。因此,這幾方之間應該積極地進行討論和交流,在合適的時機達成共識,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去保護和發展地方的傳統文化。
另外,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形式發展地方文化。互聯網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用戶眾多的優勢,能夠吸引大眾的目光,定期舉辦文化旅游節能夠滿足游客的文化需求。這樣幽蘭鎮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將地方文化傳承和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滿珂.非物質文化遺產:變遷·傳承·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05).
[2]孫剛.文化遺產在江西[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05).
[3]袁行需.中國地域文化通覽[M].北京:中華書局,2013(07).
[4]朱虹.人文江西讀本[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7(06).
[5]張志軍.江西地方文化史導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02).
(作者簡介:涂勇,男,江西科技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文化創意與品牌策劃)(責任編輯 劉月嬌)